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构建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山东建筑大学暖通研究生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8 12:02: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暖通空调方向)为例,首先讲述现有的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即研究生培养课程和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通过笔者本身的教学总结及实地调研,提出一系列针对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的措施,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拓展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最终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应用型暖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深入探索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了技术指导。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筑与土木工程;暖通空调

本文引用格式:刘吉营,等.构建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以山东建筑大学暖通研究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5):24-27.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由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向专业方向精深教育转型的重要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更适应社会需求[1],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2]。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暖通空调方向(以下简称暖通)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节能、健康舒适等众多领域的交叉学科[3]。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4,5]。针对暖通学科的特点,探索构建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效果重要的目标。笔者针对现有山东建筑大学暖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讲述了其研究生培养课程和必修环节设置,提出多种实践教学方式,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型暖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 现有的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暖通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


目前,根据最新的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审议并报学校通过的《山东建筑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暖通空调方向)(085213)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

研究生在校期间,课程学习为2.5学期,专业实践1.5学期,论文选题报告与学位论文写作2.0学期。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并修满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并达到毕业或授予学位质量要求的,最多可提前1年毕业或授予学位。

暖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品德行为,主要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能力。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包括:(1)室内空气品质与热湿环境控制技术,(2)暖通空调节能技术,(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4)燃气输配与应用技术。

暖通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依据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执行,培养计划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三部分组成。依据最最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毕业和硕士学位,应至少修满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必修环节5学分。图1为暖通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与必修环节设置。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在入学后第一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除了满足上述的学分要求外,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根据研究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参加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生课程。

\

 
(二)暖通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

如图1所示,研究生必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论文选题报告和学术报告三个环节。首先,专业实践允许学生去科研院所、设计院和房地产企业实习,时间以30周为宜,指导老师可根据情况安排学生在第三学期后半学期至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实践结束后需要提交专业实践报告并组织口头汇报,由学科导师组集体考核,根据学院的专业学位硕士生专业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要求等相关文件执行。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角度来讲,学校和导师支持研究生在校外实习,获取足够的专业实践经历,有利于其较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方面能够较好地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论文选题报告,一般选择在第四学期末完成,对于可选择免修专业实践环节(已有半年以上工作或实践经验的)的研究生,可提前至第三学期末完成,选题报告经过导师建议和指导,并通过学科导师集体评议通过,方可开展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工作。最后,学术报告,这主要针对提高研究生的学术交流的能力,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原则上,研究生需至少听取4个学术报告,或参与本学科研究生范围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1次学术报告,并撰写总结报告,由指导老师考核其完成情况。

(三)现有暖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

现有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和必修环节设置,已充分考虑了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即学术型与职业型的紧密结合,不是主要从事学术科研工作,而是主要具备明显的建筑与土木工程职业背景特色,从而实现构建应用型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的。但是,目前在暖通研究生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改革和探索的问题,比如专业实践与专业本身偏离,校外实习受各方面影响执行不到位,应用型培养模式不明确,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教育脱节,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冲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与执业资格认证结合不密切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将对构建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必要的探索。

三构建应用型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一)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关


暖通研究生课程具有典型的跨学科和职业方向特征,因此课程设置尽可能避免大量基础理论的专业知识,更多偏重于较务实的专业课程,体现学科特色的专业内容,同时结合任课老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经历,比如开设多学科性质的交叉课程,比如《建筑能耗模拟》、《制冷系统仿真与优化》、《室内污染物与环境质量测试》等课程。研究生课程体现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路,锻炼研究生的创业、创新的思维。研究生培养需增加职业技能方面的内容,强调职业能力的系统性,比如《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课程,大大减少理论教学时间,依托任课老师的科研项目,安排研究生参与课题的现场测试、数据处理与分析、设备结构改进与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培养系统综合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二)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灵活的教学模式探索

研究生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训练为主,强调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本、以职业导向为本的目标;重视运用科研团队协作、案例剖析、现场答辩、现场讨论和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教学模式探索:(1)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是现场讨论与现场答辩,尤其针对《高等流体力学》和《高等传热学》等课程,避免整堂课灌输式的教学模式。(2)阅读文献和撰写文献综述形式作为大多数课程的学习方式,课上和课下留有充足的时间,多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比如《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节能》和《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等课程,为了强化对学习效果的考核,必要时可进行一对一的讨论或者答辩,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3)开展实际工程练习、模拟训练、设计任务练习、实践项目设计等,比如《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与《流体管网计算理论与技术》等课程,针对实际案例进行模拟训练,锻炼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另外,在课题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和学院对创业创新计划等的支持力度,建议研究生开展研究大学生训练计划,科研项目来源为基于建筑环境、能源应用及能源设备研发领域的研究课题或社会问题以及教学管理问题。建立一支由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作为第一负责人、本科生参与的一支团队,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创业意识与团队意识,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学会用科学与创新的思维发现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最后,以科研团队形式开展论文研究和学术活动,定期开展学术讨论,参加暖通学科的相关学术交流活动,争取报告交流的机会,同时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自身交际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研究生培养应该以能力培养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开展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的探索,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年轻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设计院实习

