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际交往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师生交往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期间比较重要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本文就高职院校师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提出有效途径:要实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观念的转变;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共存;要教育者要充满真情实意,因材施教;要培养学生健全丰满的人格;高职院校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要让学生从理论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关键词:师生;人际交往;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赵良财,等.高职院校师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现代化,2020,7(44):190-193.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O Liang-cai,LI Li-li
(Shandong Medical College,Linyi,Shandong)
Abstract: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their study and lif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a boring theoretical sermon,bu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his paper put forward effective ways: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the educator and the educatee;to realiz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educator and the educatee;to make the educator be full of true feelings and teach according to his aptitude;to cultivate the sound and full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o let the students enter the life world from the theoretical world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tudents use.
Key words:Teachers and students;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 引言
王希泉对“高校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界定为“一种师生主体间性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日常交往,以交往为主要载体和途径,主张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理解与相互理解,教育与自我教育,在平等民主的交往氛围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它内在地包含了上述交往教学模式和日常交往活动模式”。教育可以归属于交往,从交往的角度去分析教育这样的结论是可以被认同和理解的[1-6]。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技术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呈现出与普通高等校院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师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优势突出,劣势分明,抓住真实的现状才能更好的、更快地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当前高职院校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足。
二当前师生交往中存在的不足
(一)撒大网式教育难以关照学生个体
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高职院校中部分领导认识程度不高,看到了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性,但却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有名无实的“虚课”,不论是课程安排还是师资匹配,都没有给予思想政治理论课适当的安排和重视。致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工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从高等教育扩招开始,高校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化教育。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半年的时间里老师不熟悉学生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师的样子。校园中总是出现老师与学生相遇却不相识的状况,学生和教师相互间的交流非常少,除了课堂上,双方都甚少积极主动去尝试与对方交流,即使交流有时也只是局限于学术方面。据调查高校的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平等待人、讲课风趣幽默的老师,不喜欢偏爱、不公正、冷漠、教学不认真的教师,学生虽然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尚不完善,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依然是很有方向的。有的老师把自己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方面,自己几乎没有时间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往。长此以往,不仅师生关系疏离现象蔓延、本应在交流基础上建立的师生信任缺失,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都是巨大冲击。
(二)受教育者物质化的主体观念严重
在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社会发展速度过于迅猛,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身在多种思想交流和碰撞环境下,市场经济迅速腾飞,也刺激着人们追求快速成功,快餐式的学习工作方式,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研究。功利化、速成化倾向导致了师生缺少精力和欲望进行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知识交流和情感分享,因此加剧了师生间关系的冷漠和隔阂。部分学生将在校的教育商品化、物质化,将教学过程和行为等同于为商品,师生关系被简化为肤浅而简单的消费服务关系,在师生关系教育关系中寻求立竿见影的收益和回报,类似错误的思想倾向严重的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滋生了功利化的师生关系,严重影响了师生间和谐情感的建立。
(三)人机交流泛化
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很多年轻人沉浸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也成为了其中不可忽视的群体之一。网络世界的相对自由、相对安全、相对无规则让年轻人流连忘返,严重的甚至在虚拟世界的所谓伙伴侃侃而谈,对现实世界的亲朋好友缺沉默寡言,人机交流严重地冲击了人与人的交流。学生中出现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更是对师生交往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前提造成巨大冲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网络的产生极大地便利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在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这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的信息爆炸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了大量的信息和解读,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不再单一地依靠教师在课程上口授身传。甚至是在某个感兴趣的特定领域,学生对此了解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有可能在教师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再处理师生关系问题上产生“蝴蝶效应”,减弱了教师在知识领域的权威性,减退了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的依赖,这些网络世界带来的细节上的变化,也在细微之间影响着师生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缺乏有效畅通的师生交往渠道
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即是在灵魂的深处相遇,完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的灵魂契合。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兴趣爱好都有极大的差异,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同老师之间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课下师生的交流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即使有时学校会组织一些拉近师生距离的活动,多数教师也只是通过班委、导员与学生联系,这种间接的方式很难让师生真正敞开心扉。
人与人交往的最高境界即是在灵魂的深处相遇,完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的灵魂契合。高校的学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兴趣爱好都有极大的差异,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他们同老师之间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课堂,课下师生的交流少之又少,甚至没有。即是有时学校会组织一些拉近师生距离的活动,多数教师也只是通过班委、导员与学生联系,这种间接的方式很难让师生真正敞开心扉。
学生见到老师双方互相问好,这是种大家共识的行为,然而在大学校园里,大部分学生遇见自己的老师经常是不会主动和老师交流或者是打招呼的。有时并非他们刻意不打招呼而是他们根本不熟悉,生怕老师不认得自己会尴尬,甚至有的学生就不认识自己的老师,这种现象不是个体的尴尬,而是师生关系的尴尬。在课堂上,教师只管完成讲课任务,初期的互动效果如果不理想,那么之后教师就几乎不会再创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学生在完全无视老师的存在状态下,随意的做着与教育和课堂无关的事情,长此以往,使师生间的淡漠、互无关心的情况加剧。
