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结合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对非地质类专业开设水文地质学课程现存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并从教学思想的更新、课程内容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以及项目驱动模式等方面对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关键词:水文地质学;非地质专业;新工科;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本文引用格式:马文洁,等.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44):75-77.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ydrogeology Course for Non-geology Professional
MA Wen-jie,ZHANG Yan-hong,ZHANG Wei-min,WANG Jian,GE Qi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Abstract: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ngineering and took the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offering hydrogeology courses for non-geology professional we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he renewal of teaching concept,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dvanced technology,the improvement of project-driven model,and the other path of teaching reform were explored.
Key words:Hydrogeology;Non-geology professional;New engineering;Teaching reformation;Curriculum politics
一 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为适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互联网+”等的要求,在新工科教育理念下,高校教育应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深化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以社会服务为最终目的形势下,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1]。
地质学作为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应用学科,主要研究地下水的数量与质量随时空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针对当前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及其与水力学、环境科学以及岩土工程等学科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水文地质学课程已经成为地矿类高校中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此门课程在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非地质本科专业中均有开设。该课程与地质学紧密相关,内容丰富,且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毫无地学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在课程内容掌握与应用上会与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且不同专业对水文地质学的知识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为适应培育具备实践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应对非地质专业开设的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积极的探索,切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在非地质专业中开设水文地质学课程的学时较少且差异性较大,部分专业仅有理论课时,缺少实验教学环节,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就缺少相关的地学基础知识,有限的课时量不利于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同的专业对水文地质学知识都有对应的需求,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对地质学的知识没有任何概念,在切入水文地质学内容时较为茫然,并且授课的教材选用的是张人权等人编著的第六版《水文地质学基础》,该教材适宜具有地质学知识背景的学生使用,书中并没有对地质学基础进行铺垫,从而导致课上低头族较多,参与性不强,不但影响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与专业的需求也存在着矛盾性。最后,非地质专业中水文地质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学科背景不统一,授课理念和知识背景与这些非地质专业具有差异,甚至对授课对象专业的背景完全不了解,进而使得授课成效难以与解决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非地质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匹配。
三 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为改变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试通过对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手段融合、课程思政侧供给升级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路径的探索(见图1),以期达到提高水文地质课程与授课专业的融合度,激发非地质专业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非地质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教育思想观念更新
更新教育思想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高校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2]。
东华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形成了具有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和工程地质的专业特色,能为国土、核工业、水利、电力、交通、能源、环保、城建等行业部门输送从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及工程地质等领域的人才提供有效保障。在非地质专业开设水文地质学课程,是希望利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优势,开展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宽非地质专业本科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对水文地质学的兴趣,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能力。
因此,通过精心的组织和有效的开展非地质专业教师与水文地质专业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是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多方联动,围绕水文地质学课程在对应专业中的需求,理性分析教什么、怎么教,在教学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达成一致,最终凝练出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特色,真正对标新工科,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方位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优化
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课程的体系的优化可以有效缓解传统教学体系与新工科建设人才需求间的突出矛盾。借助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协调发展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应用能力需求,融合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以此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教学体系。在非地质专业开设的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体系中,首先应该梳理整合知识章节,对学习内容进行处理,重构课程体系,突出以利用水文地质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脉络,主要解决要什么,学什么,怎么学。重视地学背景知识的输入,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构成纵向传承、横向互补的模块化交织的课程体系[3]。并将课程体系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建立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培养符合新工科建设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与社会需求对接。最终通过课程体系的合理配置,促进各专业学生发展能力的需求,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教学内容与新技术融合
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如果先进的教学手段不能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也只是摆摆花架子或者画蛇添足。因此,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和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通过树立新型的教学观,打破教材的束缚,在有限授课学时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平台,比如MOOC、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具有时代性的教学资源渠道,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教学时间和空间。比如针对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地质学基础知识,便可利用课外教学平台,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碎片化,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激发学生对地质现象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课堂上利用雨课堂或者学习通等新教学手段对地质学知识点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和探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互联网+”背景下的先进教学手段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对基本知识本位到基于能力本位的转变进行尝试和探索,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而新教学技术的选取也要符合“互联网+教育”优质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的要求,不断创新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只有两者有机的配合,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考能力,提高课堂授课效率的效果。
(四)项目驱动模式引入
课程教学要以质量提升为目标,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4]。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曾说过:在大学工作,不教书,干什么?在大学教书,不科研,教什么?由此可见,为保障水文地质学知识的有效输出,必须要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有效结合,以研促教,才能使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一个高度。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依托省级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特别是借助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的技术和设备条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融合产学研项目育人理念,精选具有热点性,意义性和适用范围广的工程实际或科研项目为背景,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工程实际和科研项目的选择应与授课专业需求保持一致性,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注重内容的前沿性和适用性,及时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用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解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及创新意识缺失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五)课程思政升级
思政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课程的素质目标,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个核心任务,在课程内容中寻找相关“触点”和“融点”,通过课程思政素材的深挖与运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6,7]。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与升级,不仅能够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还能更多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水文地质学的课程内容中具有很多可提炼的思政元素,且东华理工大学在此方向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非常匹配。通过从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故事入手,引发学生对科学和哲学的思考,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8]。另外,通过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升责任感,更加自信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9],也为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营造了新气象。
四 结论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水文地质学课程作为地矿类高校非地质专业中开设的一门重要应用型课程,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路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教学空间,以项目驱动教学,依托双一流建设,积极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乐乐,牛超,聂文杰.基于多学科融合的本科生水文地质实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8,18:48-50.
[2]邓福庆.高校内涵式发展中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6:1-5.
[3]刘庆玲,关立新.新工科背景下构建多体系融合的信号处理类课程群教学新模式[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17:86-89.
[4]史洪伟,卓馨,徐基贵,等.略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9-141.
[5]张良.非地质专业“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18:172-173.
[6]陈翔.做好“思政课程”的供给侧改革[N].学习时报,2020-1-10.
[7]郭华.基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143-146.
[8]韩宪洲.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干、怎么看[J].北京教育(高教),2020,5:48-50.
[9]余双好,王珺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举措与新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0,5:12-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