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时代继续教育质量提高的新载体,是落实智慧学习工场建设标准的“教联网”构建。适应后工业化阶段发展模式的新变化,面对蓄势待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坚持知识经济时代思想交流的非竞争性属性,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应该以服务和管理为重心,逐步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的教育培训环境营造,才能为创新社会治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尽责,才能为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智慧学习工场;教育形态;继续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吴华斌.构建智慧学习工场,提升继续教育质量[J].教育现代化,2020,7(39):186-189.
Construct a Smart Learning Workshop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WU Hua-b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Guangdong)
Abstract:The new carrier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teaching network”that implements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for smart learning workshops.Adapting to the new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the post-industrial stage,in the face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and insisting on the non-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exchange of idea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Colleg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ions should focus on service and management.Only by gradually creating a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nvironment tha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from“teaching at the center”to“learning at the center”can we be responsible for innovating social governance,regulating service behavior,maintain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and in order to promote human society come to the intelligent era of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cross-border integration,and co-creation and sharing to make due contributions.
Keywords:wisdom learning workshop;educational form;continuing education
为了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使教育在重构未来的社会形态中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联网”和“教联网时代”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引起社会巨大反响。人类对更美好教育的追求、新技术的集群突破、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三种力量正在驱动教育形态的深度变革,智慧学习工场正是在适应变革的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创新。
作为以我国深刻的社会改革为内在动力的终身教育的核心部分,成人教育在当代有着前所未有的丰富内容和复杂问题,亟待得到成人教育学科认真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
我们认为,一方面需要深化成人教育学理论的系统研究,为创新学科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围绕智慧学习工厂需要的模块化教学实践,构建智慧学习工场应用平台,才能将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成为中国人才培养急需“双重转型”的重要力量。
一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强起来”阶段——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问题在于:优势学科看学校,学科优势看专业,为了争取“学科优势”并服务于地方的亮点,大多数情况下高等教育放弃了“优势学科”的发展,结果又采用了“治理+利用”来变废为宝,成为1998年扩招之后高等院校“特色”弱化局面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服务于人培养的需要,模块化培养模式的需要,应该综合性思考矩阵型课程设置,应该服务于人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学科的局部性应服从人的整体性发展需要、应服务于解决问题的总体性要求。学科专业是基础,应打破划分,不是固化学科发展。
因此,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围绕相关课程展开,围绕人的发展需要,既体现“专业”精神、又强调人文特色,是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二 高等教育既要重视知识生产与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和素养提升引领
教育的内容主要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角度展开,教育方法方式进步、教育技术迭代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教育技术,首先就是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其次是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最后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一)用提升智识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
互联网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信息的传播便捷,获取知识成本减少,更新知识速度不断增加,造成知识贬值,知识贬值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知识分子的贬值。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是智识最基础的能力。提升智识的过程,就是实现认知升级的过程,包括摒弃线性思维,认识到大多数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多种元素共同造成的;跳出思维的局限,必须明确自己的思维局限,有意识地避免,不受制于它;建立多元思维模式,必须不断学习众多学科的知识,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此来形成一个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用多样化的形式来看待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多元思维模式,“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获得将各个学科融会贯通的“智”,达成卓越之“识”;学会反思,对自己进行内省教育,学会如何思考专业以外的问题,探求人类世界的丰富性,寻找人生价值,通过不断的自我拷问,渐渐提升智识,获得全面发展。在“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必须用提升智识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才能成就每一位跨界融合的终身学习者。
“学历通胀”被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产业结构调整被视为常态,“学历通胀”同样是劳动力市场短期波动和结构调整的常态,学历和文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结果,从货币价值和人力资本的报酬角度分析,可能表现出学历的相对过剩和文凭贬值的社会现象。但是,通过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知识内化的认知模型,学习者的思维方式、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从来都不会无用和贬值。
因此,要求社会成员务必尽可能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在职学习、在线学习、跨界学习和终身学习,才能不被社会和时代淘汰;社会必然选择从重视人才数量转向强调人才质量,通过好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把人力资源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改变高校计划式人才培养向市场化转变成为必然,以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为根本,让文凭物有所值,让人才各得其所。
(二)教育需要重视素养教育
教育的进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后工业化时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教育需要重视素养教育,对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1996年、2012年和2013年三次发布的素养教育主要观点,以及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概括出的4C,高等继续教育的教育教育教学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就业职业、精英教育和精神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必然要求实施以人为中心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以满足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文化素养培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是知识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 深化产教融合要求,构建智慧学习工场
