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新的发展环境下,中国应该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摒弃传统的城镇发展方式,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现有的农业劳动力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并将之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本课题组成员从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出发,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遇到的困境,并就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形成更加完善的培训模式,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稳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刘远钦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3):170-173.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LIU Yuan-qin,ZHANG Qi-mei,ZENG Zhi-hong,GUO Yong-zhong,WU Qing-zhou,YAO Jia-lin
(Meizhou Agricultural School of Guangdong Province,Meizhou,Guangdong)
Abstract:In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it was clearly put forward that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environment,china should take a new road of urbanization,abandon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development,and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n China is decreasing,and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can 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 view of such problems,we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and take it as the basic project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Starting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after nearly two year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the members of this research group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ining of the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 paper also studi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train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hoping to form a more perfect training mode,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urbanization;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training mode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应该走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一点在十八大中得到了进一步明确,要求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共同发展。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先进科学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保证农产品供需平衡以及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现代化农业得到发展的基础,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一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指具备完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种植技能和管理经验,将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高素质职业化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属于一种自主自由的职业选择,要求农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识别和信息接收能力,可以及时掌握政府部门出台的最新政策措施,通过知法懂法来摆脱落后封闭的标签,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核心目标,是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引发的耕地闲置问题进行解决,将农民发展成一项固定职业,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培训教育,帮助农民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保证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同时,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推动呈现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诉求,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困境
(一)文化与素养问题
文化与素养不高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开展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农民一般都缺乏对于先进技术的准确认知,选择农作物不够科学,往往是以作物的经济效益作为选择标准,没有能够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出发做好分析,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1-2]另外,多数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不够科学,往往都是凭借经验进行,无法对土壤进行科学分析,盲目的施肥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壮年不愿回到农村继续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顺利实施。
(二)资金与技术问题
当前,不少部门并没有能够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导致培养内容过于单一,而且以理论讲解为主,没有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机结合,在面对农民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时,无法做出科学解答,也就无法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培训机构缺乏足够的培训资金,没有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这也导致了机构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存在着学员自费培训的情况,显然很容易挫伤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管理与政策问题
现阶段,有关部门缺乏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堂的监督管理,也没有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体系,考虑农民学员本身在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方面参差不齐,在缺乏监督管理的情况下,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员在培训中难以做到全神贯注。监督管理工作的欠缺也使得部分培训人员对于自身工作不够重视,盲目选择教学内容,导致教学工作沦为了表面形式,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基于此,政府部门应该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做好监管工作,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有效策略
我校是广东省12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学校之一,从2016年开始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行研究,并开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在梅州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兽医局和各县农业局、畜牧兽医局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6年春在各县(市、区)报读种植和畜牧专业共10个班425人。学校采取送教下乡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农科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老师到各县进行进行理论教学或现场教学,保证每班每月有一次的面授的机会,在这培养过程中,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制度,目前有326人已经完成教学任务,颁发了毕业证书,他们通过三年的培养,提高了自己的学历水平,提高了自己的政治素质,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3]
(一)加大宣传力度
有关部门应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群众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认知水平,对农民的种植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其能够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相关机构也应该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从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坚持因地制宜,提升培训效果。[4-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人员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使得农民能够借助科技手段开展施肥管理,做到对症下药,促进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二)明确培养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一刀切”的模式,而是应该明确培养目标,围绕目标开展培养活动。具体来讲,依照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可以将培养目标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生产经营型,如专业大户、合作社成员等;二是专业技能型,如农机操作人员、农业经纪人、植保专家等;三是社会服务型,如病虫害防治人员、农业信息员等。[6]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明确需求,避免培养活动浮于表面的情况。
(三)拓展培养机构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无法取得预期效果,需要政府部门、农业院校、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的共同努力,构建起多元化的培养机构。具体来讲,一是政府主导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应该由政府部门主导,借助农业部门、科研机构的组织和部署,逐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培养体系,丰富培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实施;二是院校组织型。应该将农业素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做好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从农业院校的角度,其本身虽然强调职业需求导向,重视实用型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过也应该兼顾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高等院校应该做好教学、科研及推广活动的无缝对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做好科技成果推广,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三是社会服务型。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企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的数量不断增长,对于农业劳动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这些社会机构会利用自身优势,针对农业从业者进行教育培训,提升其职业综合素质。
(四)优化培养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接受全面性的培养,由专门培养机构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培养模式,依照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农民需求,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培养服务。就目前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是系统性培养模式。系统性培养模式针对的是愿意接受长时间培养的务农人员,培养机构以教育机构为主,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农业职业院校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应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要求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相应的农业基础知识教育,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需要考虑今后是否要从事农业生产,为进入农业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如果想要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进入到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期如果想要继续深造,还可以进入到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通过相应的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获取更高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7-8]对于有志从事农业生产的普通高中生以及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不仅需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经过1-2年的实践教育,提升实践能力,同样需要在经过实践考核后,才能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二是短期培养模式。短期培养模式针对的是不愿长期接受教育培训的群体,如务农人员或者涉农人员,因为其无法长期离开农业生产活动,难以接受长期教育,对此,可以以农业企业、农业协会以及农民合作社等为依托,设置短期教育培训项目,确保其能够迅速掌握农业生产技能,经过短期技能培训考核后,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将自身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五)完善师资队伍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作为保障,通过师资队伍的完善,能够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加快系统化、规范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师资队伍建设,依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展开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应该建立起新型职业农民教师培养体系,设置和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教师或者高校学生积极获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资格证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服务。另外,政府部门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师的基本权益提供保障,使得其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
(六)拓展经费来源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财政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有着非常明显的公益性,也因此决定了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中的绝对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调研审核,政府部门应该设置专项拨款,在坚持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提升市场利益相关方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投资力度,借助企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设施及师资力量建设,通过充足的资金来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活力。[9-10]
(七)明确法规体系
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应该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现阶段,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农业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都没有真正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内容,尚且没有一部具有针对性且详细的法律文件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规范化实施提供保障。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需要由政府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科研部门联合农业企业和农业院校展开,工作异常复杂繁琐,要确保其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制定出类似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法》的法律法规,借助法律形式来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构建、教育管理、经费投入等进行明确,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地方政府也可以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详细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条例,作为国家法律的补充,以此来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对于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将其视为固国之本,生存之基。新时期,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同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使得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成为了必然。[11]应该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能够对三农问题进行解决,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核心力量,而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应该将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构建起可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提升培养工作的实际效果,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稳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丽华,王敏.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2):27-28.
[2]任铁军.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18(20):121.
[3]卢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52-58.
[4]吴国喆,王慧娟.农民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8(01):188-192.
[5]陶红艳.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职业教育研究,2017(12):45-49.
[6]李雄剑.国外农民培训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培训的启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2(06):101-105.
[7]辛勍.城镇化进程中农业问题探析[J].天津农林科技,2017(03):35-36,38.
[8]刘亚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7.
[9]尹文秋.城镇化进程中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战略路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6(43):191-192.
[10]田书芹,王东强.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06):30-31.
[11]李钢.教育信息化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4(02):25-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