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等院校正面临人才供需错位且内部控制措施薄弱等困境。本文以国内某代表性高校为例,深刻剖析其人才培养内控现状,发现高校内控建设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内控五要素建设水平不均;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存在一定错位;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质量监督评价职能欠缺。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培养内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把握如下关键点:一是加强内控文化顶层设计;二是重点建设内部环境、风险预控、具体控制活动三大风险管控模块;三是构建人才培养“日常监督-自我评价-外部反馈-责任考核与奖惩”的多层监督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内部控制;人才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李万福,等.高校大学生培养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47):104-107.
一 引言
据教育部相关会议指出,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而全球顶尖人力资源服务商发布的《2018全球人才短缺调查》显示,我国的人才短缺程度有明显的加重趋势。可见,虽然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人才市场供需错位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蓬勃发展阶段,社会亟需理论功底扎实、发展潜质良好、实践经验丰富、职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实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
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第一,不同于已有仅从培养方向、个别能力培养方式或就业发展等局部视角研究大学生培养的文献[2-4]。本文对大学生培养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评价,旨在将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有助于从大学生培养内控监督与评价的角度丰富现有相关成果;第二,现有文献多从学生或教师单一视角对大学生事后培养质量进行评价[5-7],本文立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从学生与教师双重视域,构建涵盖大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从单一角度评价大学生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片面性,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第三,本文针对如何完善大学生培养内控监督保障体系进行了一些思考,为高校、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协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培养效率及质量提供经验参考。
二 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的内部控制现状--以某高校为例
(一)问卷说明
本文从内控五要素出发,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构建了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课时学分设置、学生能力培养、风险意识、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与执行、学校与师生间信息沟通、师生间信息沟通、监督与改进共计9个层面,具体指标可参见表2。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设计了关于国内某高校大学生培养内控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正式发放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次小范围测试,并根据反馈结果对问卷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其中毕业生及在读研究生占66.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决定了问卷质量的高低。本问卷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991,KMO的值为0.944,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1572.516,对应P值小于0.01,表明本问卷的信度效度较高。
(二)AHP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为得到方案层每一要素的权重,本文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8,9],邀请9位专家(包括内部控制研究学者、高校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高校教师等)运用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九分法对同一个层次的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借助Yaahp软件对专家的打分进行计算集结(求取9位专家的算术均值),在此基础上得到方案层和准则层的判断矩阵,最终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见表2第(1)栏。由准则层的判断矩阵(表1)可见,本文通过Yaahp软件求得模型准则层的最大特征根λmax=9.6833,CI=0.0585。则CR=0.0585/1.46=0.04<0.1(1.46为九阶矩阵的一致性指标RI),表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在可接受范围内。
(三)大学生培养内部控制情况综合评价
我们采用Likert量表评估师生对大学生培养内控建设的满意度,将满意度评价分为“非常不满意”“较不满意”“一般”“较为满意”“非常满意”五个等级。由于被调查对象可能存在保守倾向和迎合心理,如Graham et al.指出,管理者可能会给出一个让调查者愿意听到的答案,而非陈述自己真实的看法[10];Alesina and Eliana发现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肯定性的回答[11]。因此,本文将中立回答“一般”归为否定意见组,并将否定意见量化为变量“0”,肯定意见量化为变量“1”。
1.学生满意度评价
如表2所示,第(1)栏为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的权重,第(2)栏为各样本组对每项调查内容的满意度均值Total_Score为根据权重计算的总评分。就具体指标而言,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学校各类课程课时学分设置、课程内容与各方面需求契合度、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程度这三大方面评分都不是很高。其中,学生国际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程度与实践类课程、国际化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课时学分设置及课程内容的得分居于较低水平。相对而言,学生对于大学生培养的内部控制活动以及信息与沟通的评价相对较高,特别是大学生培养相关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
从整体内控状况来看,本科生与研究生对该校大学生培养内控情况的总评得分分别为0.7194和0.5125,本文认为研究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原因在于:一是研究生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更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角度进行独立评价与分析[12],而本科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相对较弱,可能会存在跟风现象;二是研究生实行导师培养制,与老师、学校的关系更加密切,而本科生可能比较被动,缺少与老师、学校的沟通机会[13],从而对师生间信息沟通、学校与师生间信息沟通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较低;三是本科生可能由于培养目标差异,对学校某些方面的接触与认知不够深入,例如,本科生对于科研能力、文献阅读与信息检索能力的要求不高,对这方面的资源利用率低,导致评分比研究生低。
2.专家满意度评价
本文邀请了8位不同岗位的教学管理人员对被调查单位大学生培养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评价。如表2第(3)栏所示,教师综合评价得分为0.7609,与研究生的评分基本一致。从准则层来看,师生间信息沟通、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方面等层面评分较高;而监督与改进、课程课时学分的设置等得分较低,控制环境存在一定问题。从方案层来看,学校在师生见面问好情况、对学生的资料保存情况、毕业及学位颁发相关制度的建设与执行等方面,得分较高,内控较好;而在人才培养跟踪反馈制度的建立、国际化课程及跨专业课程内容与需求的契合度等方面得分偏低。总体而言,大学生培养内控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内控五要素建设水平不均;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存在一定错位;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质量监督评价职能缺失等。
