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从陕西师范大学师范及非师范专业都涉及的植物地理学课程出发,以当前的教学现状和教学实践为例,针对如何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实践教学深入进行了探索。对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合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对如何有效提高植物地理学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植物地理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曾小敏.地理科学专业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38):30-33.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togeography for the Major of Geography
--A Case Study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ZENG Xiao-mi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course of phytogeography involved in both normal and non-normal majors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Taking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phytogeograph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aim to explores how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mote practical teaching.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some problems found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reform.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geography major 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some concrete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on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hytogeography.
Key words:Phytogeography;Classroom teaching;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reform
一引言
植物地理学(phytogeography)是一门研究植被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1.2]。从地理学科的分类上讲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隶属于部门自然地理。植物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内容主要包括植物学的形态结构,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植物区系地理,植物的生活与环境,植物群落,植被地理等,是微观与宏观知识的结合体(图1)。从学科上来讲,内容涵盖了植物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知识。
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培养方向:师范班主要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中学地理教育工作者,而非师范班(创新班)主要培养具有创新探索精神的地理科研工作者。在植物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师范班主要以教材为主,注重学生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结合中学地理新课标,注重课程内容与高中地理课本中地理植物地理学知识的衔接;非师范班需要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植物地理学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但是,目前学校在植物地理课程的教学中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趋同化现象明显,偏离了专业设置的初衷。因此,本文就我校植物地理课堂和时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对今后如何优化植物地理学课堂教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提高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地理人才。
二 植物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
我国现行植物地理学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基本都是沿袭上个世纪70-80年代以前植物地理学的知识结构。然而,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科知识更新频繁,目前植物地理学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3,4]。例如,在内容上,植物地理学已从区域植物群落和植物形态的描述向宏观(属性地理学、生态环境遥感和全球变化生态系统)和微观(细胞、基因结构和染色体和)两个方向拓展;在方法上,也从传统的野外调查、采集、简单线性统计分析发展到室内和野外植被控制实验(如增温实验,开放式CO2富集实验,施氮实验等)、同位素示踪定位、通量监测以及植被遥感指数(如NDVI、EVI、LAI等)的分析和应用等[5-7]。因此,如何及时更新我们现有的教材,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我们的教材中是一个亟需考虑的问题。另外,目前植物地理学教材内容过于繁杂,而植物地理学课程的课时(54学时)不足以支撑教材中的所用内容的讲解,因此植物地理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植物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在是植物地理学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上比较抽象的知识(如植物形态,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等内容)[8]。当前我校实践教学过程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例如,室内实验室空间有限;实验内容过于基础;没有固定的野外实习基地,缺乏适合实验和野外实践的教材和专业的野外实践指导教师;野外实践时间短、野外实践的设备落后;实践的内容不顾丰富等问题[8,9]。另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机构的不断扩大,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植物地理专业的教师人数却没有相应增加。通常,一个专业的教师需要带几十个学生去实地实习,导致实践效果不理想,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目前植物地理学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式教学方式为主,师生互动较少,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仅停留在听、看和记的层面。例如,在植物形态特征部分,单纯的理论讲授较为过于枯燥,大量植物形态学概念被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使得课堂变得沉闷无趣[4]。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青年教师群体中[10,11]。然而,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PPT的信息负荷过大,容易造成在授课过程中重点被掩盖。另外,PPT讲授过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没有时间记笔记,更没有时间去消化和吸收知识。在多媒体教学中,忽视了板书的使用,减少了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交流效果不佳[12]。
(四)传统试题检验标准不客观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过程,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设置了学生评估制度,考核评价体系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按照该体系,期末考试占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学生过度依赖自己的背诵记忆能力,真正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没有得到体现;在平时成绩部分方面,任课教师则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由于各种原因,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客观公正。然而,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不能只依靠死记硬背。
三 改革措施
对于优化植物地理学教学过程,笔者根据自己教学经验和前人的改进方法,结合我专业培养方向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一)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目前,大部分教材中植物学和生态学内容比较多,而不是以植物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植被类型和植被分布作为课程重点,这不太符合地理学科关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植物地理学知识更新动态,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教材改革,简化植物学和生态学内容,突出植被类型和植被分布。另外,需要兼顾植物地理学基础和应用两大方面的内容,突出重点,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开展教学工作,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把培养优秀中学教师(师范班)和创新型人才(非师范班)作为课程教学目标。针对师范专业,教学时需要考虑与高中教材以及高考中涉及到的植物地理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笔者通过对近五年全国和各省高考试题分析发现,高中地理两个重点部分分别是:一植物与环境(特别时气候环境)的关系,二植被分布规律和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因此,针对师范生的教学应该着重讲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一些与知识点相关的高考试题的讲解,使学生提前了解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为他们今后走上教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针对非师范班,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当融入一些先进科研成果介绍,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介绍最新发表的优秀论文,特别是一些顶级SCI期刊上(如Nature、Science和PNAS)发表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教学过程中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解基础概念的同时,对基础知识在科研中的应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完善和改进实践环节
