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依托饲料产业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17 14:42: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依托饲料产业学院,通过饲料产业创新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饲料产业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

本文引用格式:朱晓萍,等.依托饲料产业学院-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42):114-116.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2年教育部特制定了《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把“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作为重要任务之一[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型院校,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从2013年起学校依托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组建“饲料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以服务饲料产业为宗旨,以饲料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规格,探索了“双学院制”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 组建“饲料产业学院”的目的与意义

        动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培养的人才适应我国现代畜牧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饲料产业学院是我校作为地方院校从2013年起推出的一个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就是将饲料企业的产业资源、政策资质、行业经验、业务标准、实习岗位、生产工艺、研发技术、经营管理等发展要素植入饲料产业学院,依托高校的人才、人力、技术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帮助企业完成战略转型和区域化发展规划。

       其中,高校在产业学院中负责提供日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区域交流、专项研究以及人力资源等服务;企业负责提供实践培养基地,并协助高校做好学生的实践课程规划和拓展、实践指导、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评估。饲料产业学院不以获得利润为出发点,而是以共同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注重开发实践性课程,并进行质量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效连接,深化校企联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共建共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和正大康地集团、中粮(佛山)饲料有限公司等10余家行业龙头集团(企业)共同组建成立了“饲料产业学院”。根据企业需求,进一步提高动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培养符合适合现代畜牧企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二 饲料产业学院管理及运行机制

        学校成立饲料产业学院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教学校领导、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工作处(部)、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下设“饲料产业学院管理办公室”,挂靠教务处教务与实践教学科,协助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按照学校要求,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学院与合作单位共同派员组成,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管委会负责聘任院长、副院长,负责制定与产业学院相关的管理章程、规章制度、实施细则以及工作推进计划。

\

 
三 饲料产业学院平台--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依托饲料产业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成立了“饲料产业创新班”,该班的培养以固本强基、创新创业为目标,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抓手,培养锻炼学生创新精神和意识,提高学生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的能力,实行校企合作“3+1”、“三段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3+1”即在大学前3年在校内完成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最后1年到企业学习,包括轮岗制实习、毕业实习[2]。“三段递进式”即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进行递进式意识、能力和素质,第一阶段在大学第1年加强专业认识实习,主要到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生产经营、工艺流程等;第二阶段在大一和大二暑假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熟悉企业生产、加工、检测等工作;第三阶段在大三暑假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由企业导师指导其在各生产环节技能训练[3]。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早日了解饲料产业,学生的专业管理和教育实行“双导师”制,即学生的在校生活由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专业教育则设置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自学生入学之日起,采用总体规划,自主选择的原则,帮助学生确定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会同学生家长,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个人意愿,帮助学生做好四年的专业发展规划。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实验和社会实践课程

         依据学生的就业形势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大实验。如将原来家畜育种学、家畜繁殖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生产等实验课,单独列为课程,将原来校内的部分实验课程搬到企业的生产车间进行,将企业的生产车间作为实验教学的大实验室,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丰富课堂所学内容,理论结合实践,开拓创新思维。增开了一些综合性大实验如猪肉品质的综合分析检测、家禽的采精和人工授精技术、活体猪的体质评分和背标厚度测定、某种饲料中营养成分的综合评价等,同时将《饲料加工工艺设备》、《饲料质量检测分析》等课程放在企业上课,由校内老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指导、考核和评估。

(三)加强专业实习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指导

        在校内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师”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四年专业发展规划,采用“三段递进式”培养方式,一是利用在校学习的课余时间,安排学生经常参观饲料企业生产、营销、运营的各个环节;二是利用放假期时间,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短暂的实习,以帮助学生早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三是为避免传统实习中的人浮于事,最后一年的专业实习任务、实习岗位、实习内容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如实习岗位主要设置为:生产车间主任助理、品控助理、营销内勤助理、技术助理、行政助理、销售助理等职位。实习过程中采用轮岗制,学生在每个岗位实习1-2个月,尽量做到学生在每个岗位都能轮值一遍,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所需技能。最后根据学生在各个岗位的表现,由企业导师进行考核和评估,考核和评估成绩计入学分。根据学生在各个岗位表现出的特长,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组成联合指导小组,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从业方向。

(四)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饲料产业学院的组建,全面拓展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进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兼顾着培养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依托企业的平台优势,开展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4]。为贯彻落实专业的双导师制,产业学院要求校内专业导师在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期间,必须每个月到访一次学生实习企业,协助企业导师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指导,与企业一起研发、论证企业在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校内导师参与实习指导的过程和时间计入教师工作量考核。

(五)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对课程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由校内老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评定,更加注重试验效果、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评定[5]。评定方式可采用笔试、现场实践技能考核、现场回答或研究论文等,进而要将考核过程贯穿在每个实验过程中,不仅仅是检查实验结果的正确,同时考查学生做实验的认真程度,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创新性等。其次对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长期的专业见习与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各实习小组的做好考核包括实习考勤、实习周记(照片佐证)、实习中期考核、实习总结等,作为指导老师要不定时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进行监督,并每月到实习点进行检查,同时将了解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给学生,进而达到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

 
四 教学效果总结

       饲料产业学院自2013年开设以来,与合作企业本着积极探索已经培养毕业了两届毕业生,通过对两届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结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估和总结,与普通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饲料产业创新班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一)学习兴趣更强,学习氛围更浓

        按照我国的高考体制,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往往不知道自己应当在大学学习什么?毕业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饲料产业创新班在学生入学后即建立专业“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助学生了解饲料产业的现状、工作内容和发展趋势,通过平时的沟通和实地参观,使得学生很早就能接触企业,明确自己在大学应当学习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可能与自己未来的工作有关。学生对相应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习兴趣更强,学习氛围、讨论氛围更加浓厚。

(二)实践技能极大提升,创新意识更强

       根据大学四年的专业发展规划,学生自大学一年级开始,除了参加基础课程的学习外,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如校级大学生学术基金、校级实验室开放创新项目、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全国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并通过“三段式”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在企业参观、实习尤其是最后一年的轮岗制,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通过对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尝试解决,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完善。

(三)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

        饲料产业创新班由于采用双导师制,要求校内导师必须经常到现场指导自己的学生实习,加强了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在与企业交流的过程中,企业经常会提出一些新的实际课题,迫使专业导师要不断的思考和修正以前的理论知识,整合学校资源和行业资源帮助企业去研发方案,论证落实。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校内导师的专业能力、科研服务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四)丰富了案例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都对是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以往的课程设置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深度沟通,一些课程的内容已经不符合实际生产的需要,甚至落后于生产。通过与企业之间的不断交流和互动,饲料产业创新班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均得到了很大的优化,对许多原来不符合企业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补充了企业实际生产中经常使用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很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内容大大丰富了案例教学内容,甚至有些课还会请企业家进课堂,活跃了课堂气氛,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了教学效果[6]。

        自2013年以来,佛山科技学院饲料产业创新班已经开设了5年,培养了两届毕业生。通过“3+1”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双导师”制、“三段递进式”实践教学管理过程的实施,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深度合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和创新技能均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学课程设置得到了优化,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的科研服务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毕竟饲料产业学院开设的时间还比较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期待在以后的实践中能够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地方“211工程”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2,10:24-26.
[2]仲旦彦,陈玉荣.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6:61-63.
[3]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4]戴四发,胡洪,李炎,等.动物科学专业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2-55.
[5]王欣,刘胜军,尹安国,等.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上):241-243.
[6]蒋贵文,王学仁,周伟.案例式教学在大学专业课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8:197-1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13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