三 改善师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针对现状,我认为高职院校师生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立观念
必须尊重学生,因为高职大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有情感、有自主意识的个体。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感情都渴求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可,避免拘泥于原有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主客体的思维方式。必须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互动过程中实现平等尊重。金生鈜说过“我们认为,师生之间的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对话,通过对话形成真正的沟通和交流,形成真正的相互作用”。
(二)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谐共存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观念的转变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和谐共存奠定了基础。要建立好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就还需增添人文关怀,受教育者适时表达需要,教育者及时关注需要,这一切都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
(三)教育者做到因材施教
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政治教育客观规律,对其科学性也并不重视,现实实践中未能落实“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应针对学生的个性、情况缺乏了解,不能做到矛盾特殊性的区别对待,实际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现实需要,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全面的作用。所以教育者必须做到充满真情实意,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者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能在学生的受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洞悉学生的疑惑和不解,察觉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波动,设身处地的用真情实感做到让受教育者受益。
(四)高职院校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环境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教书育人、培育人才的基地,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而构造匹配大学生的外部环境是理所应当的。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有大厦,而是有大师,而这恰恰说明了校园文化应该是以浓厚的学术氛围、求知精神融汇,加上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相处人文环境为底蕴,不仅仅以学习知识为主,更是明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在宿舍里就能体现出来。宿舍文化可以使教育多样化、层次化。当代大学生个体意识增强,但群体意识薄弱,宿舍文化对于唤起学生的集体意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宿舍文化的群体性、多样性化,便于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小环境,不仅可以对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加以抵制,在一定程度上还对社会大环境起到了积极影响。
构造积极、活跃、和谐的班级交往环境。班级体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校园正式组织,融洽班级气氛,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以及和谐的班集体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班级成员会形成班级集体的的荣誉感、归属感,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消除人际矛盾并推动班级成员间实现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力量表现为校园文化,一个校园的校园生态系统都是透过校园文化得以展现的,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且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更有着其特定的作用和效果,校园文化营造的氛围陶冶高雅情操,塑造健康人格,提高全面素质。学校的职责不单是让学生在校接受和学习文化知识,增加知识储备,更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学校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方案有意识、有目标的建设校园文化。因为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相对比较分散,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和不同的风俗文化、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视野观念,使大学生形成较大的差异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大学生之间应在交往中求同存异,学会理解和协调这些生活习琐碎的不同,才能更加利于同学间关系。
(五)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素质。包括拥有健康的思想状态、过硬的心理素质、较高的道德水平、相对灵活的交往技能、积极向上的人生的人生态度等方面。
思想品德是对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会分析,善于开展自我反思和教育。而决定人际交往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因素就是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抵抗挫败和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情绪和心理掌控力,从而避免缺陷性人格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便于学生对本身开展的交往行为产生准确的评判和定位。学生借助观察了解自身以及他人在交往过程中的实践,循序渐进中熟悉、认同和接纳正确的规范,在平等的前提下与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在平等交往中整合形成完整的价值观。
(六)鼓励学生走进现实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任何的科学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就变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更重要的是要付诸以实践。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开辟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即是社会实践。现如今,高职院校大学生身上的特别是具有时代性和特殊性的,可塑性极强的他们具备这个时代给予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不代表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处理挫败和困难。甚至,个别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念发生偏转和变异的现象,淡漠诚信道德、为人不友善、利己主义严重等。为此,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比实践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更容易被接纳更深刻的学习方式[7,8]。
不论是学生意识到自身多方面需要改善,还是通过教师课上课下的引导明确自己必要进行提升,只要学生在主观层面有了触动、有了想改变的趋向,一定要积极地将理论、将思想落实到实践,积极的尝试、勇敢的改变,主观的认同和行动的配合,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和时效。
1.主观虚心学习,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富润屋,德润身,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可以让自己将来有一席之地立足于社会,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未来的路走的更长远更扎实。工作岗位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还有运行,运行的过程也正是综合素质的考察和体现,三观的正确与否确实至关重要。在交往中虚心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不足,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且旁观者看的更清楚。
2.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升华自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课堂、从师长那里学到的很多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总会有着被质疑的风险,自己躬亲地去尝试,第一手资料的收集、第一身份的感受会让认识更加深刻、更易于接受,反过来促进师生交往,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良性循环的期许状态。在实践中更能够增长见闻,思想的高度不同后看待事物和问题也会理智很多[9]。
不论是高职教师还是高职学生,都应在师生交往的环节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教学相长中更多的思考和改变旧式教育模式、旧式师生交往模式中不当的因素,不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其他教育环节都有至深的裨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4.
[3]姚纪刚.交往的世界—当代交往理论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郑召利,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兼论与马克思学说的相互关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武召.社会交往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任平著.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3.
[7]龚群著.道德乌托邦的重构—哈贝马斯交往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9]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走向类主体的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