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机械设计基础“平面机构”模块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8 15:36: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五年来教育部连续出台了多个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件,鼓励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旨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平面机构”的教学为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在机电专业展开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混合式;网络教学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何腾飞,等.机械设计基础“平面机构”模块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45):166-168.

一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图册手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动手、创新思维、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其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等,后续课程有:《钳工实训》《机加工实训》等,在教学中起到了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重要桥梁作用。

知识点繁多,理论性、专业性强是该课程的特点,如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成效,是该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2,3]。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4,5]。为此教学团队以“平面机构”教学模块为典型,完成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应用,从中总结经验不足,为后续该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

 
二 教学分析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职二年级机电专业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乐于实践。但对于专业的基础理论学习易产生倦怠,兴趣不高,习得的知识多为浅层记忆。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学生特点,课程标准,对模块的知识技能进行细化,制定了本模块的知识、技能、素质目标。

知识目标:能准确阐述:运动副、低副、高副、自由度、极限位置、死点位置、压力角、传动角、急回特性、极位夹角的概念。

技能目标:能独立完成: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断;平面连杆机构类型及演化生活应用原理;曲柄存在与否的判断;四杆机构类型简易设计[6]。

素质目标:能知行合一:团结协作的意识、集体责任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理念。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分析,教学反馈、教学团队研讨等,确定了模块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机构自由度计算;②平面机构运动确定性的判断;③平面连杆机构类型;④曲柄存在与否的判断。
教学难点:①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②平面连杆机构演化;③四杆机构类型简易设计。

(四)教学策略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采用PPT+板书+课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理论抽象理解,死记硬背,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难以培养创新精神,更难以实现教学目标[7]。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在学校助推信息化教学浪潮中,实现了校园wifi全覆盖,同时教学团队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资源制作,课程顺利上线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线上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线下:多媒体教室、机械设计实验室等场所展开教学。在任务学习和实施过程中,采取“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 教学实施

教学组织实施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平面机构”模块共包括两个任务,如图1所示。以该模块任务二平面连杆机构中的子任务(2)—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为例进行教学实施。


\

(一) 课前

教师通过超星泛雅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发布两个任务体验:实践体验和模拟体验。制作任务单,如表1所示,设置时间节点。学生通过学习通APP接受任务,完成相应任务并提交。实践体验任务:每组完成一种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双摇杆)铰链四杆机构的制作,拍摄成一分钟小视频上传到平台。模拟体验任务:利用“四杆连连看”游戏APP如图2所示,模拟组建各类型铰链四杆机构,拍照传至平台讨论区。
\
\
 
对各组提交的制作视频进行投票选出最佳。在课前活动中,学生可在交流群、平台讨论区,发表观点,向老师提问。

这样教师线上发布任务,学生线上完成检测,教师通过授课平台反馈的数据,掌握学生课前活动完成情况,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开展做好调整。

(二) 课中

(1)导入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活动任务一:四杆机构的制作的评比情况进行公开展示,引导学生对最佳小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随后从专业角度启发学生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功能实现,材料选择,还有环保、经济、便捷等方面都是评价的指标,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员,还需要在后续学习中不断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对任务二:游戏模拟组建的完成情况,随机抽取学生到台前进行展示。

用任务一和任务二引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设计相应类型的四杆机构。

(2)探究分析

根据展示情况,结合任务一实践体验,提问:四杆机构类型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出本堂课讨论的内容:铰链四杆机构存在曲柄需满足何种条件?

教师讲解分析曲柄摇杆类型,结合教具,演示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满足及不满足杆长和条件与机架的关系。

(3)随堂测验

教师发布随堂测试题,查看测试统计结果,对错误较多的题目,点评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4)案例演练

时间两分钟,分小组讨论完成任务,解答过程写在纸上拍照上传提交。每组汇报各组答案,教师对各组答题情况投屏展示,通过组别之间的探讨,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总结解答问题的要点,完成教学重点。

(5)设计通关

为了让学生真正突破难点,实现自行设计,开展设计通关。这个环节,分小组完成对应类型的铰链四杆机构,各组员均需提交自己设计的数据。设计中,学生可以将设计的数据输送到仿真小程序中进行运动验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6)课堂小结

学生和教师一同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1)在满足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时,取不同的构件为机架时,可得三种不同性质的铰链四杆机构:①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曲柄摇杆机构;②取最短杆为机构——双曲柄机构;③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双摇杆机构。2)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无论取那个构件作为机架,都不存在曲柄——双摇杆机构[8]。采取线上线下多元评分制度,教师对学生的当堂课上表现积分情况进行投屏展示,肯定优秀学生。

(三)课后

发布拓展任务,观看缝纫机工作微视频,思考:缝纫机脚踏驱动机构同为四杆机构,为什么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踩不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整理后,上传平台,教师及时查阅,便于个别辅导。

四 改革特色

教学资源上:打破传统专业基础课程重理论的特点,注重将理论知识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消化。为此,教学团队实现了课程的网络数字化、联合技术公司开发了游戏软件、模拟动画、仿真程序等,增强学生模拟体验。

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前分发任务,分小组动手实践制作四杆教具,制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创新动手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手机端设备,将自主学习,学习娱乐软件,交流互动等连接在一起创设学习乐园。

教学评价上:线上线下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分组讨论式教学,课程评价注重全过程考核、融入思政元素等,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课前评分由游戏任务、实践任务等决定;课中包括答题评价,投票及教师点评等,课后综合全过程考核评价系统给分,以评促教。

五 反思总结

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线上教学资源,并在知识点与技能点的关键环节设置监测点及预警值,根据平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偏差,找出问题所在,调整教学方案,以便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该教学从课前、课中、课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从后台数据上得到直观体现,课程平台访问量,课堂活跃度明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成效得到较好的提升。

“线上+线下”一体的混合式教学要成功实施,线上资源建设并不能一劳永逸,而是一项动态工程[9]。要保持课程的生命活力,达成人才培养要求,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挖掘新元素,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结合课程特色将教学中的“工匠精神”“双创教育”等思政隐性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这也将作为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何腾飞,韩自强,单武斌.高职机电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9):99-100.
[2]范茜.《机械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6):157-159.
[3]王银花.信息化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科技风,2017(09):67.
[4]房栋.职教课程改革的信息化支撑环境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4):7-11.
[5]赵增辉,刘星光,郝鹏,等.课程信息化驱动下多元混合考核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4):31-34.
[6]李岐峰.铰链四杆机构类型判断方法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218.
[7]李荣双.曲柄存在条件的教法研究[J].职业,2017(06):69.
[8]王文明,曾聪敏,高英敏.铰链四杆机构仿真系统的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09,38(08):29-31+189+207.
[9]罗艾花,胡军浩.“互联网+”时代高校课程线上资源建设策略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7,4(15):228-229+2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