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职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产业中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的联合办学新模式。本文指出产业学院的“育人协同藕合”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产业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动态正向关联,分析了育人协同藕合的动力因素,阐述了育人协同的藕合路径,明确了高职产业学院的教育资源投入渠道拓展、企业化运行机制体制引入,优质产业型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产业学院;协同藕合;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王平,黄妍,祝丽杰,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协同藕合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37):32-35.
Collaborative Coupling Analysis of Talent Training in Industrial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Ping,HUANG Yan,ZHU Li-jie,LIU Wan-yu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Guangzhou,Guangdong)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industry college is a new mode of joint education formed by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leading enterprises in the industry.The paper points out"collaborative coupling of education"in industry institute is a dynamic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interdependence,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system theory,analyzes dynamic factors of collaborative coupling of education,expounds path of collaborative coupling of education,and confirms expansion of investment channel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ntroduction of enterprise operation mechanism system in industry institute,and way to train quality industrial talent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dustrial college;Collaborative coupling;Path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明确提出“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概念,把各链融合作为推进产教融合和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需探索打破学校和产业之间的边界,在技术知识与应用领域,实现教育和产业的有效结合,提升校企育人协同藕合度。
一 育人协同藕合的原则
(一)产业学院的内涵和组建
产业学院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新型模式,是产教融合的新形态。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又具有高职自身特点,一是双重目标:同时肩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产业双向目标,其次为深度合作:与区域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三是产业化导向: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精准化产业导向全覆盖,第四是资源共享:学校与企业共享双方在设备、技术、人才、师资、信息、土地、厂房等方面的优势资源。
高职产业学院的组建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校企融合、合作共赢、示范辐射”为指导原则,突破现有的机制体制壁垒,体现三个方面的组织特征:开放的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与董事会主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可先从浅水区入手,以专业群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为纽带,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暂时保持单位隶属关系不变,共同参与合作组建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结合产业学院三个特点:一是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二是具备服务产业的综合功能,三是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高效的互动机制。
(二)育人协同藕合的原则
“藕合”原本属于物理学范畴的概念,是指两种系统(或两个物体)之间互相促进、协调互动、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育人协同藕合”是以系统论为基础的产业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动态正向关联。动态正向关联需遵循以下原则。
协同创新统一原则:协同创新是组织内协同和组织外协同的统一。人力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高端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具有基础性、主导性的地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是学校内部和外部各子系统间协同的统一,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协同创新是产业内需发展和人才培养各子系统间协同的统一,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的与就业需求、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统一是政府推动机制。产业学院是减少产教育人协同的藕合障碍,使之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需求导向统一原则:坚持需求导向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点。职业教育坚持就业导向与产业发展需求统一,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产业以高端技术应用与岗位人才需求统一,是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建设的基础。探索培养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产教育人融合。
融合促进发展原则:高职业产业学院能实现专业设置源于产业需求、人才目标服从产业需求,教学资源对接产业技术。职业院校推进产学研创新,注重于人才培养,学生是产学研项目合作的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技术资源、技术岗位标准向学校的输入,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产业学院应在多元协同治理理念指导下,将专业建设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两个主体融合成一个主体“融成一体”,以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的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行业企业构建紧密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形成顺畅、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二 育人协同藕合的动力
(一)政府推动
在推动校企合作发展进程中,政府不断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政策,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以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产业态势。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高职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道路必须立足于产学结合。201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从着眼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到逐步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认识和指导也与时俱进、不断深化,产业发展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也得以落地解决[1-2]。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学校、企业合作协同育人[3-4]。
(二)项目牵引