针对目前学校植物地理在实践教学(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中存在问题。首先,在学校层面,应该加强资金、人力、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如,购买先进的植物地理实验设备,进行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资助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建设[8]。实践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能保证现场教学工作,稳定实践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8,9]。同时,针对非师范班培养科研型人才的目标,在野外教学中,应注意整合最新的野外科研实践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一方面提高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野外科研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文献中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给学生选择研究方法。同时再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植物地理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技术问题和自己的看法。这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例如,学生在实践课上掌握样本设置的基本调查方法的基础上,可以介绍地区和国家尺度的最新研究方法,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例如,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建立,系统地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观测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碳水通量监测的难题[13]。在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指导材料的编写,利用这些指导材料,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和准备实习。最后,针对植物地理学实验和野外实习的需求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可以解决实践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问题,将更大范围、更长时间的自然植被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拓宽学生对地理环境感知的时空范围,拓宽学生对地理环境感知的时空范围[8]。
(三)丰富教学模式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拓展讨论形式,如自主学习、展示、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等。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植物,例如,使用便携式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方法体系和小组讨论教学方法,植物形态学教学、基本植物组织、植物、植物区系和植被地理教学集中在教学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渴望知识和学习,并帮助学生感性认识的植物和植被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平。
另外,可以开展小组学习探索方法进行实践学习,如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同学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和形态的描述,并记录植物物候的变化,最终完成校园植物的分布图的制定。在多媒体教学方面,PPT中尽量引入图片及视频,突破重点和难点。一方面将不易表述或者口头表述难以让学生理解的内容,采用图片和动画进行演示。另外,可以收集植物地理教学相关的书籍、影像分享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大学教学的中重要教学模式。因此,在植物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利用“Blackbord平台网上自学”+“课堂项目问题探究”结合进行教学。可以把“Blackbord平台”时空分为“结合网上自学导引学习微课”“撰写和提交自学作业”“师生协商小组项目问题”三个基本环节。为确保线下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对组间互动环节和个人学习反思环节进行了细化和优化。例如,将每个小组项目成果展示后的10分钟组间互动环节进一步细化:前5分钟,其它小组的所有成员都要以发帖的方式对展示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点评和质问;后5分钟,展示小组的所有成员以发帖的方式对其它小组成员的点评和质问进行答辩活动。其次,小组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完毕后,全体同学要以发帖的方式进行学习反思。这种学研结合、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在考核中,需要放弃现行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把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具体方法如增加课堂问答和课后习题环节,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复习[15,16];每天的出勤,课堂上的表现,课后的作业都要进行评估。在实践能力的考察方面可以综合考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校园和野外实习表现、实习报告的完整性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四 小结
本文对植物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植物地理学课程在课本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目前植物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优化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些建议和措施。笔者希望这些建议可以对今后高校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殷淑燕.植物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马丹炜,张宏.植物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刘鸿雁.浅谈面向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植物地理学教学改革[C]//中国地理学会.“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15-619.
[4]付旭东,张桂宾,潘少奇.植物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5(1):106-111.
[5]吴征镒,周浙昆,孙航,等.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及其起源和分化[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6.
[6]马克平.2011年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简要回顾[J].生物多样性,2012,20(1):1-2.
[7]庞静,杨兰芳.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在植物地理教学中的补充[J].地理教学,2010(18):4-6.
[8]王宁.植物地理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和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0):128-130.
[9]马密霞,李啟隆.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3):171-173.
[10]萧海燕.地理教学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以植物地理学为例[J].福建地理,2001,16(2):52-54.
[11]黄英,傅桦.《植物地理学》教学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99-103.
[12]张笃振,刘淑娥.使用多媒体教学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6):84-85.
[13]焦磊,等.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大学地理课堂的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78):176-177.
[14]俞筱押.《植物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4):57-59.
[15]李欣,储萍,杨彐伟.立足岗位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创新改革管理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8,5(08):216-217.
[16]肖智华,等.《土壤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8):36-3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