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4 14:15: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大学是人生又一个重大转折点,大一新生面临着与高中不同的新环境,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在适应大学生活上会遇到种种困难,例如生活、学习、人际、管理方式等各方面的不适应。角色变化的背后隐藏的是对新环境的适应性,甚至是产生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本文通过对新生入校生活、学习、人际、管理方式等各方面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帮助他们科学规划学习生涯,迅速适应和进入新角色,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确立新的人生奋斗目标。

关键字:大学新生;适应性;解决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李金檑.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20,7(41):155-157.

一 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的内涵

在我国,大学新生入校一般是17-19周岁,这一时期正是大学新生走向独立,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青年的基本特点如下: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人;爱情观萌生;学习兴趣广泛;思维能力强;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新生刚入校面临新环境,他们往往在生活、学习等方面表现出各种不适应,导致个人的能力培养不足,对于新环境的调适能力显得异常微弱。对于新生而言,如何转换角色,如何很快适应大学生活尤为重要。

“‘适应’这个词,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所谓的适应性教育,即在教育学习中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1]。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都不能较好的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个体角色的转变,这使得大学新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思想上的困惑,这种困惑不是短期就能消除的,而是随着外界情况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节的过程,所以,开展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 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存在问题的分析

新生入学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实施举措解决,对新生以后的生活、学习甚至是人格的健全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所针对的问题是,大学生融入新环境,面对新校园、新同学、新生活的时候,在生活、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2]。

(一)大学新生入校生活方面存在问题

高中到大学,往往是绝大多数学生初次离家,他们加入到宿舍这个群体中过着从未有过的学校寄宿生活。在进入大学以前,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上都会受到父母和老师的直接指导;而初入大学,远离父母,与老师的关系又不如高中时期紧密,一时间会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依赖性强的同学,独立生活的能力令人堪忧。高度“差异化”使得同学之间矛盾凸显,新的生活环境,离开了父母,经常想家、频繁回家,反映出他们对家庭的依赖。

\

 
(二)大学新生入校学习方面存在问题

在进入大学生活后,一部分新生由于高考发挥不佳或者志愿填报的失误,没有被录取到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往往会产生缺乏认可度和归属感的现象;还有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生活学习环境,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降低。大学学习方式不再是纯粹的基础性知识,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接受的不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目的是培养的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体间性互动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

(三)大学新生入校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大学新生入校,首先面临和室友的交往,其次是同班同学和老师。针对大学生寝室交往问题,一部分学生在各种荣誉面前,不惜与同学或者舍友明争暗斗,功利心异常强烈;部分家庭生活条件好的学生,生活作风与其他同学也格格不入;与此相对应的是,家庭条件稍差的学生们,则表现出虚荣心强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同样遇到了排斥。其次,部分学生生来性格内向,面对与他人交往时,明显处于被动位置,从而导致很难融入他人。再者,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入校后主人翁意识强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情感归属需求增加,一系列关于情感的问题又会出现。最后,近年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回避现实世界人际交往,沉迷虚拟网络的问题,QQ、微信等成为他们新的交流地带。

(四)大学新生入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面对角色的转变,心理层面则浮现出各种问题,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在同学中地位转变带来的不适应;二是内心孤独感强烈,“很多学生乍一进入陌生的大学校园,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场所的变化,个人情绪长时间积累无法宣泄,由于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异地求学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等原因,表现为心理孤独感、心理落差感等”[3]。他们当中部分学生愈发努力学习,为自己的未来而打拼;与之相对立的是部分同学自暴自弃,产生懈怠心理,学习情绪不高。

三 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问题原因的分析

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问题主要源于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足的原因与新生自身的因素有很强的联系,例如,环境适应能力较弱、人际交往技巧欠缺、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因素有关”[4]这是新生个人方面的问题。还有一方面原因来源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全民上网的时代,网络环境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状,人们利用网络方便生活的同时,带来的弊端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缺乏判断力的大一新生而言,虚拟工具往往危机四伏,随时可爆发。

