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现状,分析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主要有专业成熟度、认同度、关注度有待提升;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建设还很不够;实践教学资源未形成有效链接和整合;实践教学改革严重滞后;教学督导制度没能发挥作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等;同时围绕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共同体这一核心目标,提出了着重打造符合国际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认为必须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加强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建设、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多元互动整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深化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督导制度。
关键词: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困境;发展思路
本文引用格式:金碧华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8):37-40.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in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JIN Bi-hua,SUN Xin-tian*
(College of Law and Political,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social work major in domestic college,and analyzes the main difficulties,which mainly include professional maturity,recognition and attention,the top-level design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practice teaching resources,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the teaching supervision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faculty.Around the core aim of talent training of social work,put forwar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social work emphatically build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social demand docking,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target ori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for social work specialty,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innovate the cont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establish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with multipl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deepen th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aiming at capacity building,and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social work;practice education;dilemma;development path
一 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现状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是实务性、操作性取向的专业。[1]一方面,“政策引领”和“内生后发”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事实上,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国内高校兴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分水岭。在该次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此后,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创办社会工作专业,既有专科、本科学历学位教育,又有研究生(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截止2018年底,国内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科专业,348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教育,全国范围内共有17个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点,每年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近4万名。[2]另一方面,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务”的矛盾,对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归属和认识严重不足。“重理论”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占比过大,理论教学内容缺乏学科专业合理设置,尤其表现在理论教学围绕着社会工作教指委早些年前提出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以及对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范围,使得大多数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规划缺乏特色,驱动力不足;“轻实务”的主要表现是实践教学或流于形式,或缺乏体系思维,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严重滞后,平台建设、资源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等亟待加强和完善。目前国内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域有学校、社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主要模式有课外社会实践、课程实践教学以及专业实习教学等,主要形式多样,包括有课堂内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志愿服务实践、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
二 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工作专业成熟度、认同度、关注度有待提升
追溯本原,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根源主要还是在于专业本身,在于社会工作专业作为高校新生专业在专业历史、专业绩效、专业储备、专业前景等方面积累沉淀不够;在于社会工作专业还远未被人所熟知,专业凝聚力和归属感欠缺,专业向心力不足;在于社会工作专业仍未能真正嵌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上,没有实现各环节无缝对接,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功能认识不够,导致社会工作专业的关注度较弱。上述三方面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影响巨大,多方驱动和利益关联效应没能形成,导致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角色功能和运行体系缺乏理性认识。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建设还很不够
与大多数国内高校相似,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建立伊始的重点工作是建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目标定位、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考核评价等内容。考虑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诸多因素,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侧重于内容形式的确立,忽视实践教学的专业化、职业化诉求,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理论教学达成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究其原因,就在于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教学这个维度上没有做到顶层设计,对社会工作实践性、应用性、实务性的认识严重不足,体系化建设和协同育人意识不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共同体培育机制没有建立起来。[4]
(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未形成有效链接和整合
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按照社会工作专业培养要求,陆续建立起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实训基地,有效支持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但是,目前看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还很不够,类型也相对单一,资源链接有待深化,产学研和深度合作明显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远未形成,资源整合对于实践教学的反哺效应无法体现。例如,目前建立的多数社会工作实践基地由于在制度和规范要求上明显效力不足,并不能有效保证和供应实践教学的需求,基于实践教学基地的互利作用发挥不够,同时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在产学研服务和深度合作方面成果式微。
(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严重滞后
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程实践和毕业实践。课程实践主要集中于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目前课程实践有实验室实践、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总体上课程实践形式内容单一,职业导向性不足,应用性不强,临床实习不够。毕业实践主要集中于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非、社区等,为期一个月,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毕业实践过于分散,实践单位与专业的关联度有待提高,毕业实践的督导和评价制度过于简单。近几年学校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但是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动力不强,激励欠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也没有转化为内生力,创新不够。
(五)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督导制度没能发挥作用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督导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工作学生专业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工作实践,解决社会工作实践困惑和伦理矛盾。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推动实践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考核评估,对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过程性管理和评估重视不足,实践教学督导制度没有建立,使得社会工作学生实践缺乏足够的职业化引导和职业化介入。事实上,目前建立的校外导师制度也同于专业的实践督导制度,校外导师受制于体制内的规定,无法承担起专业督导的角色,对于实践教学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督导的教育、支持等功能无法体现。
(六)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主要由12位教师组成,其中拥有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的老师有4人,占总人数的36.4%;拥有社会工作师资格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50%。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明显“底气不足”,至少社会工作专业有63.6%的教师专业出生跨界明显,50%的教师还没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这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专业性、职业性的引导有较大影响。此外,社会工作专业目前仍然缺乏有经历、有经验、有资格的实验室专职人员,这使得类似于虚拟仿真实验等社会工作专业实验教学实践无法顺利开展。
