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OBE理念的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混合式教学模式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9 10:23: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由于产业转型和设计学科的内涵转变,促使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多元化。而OBE教学理念由于明确的成果导向,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在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专业,可以充分利用灵活的教学特点,充分贯彻OBE教学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达成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培养目标,同时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成果导向;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混合式教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谭嫄嫄,等.基于OBE理念的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混合式教学模式[J].教育现代化,2020,7(36):67-71.

一 教学问题的提出

国家“互联网+”战略备受瞩目,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产品设计人才的要求更进一步提高,对转型中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挑战。面向产业转型,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创新不足,使得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发展受到制约。目前,部分学校应对日新月异的专业就业能力标准的变化,采用具有师生、生生传帮带特色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面向行业需求引入项目制教学,给学生创造贴近现实的实践环境。这种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项目教学目标单一,教学内容体系不强,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需要进行教学模式优化。在本研究中,笔者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桂电)产品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二 桂电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设计学学科内涵转变,对现有单一人才标准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提出多元要求


设计学学科内涵转变促使产品设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多元转向。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简称ICSID)于2015对设计学科进行了再定义,更新了学科内涵,提出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产品设计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由此可见,产品设计面对的是系统性问题,需要提供的是整合性的产品设计服务输出;跨领域的协同、共同性的创造联动、问题的解构,服务系统的意识成为了设计创新的核心内容。产品设计教学需要针对学科内涵的转变而进行转向应对,一直以来国内所推崇的单一能力、单一特色方向的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已不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在教学互动中强调直接经验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向老师的单向学习,也已经无法应对协同设计、共同创造的设计实践要求。产品设计学科内涵的转变,从关注产品的美观性,扩展到对设计对象、问题的意义探寻,从而引发设计创新。如何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急剧转变,深化内涵建设,是急迫解决的教学现实问题。

(二)教学理念不明确,制约专业内涵建设的深化

教学理念不鲜明在教学实践中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产品设计专业是一个工程与艺术学科交叉特征明显的专业,由于专业的部分艺术性质,在人才培养的能力标准制定上一直比较宽泛,欠缺“标准”的改革意识;第二,我国的产品设计教育一直以来是以教师为主导,沿袭包豪斯的师徒制理念,学生的专业养成绝大部分依赖教师的因素,制约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空间;第三,单一的设计能力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岗位细分、对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专业的发展如何形成特色,如何科学的标准培养,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满足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第四,桂电产品设计专业自2017年进行工作室教学改革,目标是通过工作室的建制激励教师组团队探索凝练不同的专业方向,改善学生学习自主性差、专业认知模糊、师生互动弱、生师比偏高等培养问题。改革目前处于摸索的阶段,急需先进理念的指导,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

 
(三)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有限,无法满足资源要求多元、教学执行效率要求高的工作室制教学

桂电产品设计专业依托工作室环境展开专业教学,即原有的面向全专业的、不分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被划分成不同研究方向的工作室教学团队,面向大二到大四等不同年级的混合学生主要采用项目和竞赛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由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的专业教学。该模式具有师生互动深入、理论结合实践整体性强、教学方法优化针对性强等优点,但是存在教学资源被划分后,专业教学资源出现分工作室单位的相应减少,并且受限于师资的固定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学习的多元化需求,师资也因为资源的相对短缺和教学指导工作量的增加而出现教学执行度偏低等情况。

笔者认为,传统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凸显出过度依赖线下教学资源和教师教学主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等影响专业建设内涵深化的不足之处,如何结合科学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专业内涵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obe理念以清晰的成果产出目标来指导教学,有益于教学问题的聚焦;然后要考虑如何解决教学资源与专业内涵建设深化的匹配问题,这需要整合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一边提高受限线下教学资源不足的教学效率,一边把学生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OBE理念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一)OBE教育理念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的简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理念,于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教育斯派帝(Spady W.D.)等人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被认为是追求卓越教育的正确方向。美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将OBE作为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理念,我国自2013年被接纳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以来,一直用OBE理念引导高校的工程教育改革。

(二)OBE教育理念的内容和内涵

学习产出目标明确利于教学目标的设定,产出的质量取决于学习的深度。见长于“有效提升绝大部分学生学习深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改革中贯穿OBE理念的有效手段,利于打造师生新型学习共同体,有效进行“知识—能力”人才培养的落实。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改变了教学设计自下而上,从基础到专业的“积累式”传统教学体系设计思路,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学习成果的产出,教学体系设计变成了“反向式”,强调根据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设计,由学习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既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教学实施的标准化,又兼顾学生学习产出个体差异的人才培养需求。因此,OBE教育理念是现代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以生为本的、高度匹配用人需求的成熟理念。

