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4 09:26: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航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好的作用。本文针对航空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点,主要围绕以依托项目、建立实践基地、双导师制度、合建研究中心这几类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对应的研究生培养特点,以期对完善航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学研;航空工程;培养模式;研究生

本文引用格式:曹惠玲,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的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1):40-42.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门开展了对高校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作。在培养方向方面,高校研究生教育在重视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基础上,同时加大了对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视程度,产学研结合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产学研结合是指高校与企业有机协作,将教育、科研、生产这三种活动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一种合作方式。产学研结合在西方经济社会中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中期,斯坦福大学工程系主任和工程学院院长Frederick Emmons Terman就提出,科研单位特别是侧重于工程技术的科研单位,不应封闭在象牙塔里,需要把科研单位的研究方向和工业方的需求相结合。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良性伙伴关系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Terman的理论也被后人称为“硅谷模式”。依靠斯坦福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校方对产学研合作的大力撑持,在斯坦福大学周边形成了以英特尔、HP、Cisco、苹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园区,也就是知名的“硅谷”,硅谷模式有力地敦促了地域经济成长,同时与工业方的紧密联系也促进了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使得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不断跃升。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起步较晚,自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起,各高校开始了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着不同的特点,更加侧重于工程应用,旨在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教育部门的重视及社会实际需求的影响下,自2017年以来,我国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中,专业型硕士报考人数已经逐渐超过学术型硕士报考人数,且增幅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随着民航产业规模的持续增加以及国产大飞机项目的快速推进,特别是在国产商用飞机C919于2017年首飞成功之后,我国民用飞机设计、制造、运营、维修方面的人才缺口不断凸显。

作为民用航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单位,中国民航大学近年在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研究,力求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科研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强烈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作为一种经过生产实践检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有效地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研究生产学研结合的主要培养模式

目前主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与教学式四类:产学研结合属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方式中的一种,适用于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1-3]。目前而言,具有较高认可度的几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

\

 
(一)以项目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

以项目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此类培养模式中的项目根据出资单位的不同,通常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高校和企业联合申请政府支持的研究基金项目,如863项目或者各个地区政府出资建立的地方科学基金项目,这类项目通常旨在面向从理论创新到实际生产的全产业链问题解决。高校的优势在于理论深度,企业的优势在于工程经验,两者联合申请基金项目可以较好地将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结合起来。依托项目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通常将项目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使得学生在科研过程中建立起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思路,可以更好地在毕业之后融入社会生产实践工作。第二种是由企业出资建立项目,委托高校进行关键问题的研发和攻关。此类由企业出资设立的项目多为解决工程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生通常承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问题的解决之中,目的性更为显著。且此类企业设立的基金项目合作方式较为灵活,合作的时间和方式相较于政府设立基金更为多样化。

(二)校企共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

校企共建研究生实践教育基地是近些年来推广较快的一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此类培养模式多数适用于和生产一线联系紧密的研究生专业。在满足学科建设规划和实践教学大纲的前提下,通常由高校牵头和企业单位共同商讨实践教育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方法。此类实践教育基地多设立于企业单位内,通过在企业单位设立实践基地的方式,可以为研究生提供真实生产线的研究环境和实验条件,有利于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通过共建实践基地提升研究生的工程应用水平,已成为工程应用方向研究生培养的新趋势。

(三)推行校企双导师制

校企双导师制度是产学研结合的另一种典型实施模式。近年大批高校面向攻读专业学位的工程硕士推行校企双导师的培养制度[4]。

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课题指导,以及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工作。企业导师则负责研究生具体参与的工程项目以及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通常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担任。双导师制对高校和工业方的双向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校内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以此为纽带和契机,更加紧密地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同时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

(四)合作建立研究中心

合作建立研究中心也是当前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之一,研究中心通常由企业方主要出资并提供所需硬件设置,由高校配置场地以及研究人员。研究中心的设立旨在解决企业在生产一线中所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缩短研发和技术攻关的时滞,高校也可以通过此途径筹集研究经费,改善实验设备等硬件设备。

三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以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为例,分析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5]。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学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实习实践工作三个方面,以下分别从这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学业课程学习