三 高等院校大学生培养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我国正处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蓬勃发展阶段,亟需通过建立与高等院校的运行特征相匹配的内部控制系统,完善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措施[14]。根据前文分析的内部控制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具体优化措施。
(一)加强内控文化顶层设计
高等院校需强化大学生培养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优化高校的内部控制环境。因各部门负责人、教职工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一,缺乏参与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内部控制工作推进存在难度。因此高校领导应当起到带头作用,加强宣传培训研讨,定期组织关键岗位的教职工了解大学生培养内控体系建设的内涵以及自身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使每个人既自愿成为被控制政策约束的对象,主动遵守控制制度,又成为控制的实施主体,监督其他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
(二)风险管控模块建设
首先是环境风险的控制模块。环境是决定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否起到应有作用的关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大致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等机构的设置、教职人员的职责安排、政治宗教、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等。
其次是合规及风险预控模块。预控模块是风险控制中的事前控制。首先应当对控制对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先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比如,针对人才培养国际化能力不足的风险,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国际化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并完善相关制度,在教学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进行调整[15];积极开拓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利用好校内丰富的国际化资源;加强涉外社会实践,增加国外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讲座,鼓励学生创办文化交流社团,组织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竞赛,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知识增加动力,除此以外高校还可以寻求与外企的合作机会,使学生在真实和正式的场合里运用国际知识,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观察中查缺补漏,在实战中不断改进。
三是具体控制活动的风险控制模块。该模块根据风险控制的预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采取或修正相应的控制措施。比如对于上文提及的增加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机会这一风险控制预案,学校应当专设机构对全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各项事宜进行合理规划,在学校对外交流等事务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并起到协调作用,负责出国学习交流项目的开发、宣传、招生及手续办理、派出及归国管理。
(三)建立人才培养的多层监督评价机制
高校可通过建立“日常监督-定期自我评价-外部反馈-责任考核与奖惩”的人才培养多层监督评价方式,及时发现并改进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日常监督以学院为单位,联合教务处、学生老师工作部、质量监控中心等部门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可将内部控制责任纳入各部门人员的考评体系,并提高其在考评体系中所占比重。在构建自我评价体系时,既要保证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制衡性、有效性和适应性,更要简单易操作,以便将自我评价工作转化为常态化工作。外部反馈主要通过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评价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培养过程。为增强责任考核的内在动力性和可持续性,应将其结果与控制主体及其成员的资金、福利、工资和职务职称等关系其切身利益的方面建立紧密联系。同时,对于评价体系内外所反馈出的各种缺陷,及时向负责人汇报,及时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作为内部控制实施效果考核的一项指标。此外,对专业监督人员的选聘问题应严格把关,确保选聘程序的阳光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专业监督人员的选聘应优先直接在社会范围内公开进行。
四 研究结论
在目前“一带一路”战略蓬勃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面临着人才供需错位且内部控制措施薄弱等困境。本文从内控五要素出发,对国内某代表性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高校内控建设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内控五要素建设水平不均;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存在一定错位;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质量监督评价职能欠缺。对此,高校在大学生培养内控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把握如下关键点:一是加强内控文化顶层设计;二是重点建设内部环境、风险预控、具体控制活动三大风险管控模块;三是构建人才培养“日常监督-自我评价-外部反馈-责任考核与奖惩”的多层监督评价机制。本研究有助于从内部控制角度丰富现有大学生培养的相关研究成果,为高校大学生培养之内控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柳.就业能力视角下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8(12):190-192.
[2]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66-71.
[3]陈树文,林柏成.新时代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四个维度--以习近平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为指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133-136.
[4]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2):71-75.
[5]刘扬,孙佳乐,刘倍丽,等.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学生国际能力测评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3):77-83.
[6]陈勇,肖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68-171.
[7]王传毅,乔刚.省域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1):58-65.
[10]Graham,J.R.,C.R.Harvey,and M.Puri.Managerial Attitudes and Corporate Ac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9(1):103-121.
[11]Alesina,A.,and L.F.Eliana.Who Trusts Other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5(2):27-34.
[12]杜红.研究生与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4):96-98+119.
[13]孟祥海,刘植昌,张睿.本科生与研究生专业课程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48):155-157.
[14]薛凤珍,蒙永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架构下中国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2017,30(16):55-57+64.
[15]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92-9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