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13 13:04: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对267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与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总体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情况总体上达到显著性水平;男女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上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人际交往情况与父母教养方式总体上呈现显著相关。研究结论: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积极影响,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蔡佳容.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24):233-235.

一问题提出

         父母是家庭环境的主要引导者,承担着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父母在教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态度、理念和方法,对子女“三观”的塑造、良好品格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家庭关系的理解和个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均会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父母教养行为既包括教育手段中的目标定向行为,又包括自然流露等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1]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特点和倾向,这种行为倾向和特点综合表现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2]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强调了父母采取的教育培养方式对子女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3]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必要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4]大学生人际交往日趋广泛,正处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时期,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学业和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5]但是,如今部分大学生的人际的交往却面临困境,其中包括缺乏正确判断人际交往价值取向的能力,以自我为中心和自卑心理。[6]

        造成如此诸多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本研究通过发放问卷对渭南市部分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各个维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个维度的影响,并提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对策。

二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渭南师范学院和渭南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67份,其中有效问卷255份,问卷有效率为95.51%。其中男生140人(54.9%),女生115人(45.1%);独生子女121人(47.5%),非独生子女134人(52.5%)。

\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瑞典于默奥大学(Umea university)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1980年编制的用于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1993年岳东梅等人翻译、修订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采用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用于测量大学生受人际交往困扰的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方法

        以学生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要求被试在测试过程中本着独立、认真、客观的原则进行作答,测试时间10-15分钟,测试完毕后回收问卷,运用SPSS V20.0将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男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差异性比较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交谈困扰”“与异性交往困扰”维度达到显著性水平,并且男大学生的困扰程度高于女大学生。而在“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上男女大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状况的差异性比较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交谈困扰”“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三个维度上达到显著性水平。在“与异性交往困扰”因子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情况上总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男女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父亲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上男女大学生并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来看,男女大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且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得分,说明父亲普遍上对男生的教养方式比对女生要严苛。

         母亲教养方式在男女大学生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来看,男女大学生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维度上均达到显著性水平,说明母亲与父亲一样,对男生较为严厉,但与父亲不同的是,母亲给予女生的情感关怀和理解更多。男女大学生在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说明母亲不会因为性别不同对孩子区别对待。

(四)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性比较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父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两个维度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其他“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偏爱”“拒绝、否认”四个维度均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显著水平。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母亲教养方式中“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情感温暖、理解”“严厉、惩罚”“偏爱”“拒绝、否认”四个维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显著水平。

(五)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人际交往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人际交往在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父母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子女人际交往中“交谈困扰”维度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其中母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子女“交谈困扰”呈强负相关,而父亲呈现弱的负相关。

        其二,父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的维度。父亲教养方式中“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与子女人际交往“交际困扰”相关显著,且呈现强的负相关;“过分干涉”的教养方式与子女人际交往“与异性交往困扰”相关显著,且呈弱的正相关。

        其三,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关的维度。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惩罚、严厉”维度与子女人际交往中的“交际困扰”相关显著,且呈强的正相关;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与子女“待人接物困扰”相关显著,且呈弱的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与子女“交际困扰”“待人接物困扰”相关显著,均呈现强的正相关。

四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知,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相关性显著。家庭教养方式积极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越少,家庭教养方式消极,惩罚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问题越突出。情感温暖、理解的父母创造的家庭环境更加民主,在教养中能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性,尊重、接纳孩子但同时又不会溺爱、迁就孩子,能很好地保持原则,拿捏分寸。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任何外在条件而改变,而且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让孩子拥有安全感。父母给予更多情感温暖和理解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热情友好、心地善良、情绪稳定、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性格活泼开朗,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

 
         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的父母对子女宠溺、纵容,教育过程中缺乏原则和底线,在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不懂得理解包容他人、做事没有原则底线、懒惰,情绪不稳定,独立性和适应性差,走上社会后很难承受挫折和打击,容易放弃,灰心。

        惩罚、拒绝、否认的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理解和保护较少,孩子犯错时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体罚等消极、武断的处理手段,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与孩子缺乏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在惩罚、拒绝、否认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对周围的环境无法控制而导致焦虑、自卑、没有归属感、迁就别人、小心翼翼、想让所有的人都喜欢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敏感、固执、自控力差、意志薄弱、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差。

五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学生自身努力是关键


       首先,要敢于直面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缺陷。想要改正缺点,最重要是能接受自己的缺点,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针对自身的特点调节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要恪守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基础性原则。平等待人,要做到平等待人就要学会自尊与最终他人,不能总是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感。诚实守信,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崇尚的美好品质,也是拥有良好人际关系基础。心理学家诺尔曼•安德森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诚信的人评价最高,而对说谎和虚伪的人评价最低。宽容谦让,学会包容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换位思考,宽以待人。互惠互利,和他人之间要做到互相支持和帮助、要想让别人在你困难时伸出援手,首先你应该在平时多为他人付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最后,要学会运用人际交往中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出丑效应等人际交往的心理学原理,再学习与人交往中的言语和非言语技巧,比如谈话技巧、倾听技巧、体态动作、语音语调、礼节规矩等方法技巧。

(二)家庭正确引导是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影响孩子的一生。家长要创造一个民主型的家庭环境,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学生步入大学后,生活、交往环境都与之前的学校生活完全不同,大学生合理处理人际关系是在这个小社会遇到的一大难题而且是最重要的课题。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问题时要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不能不管不顾,放任自流。

(三)学校管理得当是保证

         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开展不同的促进人际交往的训练,比如可以对大一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加强班级凝聚力;针对大四学生开展面试、职场、社会人际交往的相关培训。校内多多开展社团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帮助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家校联合,建立学校、辅导员、家长的联系机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密切关注。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需要个人、家长、学校的通力合作,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尽快适应丰富多彩、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活,让学生在和别人交往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得到更多的收获和体验,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03):487-496.
[2]曾琦,芦咏莉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46-51.
[3]李善英.大学新生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4]刘茹,侣军燕,马瑾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以西安交通大学大学生为例[J].西北医学教育,2016,(07):97-101.
[5]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01):55-58.
[6]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04):161-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97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