(一)技术和制度的国际流动,应该突出思想自由流动
保罗·罗默认为:20世纪下半叶,随着穷国和富国的预期寿命开始趋同,思想流动的巨大效应开始显现。如果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贸易经济学家)能够在非竞争性和排他性概念上采用一致的词汇,他们将能够更好地讨论技术和制度的国际流动。
显然,国际技术和制度的流动,思想的碰撞,可以取得“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流动的巨大效应,关键在于“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概念的拓展,继续教育的质量提升尤其如此。社会培训需求的满足是教育环境改善,信息化是助推个性化教育需求实现的必然途径。
(二)职业教育的窘态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拉开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大规模投入的序幕,有效满足了国家工业化中期的经济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急剧提升的需要。教育部相关数据表明,全国高校中,职高占比50%,普高占比40%,成教占比10%;从投入方面分析,20%中职是民办的,过半高职是民办的。
由于长期投入不足,职教实训仍处于被动状态,中职教育近年来招生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职业教育面临着国家极为重视、企业不愿参加、学习者不愿意接受的窘态,发展途径必须依靠产融结合政策推动。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的特色发展主要是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强化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从生源、经费、深造渠道方面对照分析,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窘态,成人高校和高校内设继续教育机构感同身受,甚至机构变革的内外在压力更为强烈,实训投入不足,高质量职工继续教育与培训师资问题突出,需要加大跨部门协调、跨行业专业化配合的力度,才能为学习者营造自主自发自愿、终身践行的学习环境。
四 构建智慧学习工场,基础在于政产学研用联动
保罗.罗默认为:全球化是由思想再利用带来的收益驱动的。思想的国际流动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减贫和追赶型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穷国实现追赶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对现有非竞争性思想的引入。
(一)校企合作
科技研究合作,共创分享,尤其是对于知识生产机构——高校来说,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的合作,更多强调的是学术规范。科研成果的评价鉴定会促进转移转化和形成多维度应用价值引领,由于具体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应用价值前景的不确定性,使得评价鉴定难以评估科研成果的市场价格,给校企合作双方的经济核算带来困扰,显然政府采用的是将R﹠D费用全部进入GDP核算。
某高校因为网络教育设施缺乏而与社会网络教育机构合作,租借平台并同时提供ICT科研支持,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需要开展网络平台教育教学,需要学校支付网络平台使用费,因为民办和公办高校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有财政补助,由于政府对教育培训质量要求是一致的,政府也在加大“以奖代拨”力度,教育经费开支方面的标准也逐渐趋同。ICT科研专利使用费由社会网络机构支付,因为社会网络机构总部也可以使用其购置的“ICT科研专利”。这方面是教育培训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培训机构竞争的热点,通过“小班制”甚至“一对一”网络培训,与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校外教学点展开市场竞争,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之间也存在着市场竞争,竞争与合作的特色创新层出不穷。例如,加大5G时代AI技术应用的网络平台的升级换代,围绕网络平台专业化应用的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机构设置专业化调整。
因此,注意突出社会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特点,是教育培训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产教融合
某高校因为专业建设出色,该专业毕业的优秀普高本科和研究生,进入产业界就业,这部分毕业生,可以被聘请为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双师型”教师,给相应的继续教育专业学员授课,保持授课内容紧跟产业行业发展步伐,应该通过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向相关企业协调该授课人员的工作时间安排。
同样,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拓展社会培训项目,安排该专业建设学术团队专家给相关企业提供培训,则同样需要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事先通过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与该专业院系协调授课时间,向相关企业收取培训费,并通过校内结算,支付该专家授课酬劳。
(三)政教结合
另外,政府机构改革,产业行业协会经费来源于“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机构也会收取非税事业性收费,应参照“政府购买服务”价格予以付费给该产业行业协会,应支付政府机构的非税收入,才能获得专业化支持。例如,高校二级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需要通过该产业行业协会开展跨部门和跨行业开展招生、培训、实训、考试等方面的专业化协调服务。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基本等价的说法,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世界知识产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9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近7年来,从第35位提升到第14位,特别是创新产出全球排名第5位。因此,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创新发展,既要重视价格-质量服务协调方面的经济核算协调,更要重视多方面非价格协调方面的协调创新,例如学术交流、教学相长、参观访问、实习安排等。
参考文献
[1]赵兰香,王芳,姚萌.中国人才培养急需“双重转型”[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5):532-541.
[2]周洪宇,易凌云.教联网时代:一场即将来临的教育变革[M].科学出版社,2019.
[3]聂琴.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动力与障碍[J].中国成人教育,2017(21):4-7.
[4]刘静,李甜甜,石反修.初探高职学生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学习[J].教育现代化,2019,6(42):249-251.
[5]许正兴,高海燕,王慧.创新教育导向下的智慧学习模式建构与实践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0,7(03):23-28.
[6]李墨,颜丽,王丽豪,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研究[J].科技风,2020(15):201.
[7]李淑.大力拓展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5):12-13.
[8]马安会.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6):316-317.
[9]本刊综合.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项目全面助推搭建应急安全体系——19所应急管理学院全面开建[J].中国应急管理,2020(03):61.
[10]吴华斌.“实时会计与智慧财务”在会计学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24):112-115.
[11]陈秀芬,张晋.高职院校“云时代商科智慧学习工场”的构建与实践[J].营销界,2019(46):103-104.
[12]张涵.《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填补国内空白[J].中国国情国力,2019(09):80.
[13]因需而智无限创造——《智慧学习工场2020建设标准指引》重磅发布[J].世界教育信息,2019,32(14):81.
[14]余建海,张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智慧学习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8):238-239.
[15]叶景,王辉,简必建,李泽华.基于“智慧学习工场”的MOOC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智库时代,2019(28):135-136.
[16]杜灿谊.新工科背景下汽车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构[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4):87-89.
[17]翟红兵,朱凤文,李博.基于“智慧学习工场”项目的高度校企融合——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华晟经世集团为例[J].科技风,2019(01):30.
[18]邵连,张方园.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03):167-168.
[19]楚峰.新技术支撑下的产教融合创新——未来大学智慧学习工场启动[J].运输经理世界,2018(06):42.
[20]贾洪雷.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与智慧学习工场[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1):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