目前,研究生去设计院实习与最终签约密切相关,同时大部分研究生对能在设计院实习报以非常积极的态度,但是受限于沟通渠道不畅的影响,学生实习效果与教学质量并无直接关系,指导老师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整体了解不够。研究生指导老师一旦与具有实践实习性质的设计院加强合作,能够把握研究生实习效果,加强相互信息反馈,同时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指出,研究生指导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或者刚毕业的博士,由于本身专业工程经验不足,通过与研究生共同参与设计院的实习,能够较好弥补自身不足。除此之外,研究生导师能够掌握本专业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的发展趋势,同时获得机会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的评价与反馈情况,从获得的反馈信息中有助于反思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

 
研究生在第三和四学期学习期间,建议有一次比较全面的科研院所、设备企业或设计院实习经历,为保证实习效果,时间尽可能保证4至6个月。研究生在实习过程中,实地了解设备企业或设计院的运营和运作模式,并参与其日常工作。对于研究生实习,学院应加强实习培训指导,首先研究生导师要予以积极地支持,同时研究生们应该将目光放得长远些,不能只在乎一时的利益,应该充分利用时间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跟未来就业方向相匹配的实习单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专门机构负责帮助研究生联系实习企业,当然实习企业可以由学生自行联系,但必须向负责机构报备。

(四)学院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研究生

以优势互补、双方自愿为前提,学院先后与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同圆设计院、济南美诺邦马科技有限公司、淄博热力公司和海筑暖通空调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设置校外合作指导老师,双方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共同选择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商定研究生论文选题,同时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听取研究生课题进展情况。在实践环节,通过派驻研究生到空调设备企业,参与设备运行测试分析、暖通空调设计等工作,锻炼研究生实践能力;学院与建设管理部门相互合作,协助其进行建筑能耗调查,参与相关政府机关节能部门开展节能审计工作,必要时开展低能耗建筑或节能示范建筑等的申报工作,为政府部分提供相关理论与技术支持,能够协助相关部门制定其节能政策与方案;学生进入本地房地产公司,参与绿色建筑与节能的相关设计以及机电项目管理的工作。

同时,学院定期向研究生开设就业相关指导课程,邀请校外设备企业中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或者设计院等行业从业人员讲解相关事宜,可以很有效且持续地解决学生们的疑难问题。研究生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参加省内外学术会议、空调相关设备展销会等方式直接与企业人员接触了解设备企业或设计院文化和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努力与就业单位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单位负责人员可对研究生的实习效果给予评价,学院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实习成效,这将直接有效地解决学院、研究生与就业单位之间无沟通桥梁的问题。

通过与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合作,不但能够完成暖通空调学科中绿色建筑分析、建筑节能研究、空调设备与系统优化等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并掌握国内最新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状况并熟悉节能技术的要求,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水平,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热情,在实践中能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双向输送人才、双向设立科研项目和双向培养指导研究生的良好合作机制。

(五)国际化多角度科研素质培养与拓展

当前国际化发展日趋激烈,暖通学科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良好的国际发展前景。作为应用型的暖通研究生,培养其具有基本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必要的国际沟通合作能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培养体系重要环节。研究生导师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研究课题和项目,有助于导师招募更优秀的生源,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同时,有利于导师重视科研,有效提高其科研能力。研究生导师有足够的经费,不局限于发放助研津贴,还能资助研究生参与更多的学术交流活动。

一方面,可通过撰写英文国际会议论文,尽可能参加国内具有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培养其通过英文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了解暖通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在撰写英文的过程中,采取多听多看多写的方法,虽有些会议论文较期刊论文的要求低,但是基本的英文论文写作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体现。对于暖通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用型研究生需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严谨的科研态度,最终实现国际化多角度科研素质能力的培养。

(六)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与执业资格认证结合

在教学课程上,应当加强应用型强和行业性明显的研究生课程的支持力度,比如《热泵技术与应用》、《建筑节能技术与应用》等,以提高应用型研究生与行业紧密结合的能力。为了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对接,在暖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积极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暖通空调注册资格考试(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有利的措施,鼓励在校研究生参加暖通空调公共课的基础考试。

课程教学体系适当考虑执业资质基础考试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增开对本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有帮助的相关课程,选修课中增加本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比如《暖通空调前沿与进展》课程,力争做到研究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紧密结合。另外,学院与学校内的各个部门及主管部门协调,积极推进执业资质的相关培训基地的建设,比如暖通设备工程师、绿色建筑BIM技术工程师等,有效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特定执业人才工作实际的有效衔接,推进专业学位授予与获得相应执业资格的有效衔接。

四结语

通过了解现有的山东建筑大学暖通研究生培养课程和必修环节设置,分析了现有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作者本身的教学总结及实地调研的,提出一系列的暖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建议,体现在明确暖通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相关,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主导的灵活教学模式,采用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参与设计院实习,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模式,国际化多角度科研素质培养,研究生培养与执业资格认证结合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从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应用型暖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探索将有利于学院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暖通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较为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天祺,邹昀,王登峰,等.土木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01):15-18.
[2]辛成运.基于案例指导的暖通能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建筑,2016,42(02):236-237.
[3]王昭俊,刘京,王芳,等.多元互补式研究生教学模式研究——以哈工大暖通学科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6):51-54.
[4]张林华,徐琳,曲云霞,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暖通空调方向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8,33(02):90-94.
[5]李永安,刘学来,陈明九,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17-1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2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