在国家政策出台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开展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高职业院校全面开展以专业建设为核心,重点建设专业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兼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等,全面“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
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的文件精神,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为引导,规划了多类产教融合项目,实施产教合作育人,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2019年认定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进一步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群建设。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590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教职成〔2019〕8号)的文件精神,对企业开展项目牵引,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对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学校、专业建设。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藕合内生力
职业院校普遍缺乏研究产业转型及变化的机构、人员和能力,缺乏具有较高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缺乏具有对新兴职业岗位确定、新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参与制定;教师和企业联系少,对市场需求也不敏感,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后,基本上不研究产业变化,不紧跟产业发展,不适时调整课程结构以对接产业需求。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各行业、产业发展规划路线的出台,产业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应用,新兴职业岗位的不断涌现,产业人才需求已出现结构性变化;新生劳动力(职业人)随着新媒体的信息渗透、职业生涯的规划提前,对就业岗位向新兴职业岗位倾向性明显。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对职业院校的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
技术发展、新岗位职业标准成为校企协同育人融合的内生力主要要素。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产业学院,通过“双元主体”对育人模式进行改造,推动产业技术、新岗位能力标准和产业导师进学校,促进教师参与技术创新、新岗位创设和员工培训,最终实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岗位人才双向流动的藕合发展。
三 育人协同的藕合路径
(一)人才目标藕合,形成相向有机体
产业人才的需求目标是适应产业发展、具有四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能力的产业匠心素质的岗位人才。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与产业需求一致。明确、合理的教育目标定位不仅能提升高职院校人才适应产业发展,而且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一方面,以学生“在校成长与职业发展”为核心,通过顾客需求调查与满意度的分析,理清顾客(学生、企业)需求与各产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以学生的成长目标为核心要求,设计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推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训设施建设和支持条件建设,形成涵盖产业发展技术、产业导师、产业实践项目的全链条产业发展专业群的教育体系[6]。
(二)技术技能藕合,形成项目化课程
目前,产业技术发展快速,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制度不太完善,课程设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做到与产业技术发展相契合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将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融入到课程内容,形成课程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相契合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实现技术技能藕合,课程设置需要克服内容陈旧化、教学思维固化的弊病,突破体制壁垒,实现专业知识教授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探索多层次、多阶段、分群体的模块化产业课程体系。一是打造立体的课程体系,包括设置贴近行业企业、紧扣产业前沿的基础产业课程,开设创新性、开拓性、内容面广、内涵丰富的通识式产业选修课程,搭建开放式的实践课程平台,同步配套体验式练习,开设灵活性服务型课程、扩展性企业文化课程与先进性的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能结合专业知识、多学科能力和技能解决产业实际问题。其次要不断完善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允许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行业对接,按照企业实际需求实时更新课程内容,第三,要畅通学校与企业、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的交流渠道,保持紧密联系,保证学校、教师能迅速获取行业第一手资料,了解企业发展的关键需求,并据此修正丰富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7]。
(三)双师多层渗透,形成多元育人模式
协同育人要注重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作为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教学导师”,开展专题培训、交流研讨、项目开发等多种教育形式,强化双师在知识、技术、技能、开发、应用等不同层面的相互协同育人。加强学生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能力,鼓励产业学院教学导师基于科研项目、产业应用项目带动学生进入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产业学院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四全”理念,即“全体协同育人教师参与、面向全体学生、项目场地全天开放、全方位提供指导”,将产业的质量文化与校圆的学习文化交融,形成具有匠心素质的产业人才育人模式。
(四)成果考核藕合,形成职业性评价
构建产业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以过程性、目标结果的考核评价制度。将知识掌握的考核纳入到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将技术应用的考核纳入到项目(任务)的可行性中,将专业能力的考核纳入到产业项目的实施中,将创新精神的考核纳入到项目实施的方案和技艺中。完善职业匠心与能力的导师考核、个体投入与实现度的自我考核、目标设计与结果绩效的第三方考核的课程评价。多维度考核学生应用产业知识与技术、掌握技艺与技能、发现问题与缺陷、提出方法与措施等适应产业发展的职业能力[8]。
四结语
产业人才需求已呈现出结构性变化,新兴岗位需求从基础、执行岗位向分析、策划等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倾斜,教育供给侧结构调整、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催生高职产业学院。高职产业学院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的协同藕合效应,在动力上得到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在组织架构上打破行政壁垒,引入政校行企多方力量,有效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产教融合项目牵引,以双元主体改造育人模式,推动建立对接产业发展的技术、岗位新标准,通过人才目标藕合、技术技能、多元育人模式探索、成果考核等路径最终实现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协同藕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3):17-19.
[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7(12):44.
[3]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3):77.
[4]吴越,李春林.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国内文献述评[J].重庆高教研究,2016,4(4):116-121.
[5]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3):13-17.
[6]王晓轩.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5):1-3.
[7]邵庆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理论及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04):44-47.
[8]张卉,王冠.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创新[J].教育现代化,2015(13):204-2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