三 浙江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思路
(一)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
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完善理论教学体系,梳理理论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在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目标定位、优势特色、基本导向等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发展思路。在理论依据方面,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价值意义,确立在行动中学习和在服务中行动的理念,强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习者、行动者的角色定位。在目标定位上,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目标一致性。在特色凝炼上,重点培养社区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者、社会服务机构以及社会政策研究者等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在基本导向上,职业化是最终方向,专业化是基础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强调任务驱动下的问题导向和项目驱动下的需求导向比重。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和体系化建设
首先,针对目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在整个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失衡、功能欠缺、目标模糊以及规划混乱等问题,重点落实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重点厘清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明确实践教学的职业化导向,设计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合理占比,制定实践教学的战略规划和具体规范标准;其次,围绕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协同推进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这一中心思想,重点是梳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建立和完善督导体系、评价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定位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立实践教学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确立课程实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确立课程实践、社团实践、社工实践、专业实践、社会调查等实践形式和要求,同时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内外实务导师制度,明确导师督导的范围和内容,制定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规则。
(三)立足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创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运行的重要载体。围绕着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契机,着重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架构进行调整,确立课内和课外、校内和校外、国内和国境外等不同形式的实践途径。课内侧重于核心课程实践(个案工作实践、小组工作实践、社区工作实践、社会行政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选修课程实践(老年社会工作实践、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等);课外侧重于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和伦理操守的养成,强调社会性实践、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以及最为关键的专业实践和毕业实践。校内实践侧重于课堂实践、实验室实践以及科研能力提升训练;校外实践主要围绕着课程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务实训、毕业实习展开,主要安排到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等。[5]国内实践与前述校外实践相似,主要是实践领域的区分;国境外实践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暑期交流项目,例如参与香港浸会大学组织的暑期夏令营;第二种是参加国际志愿服务活动,例如赴菲律宾参加由国际慈善组织组织的贫困扶助活动。
(四)建立多元互动整合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目的不仅仅是建立类型多样、功能多样、需求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更重要的是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生态共同体。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内创新、校外延伸”,校地合、校社、校企、校校合作成为常态。首先,建立三个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一是立足于“课程建设提升计划”,打造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二是立足于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平台;三是立足于社会工作学生创新创意创业理念培养,推动建立大学生科研能力提升训练平台。其次,建立校地、校社、校企、校校四种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重点以“产学研”为导向,深入落实和强化多方合作的成果。一是建立类型多样、功能多样、需求多样的校外实务实训基地,通过制定明确的实践基地运行规则,保证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基地就完成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毕业实践的任务。二是建立与国境外、省内外高校的长期合作关系,拓展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
(五)深化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以能力建设为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的做法有: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和社会应用实践相结合等多元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建构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形式,继续坚持案例教学法,积极引导社会工作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探索“诊所教育法”和“叙事教育法”,采取带领社会工作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社区,发现问题,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听别人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等方法,将课堂的部分时间让给学生;推进社会工作专业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采用参与式、互动式和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社会工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项目制的形式明确社会工作学生的实践任务,以校外实务实训基地的供需情况落实实践教学的“私人订制”,也就是在互赢互利基础上根据校外实习单位的人才需求以及社会工作学生项目制的实践任务,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和个性化诉求。
(六)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督导制度
加强和优化社会工作专业的师资队伍。第一,立足实际,实现存量转化。针对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非科班出生比例较大,人数较多,社会工作专业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去,通过考证(助理社工师、社工师)、进修、国内外访学、兴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加社会服务等,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工作专业意识、专业素养。第二,拓展资源,加快提质增量。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学位;通过引进来,引入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队伍;采取资源升级策略,组建政府职能部门、行业领域的专家,打造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校外督导队伍。此外,在校外督导队伍建设基础上,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确保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四 结束语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最终还是需要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核心问题展开,当然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嵌入性问题。这里的嵌入,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考虑国内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实际、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诉求、所在高校的专业发展布局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需求等因素。此外,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本土化是一个嵌入和脱嵌的过程,是一个借鉴和融合的过程,更是一个扎根和创新的过程。[6]因此,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专业优势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非常重要。第二,制度化和规范化问题。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就是将培养目标、实践内容、考核评价以及保障机制等加以固化,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过程变得稳中有序,有章可循。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社会工作教育机构都十分重视实践教育,对于社会工作实践都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和时限要求。[7]例如,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实习。[8]
参考文献
[1]王艳.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6(8):156-157.
[2]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2018年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N].公益时报,2019-03-22.
[3]谭文静.浅析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关系[J].社会工作,2007(04):15.
[4]金碧华.职业化导向下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社会工作,2015(04):91.
[5]金碧华.职业化导向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大众文艺,2020(07):244.
[6]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嵌入性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02):210-221.
[7]杨旭.四位一体: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6):125-128.
[8]杨柳.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探讨: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J].现代教育科学2011(9):88-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