民航业及航空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对行业相关知识背景的掌握是极为重要的,同时近年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中,进入研发、制造类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逐渐提高,这也对在校研究生的学业课程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研究生培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学业课程学习重视程度不够,较多研究生甚至一部分教师认为,在校研究生的主要任务是科研项目工作以及发表论文,课程学习只要满足研究生培养单位规定的最低标准即可。科研项目工作是研究生阶段的首要任务,但不代表课程学习可以忽略。实践虽然可以出真知,但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容易方向错乱。

在专业课程方面,在读研究生中不少学生本科阶段是非航空类院校的非航空类专业出身,航空工程相关专业课基础薄弱,目前的课程设置缺少对各类学生基础不同的全面性考虑。以航空工程的发动机方向为例,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至少应该由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发动机构造,航空发动机控制三类组成,而现有的课程排布为使学硕和专硕的课程有所区别,机械地将所有课程,甚至是基础课程也割裂开,使得学生难以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学习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

此外,在研究生阶段开设的公共课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数理统计类、数值分析类公共课,表面看似和今后的研究无关,但往往研究工作中会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数据或其他需要量化分析的结果,不掌握数理分析工具(插值、拟合、回归等)往往难以胜任大量数据分析工作。公共课程的学习可能短期不会获得明显收益,但公共课程更多是作为一种基本能力而存在,决定了在今后工作中的长期发展潜力,故而重视学业课程特别是公共课程的学习是今后培养工作中亟待改善的。为解决此问题,也可以同时通过修订研究生奖学金附加分标准中的课程分值权重,多方面引导学生重视学业课程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本着全面覆盖和重点凸

出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覆盖即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全面覆盖的程度;重点凸出即学硕和专硕各自有所侧重,学硕重点学习理论性课程,专业则应增设试验、测试等实操科目。这样才能对不同类别的人才进行差别化培养。

\

 
(二)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

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工作一直是航空工程硕士培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的科研项目也积极主动地依托民航企业和航空制造企业的需求,大力倡导产学研相结合[6,7]。然而在航空工程研究生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成果衡量单一。

对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承担着较重的职称和晋升压力,而评定职称在现有评价体系下更多地注重论文的发表等级和数量。教师的压力在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研究生对研究成果的衡量。同时,学生奖学金的评价标准也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最重要的加分项,这使得研究生容易陷入“唯论文”的极端。当研究工作在理论上取得进展时,往往浅尝辄止,完成论文后即不再深究是否有工程上的价值或理论成果转化的可行性,使得大量有价值成果难以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第二,研究侧重点不同。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高校的侧重点还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高校而言,研究工作主要目的是获得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往往会在某个细分领域进行复杂的研究。对于企业而言,理论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即使研究发现某些新的方法或理论,也不会贸然投入实际工作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更青睐于简单可行的方法,而不是复杂而精妙的设计。

科研项目和课题工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和实际生产还存在脱节,这也是产学研结合接下来的工作重心。

(三)实习及实践工作

在工程硕士设立之初,就明确了和工学硕士之间的培养模式存在区别,主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根据统计,近年来工程硕士毕业生的主流去向也是直接就业,读博深造比例较低。对于直接就业的毕业生,提前实习并开展专业相关实践工作有利于对行业背景的更深了解,有助于自身职业的选择。

工程硕士在实习和实践工作方面,校方对工程硕士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现阶段可供学生选择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多停留在表面,能够切实提供实习机会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内容的场所较少,大部分仍需要通过导师或实验室的日常项目依托完成实习和实践工作。部分没有项目依托的学生只能通过海投简历等方式自行解决实习,难以获得优质的实习工作。

针对现有情况,除各实验室依托的项目之外,学院和学校层面应该进一步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实质性的合作,以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引导,面向航空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提供更多有利于专业认识和课题研究的实习、实践机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

四 总结

中国民航大学的航空工程专业为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专业。随着近年来民航企事业单位和航空制造企业人才需求的持续加大,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就业趋势稳中向好。在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结合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从课程学习、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实习实践工作三个角度对培养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可为学校航空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崔金栋,王胜文,高俊青.产学研联盟中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07):165-172+180.
[2]于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3]刘娟.北京高校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生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4):110-115.
[4]谷摧摧.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构建研究[D].江苏大学,2018.
[5]赵晶.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特需项目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177-179.
[6]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18-21.
[7]常方圆,姜志国.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航天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343-344+41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