(三)OBE教学理念的研究现状

针对OBE教学理念的在教学中的应用,国内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第一是提出要实现适应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教学,需要贴合时代语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极具教学弹性的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被普遍应用在基于OBE理念的工程教育中。包耘对比了基于OBE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理念的各自特点,结合高校学生学习行为和课堂满意度调查,指出只有开展各类混合式教学活动,OBE理念的核心“以学生为本”、“持续改进”在教学层面才能真正得以实现,通过实践构建了基于OBE教学理念和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提出一体两翼的构想,即以反向设计为原则支撑毕业要求的培养方案为主体、所有课程为在线课程及部分课程进行翻转教学为两翼展开教学[1];温晓娟等人基于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对《管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遵循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结合慕课、SPOC、微课等在线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体验式教学,构建知识与实践两大学习模块,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构建《管理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2]。柏晶等人立足“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以OBE理念与建设性后现代哲学为指导,综合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等方法,构建了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3]。第二是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除了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之外,提出教学能力和学习成果产出成效评价是教学改革得以可持续的关键。李志义等人提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进行达成性评价,强调是否已经达到自我参照标准,弱化学生之间的比较[4]。宋歌通过“课程学习产出制定情况、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过程、学习产出达成情况、教学反馈及持续改进情况”等5项评价内容建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以评价教学的实效性[5]。

四 基于OBE理念的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混合式教学改革思路

(一)基于OBE理念的产品设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在OBE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反向式”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见图1)侧重点有三个方面:第一,明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明确学习产出的总体目标;第二,优化课程体系,不仅仅只依托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匹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第三,教学大纲的修订,针对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和学习产出指标点进行大纲修订,调整课程内容,围绕专业预期学习产出,逆向设计各门课程,明确各门课程对于实现预期“学习产出的贡献及程度”。







(二)具有设计专业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依据培养要求和课程层面的预期“学习产出”,结合产品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改革,确立、规范教学设计和实施流程,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完善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侧重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新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特征探究及建设;第二,混合式教学手段的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着重线上学习资源的整合、开发,优化能增强学生学习感知的线下体验式教学方法;第三,学生个性化的弹性培养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适配性研究,着重线上、线下的教学互动关系研究,明确快速、有效的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机制。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成效的评价体系

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建立新型师生学习共同体,因此,评价体系的内容构建要同时兼顾学生学习产出和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分别明确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形式、评价成果的应用。(见图1)

\
 
五 工作室制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围绕培养方案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资源配置、质量保障与评价等三方面的改革重点制定实施方案。

1.构建基于OBE理念的产品设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充分考虑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与期望,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教师、家长,确定学习产出成果,优化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标准(根据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能够达成的职业和专业成就提出);根据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将其细化为知识能力指标点,建立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支撑关系,确立课程体系;根据课程体系的矩阵关系编写教学大纲,重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

2.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教学体系导向的能力构建,确立教学策略,规范化的改造课程教学,打造具有设计专业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由于产品设计工作室教学的开展面向2、3、4年级,教师主要承担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集中性教学实践环节等教学任务。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见图2):从顶层理论到课程实践,再到总结验证教学实践效果。第一,分析学习成果目标,确定能力、知识、素质培养指标点;第二,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方法设计;第三,混合教学实施,做好课程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环节的教学规范设计。课前在线学习资源与课中的成果展示资源形成教与学资源的循环迭代,线上线下资源互动更新。第四,学习效果评价,对混合教学的参与要素进行评价,验证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成果目标。


\

 
3.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即培养过程的系统评价体系(图3)。在评价体系制定中,核心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环节都要评价,每个教学参与者都要进行评价,建立评价的机制和周期,强调评价结果必须用于改进。

(1)培养方案目标评价指标,结合毕业生调研,设定评价指标,包括培养目标的明确性、人才和岗位的匹配度、专业能力和职业规划延展度等指标。

(2)培养标准评价指标,对照培养方案设定评价指标,包括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匹配度,培养标准的逻辑性、标准的连续性、标准的可实现性等指标[6]。

(3)课程计划指标点量化指标,对照培养标准设定评价指标,包括课程安排的课时、学期是否合理,课程大纲是否规范,符合培养标准要求;课程之间的逻辑性、连续性是否符合培养方案和标准的要求等。

(4)教学过程评价指标,对照课程计划设定评价指标,包括是否应用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方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混合式教学是否发挥了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同时结合多种教学资源教学的评价,考虑不同教学资源的种类、规范性和教学资源是否达到充分的应用等指标。

(5)混合式教学达成评价指标,综合整个OBE理念的教学过程,从教学理念、教学规划和教学实施等过程设定评价指标,主要从混合式教学的特点入手,设定是否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同时考虑应用不同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是否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标准和课程计划的要求,是否符合培养匹配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规划的需求等指标[7]。

六结语

在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OBE教学理念,让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资源集中;同时采用混合式教学手段,将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发挥出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为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包耘.成果导向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51):120-123.
[2]温晓娟,梁彦清.基于OBE理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管理学》课程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8,21(01):45-49+55.
[3]柏晶,谢幼如,李伟,等.“互联网+”时代基于OBE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1):64-70.
[4]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2):29-34+70.
[5]宋歌.成果导向教育模式下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探究[J].高教论坛,2018(01):100-101.
[6]唐志国,等.基于OBE理念的控制类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21):51-53.
[7]杨海昌,等.混合式教学质量监控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4):112-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7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