(一)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它们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波及到大学这片净土。“随着社会文化的交往日盛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不断交互,各种价值观不断冲突,大学生接受新文化新观念的机会和途径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宽。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接受度也会产生一定的下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茫然、疑惑、混乱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失衡”[5]。也就是说,再这样一个境遇下,社会诱惑不断,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刚从父母怀抱中挣脱出来的自由鸟们根本不能阻挡尝试不同新鲜事物以求满足自身好奇感。因此,就业形势严峻、激烈的竞争都会使得他们思想产生异位,存有侥幸心理。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7]。首先,中国大多数父母管教孩子不仅停留在严父慈母的基本范式,更是凡事都要亲力亲为,使得孩子丧失基本独立自主的能力,而大学环境的宽松和自由对新生自主独立生活能力有着潜在的挑战;其次,“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折射出一个家庭的环境氛围必须是和谐的,父母关系影响对孩子的成长、为人处世之道,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困扰,更对于他们平日里的表现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孩子与同龄人相比,性格比较孤僻,也比较敏感,甚至存在着冷漠粗暴。最后,经济基础也很重要,如果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学校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教育的主要实施方式和场所。在我国,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部分,教授和学习知识不仅仅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察的重要方式。与学生沟通最多的就是学生辅导员,这种比较单向沟通方式往往忽视了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不为少数的学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团队,日常心理辅导工作单一且陈旧,因此,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为数不少的高校都有新、老校区之分,两校区不仅是地处位置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生活圈子的差异。新校区一般坐落于郊区,其周边商业区、娱乐休闲区等基础设施还亟待建设和有待完善,所以,对于新校区学生而言,存在着各个方面的诸多不便,如此以来,一系列的不适应也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

(四)迷恋网络

科技帮助我们学习和工作,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互联网和大众传媒的发展,部分大学生上网成瘾,无论是沉溺于游戏,还是网络聊天,都会导致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网络中大量的低俗、色情暴力甚至虚假的信息铺天盖地,严重阻碍净化学生的环境,由此更剥夺了学生舒适的正常生活,使得学生变为网络的奴隶,人与人之间愈来愈陌生。从而发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状况,影响大学新生的人生轨迹。

四 大学新生入校适应性对策

(一)加强生活管理的引导


为有效提升大学新生生活适应性,消除新生入学之初的陌生感。高校可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如适应性教育、安全法制、人生理想与职业生涯教育等。其中,适应性教育可以围绕着“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过好大学生活”“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座谈和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端正学习态度,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两校区划分问题,高校本着人文关怀,可在校区间校车发车时刻上多下功夫——以不影响师生正常上下课为前提,灵活安排时间;学校也可以开展校园文娱活动,例如,学生会宣传部与网络部联合推出“每周一电影”活动,面向全院发起,欢迎各院系学生前来享受电影带来的视听盛宴;新生理财能力不强,各院系可以通过经管学院,入校开展一次“如何理财”的面对面交流会,旨在培养新生理财能力,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二)加强学习引导教育

“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并让学生尽快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8]。高校可开展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比如全国各类竞赛、学习经验交流大会等。大学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一方面是专业知识,对于基础技能知识,学校也设置了对应的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的知识,如:普通话社交礼仪等。高校管理者可以采取先进人物汇报、学业能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检验课本当中学习到的理论,找出自身实力与工作需求的差距,明确改进方向”[9]。高校要适时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导论课程,配备专业师资队伍,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所学专业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

(三)注重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引导

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学生进入到这样一个小社会中,与人交往方面难免会出现社交恐惧症,如何应对这一问题,对学校及学生而言意义重大。首先,学生对新环境和周围环境的感到陌生,导致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差。这就要求高校新生管理者要尽快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高校管理者分析,高校管理者要针对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上的欠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次,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将美好的感觉化为前进的动力,避免因感情问题而自毁前程。最后,高校管理者应妥善引导学生区分现实和网络世界,网络空间开放、自由,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规则意识变弱,和现实世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实世界中的弱者沉迷网络,他们刻意逃避现实,遇到困难就优先于网络倾诉而不是现实解决,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高校新生管理者应该引导新生积极寻求现实解决,用包容的心态看待问题。”[10]。

(四)探究管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首先,学生需要正视个人角色的转换。无论曾经是多么光芒万丈,亦或是缺少光芒。新的起点要求大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视自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在积极的竞争中展示自己正能量的一面,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其次,学院推出杰出校友风采展示、身边的榜样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校园活动积极熟悉环境和同学,并倡导用积极开放的心态尽早地融入到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之中,切身感受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1]因此,高校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传递到学生身边,教育学生以发展眼光看事物,注重知行合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更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创新管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理念、新思路,从而促使大学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自己真正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杜刚.谈大学适应性教育[J].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20(6):109-111.
[2]王红燕.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26(1):109-112.
[4]王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8):78-80.
[5][6]王红燕.赵宗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6):3.
[7]王红燕.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对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9-112.
[8][9][10]李娜,马向东.普通高校新生适应性方面存在问题及对策[J].榆林学院学报,2014(5):127-129.
[1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6-12-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