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铜仁学院为例,从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设计与方法、教学评价与成效三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点模块”与智慧教学在《食品化学》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提高《食品化学》教学质量、拓宽教学方式,并达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目标,以及使学生有效构建知识体系、奠定学科思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知识点模块;智慧教学;食品化学;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谢玮,等.基于“知识点模块”与智慧教学的《食品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铜仁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55):90-92.
一 引言
《食品化学》课程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食品在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食品物料中主要成分的结构与性质,这些组分的相互作用,以及在食品加工和保藏中的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如何用所学知识阐明这些变化对食品色、香、味、质构、营养、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影响,并用于改善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贮藏运输技术、提高食品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等。
二 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教学理念
本课程教学对象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有较强的专业认同感和求知探索欲,劣势在于理论知识较为薄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低。根据铜仁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的是立足黔东、面向全省、服务西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基于成果导向原则,借助“知识点模块”和智慧教学工具,形成“六步”教学闭循环,如图1所示。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达成本专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奠定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检测和安全控制的理论基础;[能力目标]具备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控制水平、完善加工工艺和贮藏技术等能力;[素质目标]形成解决问题、思辩创新的高阶认知,成为具有良好政治素养、精湛业务行为和崇高职业道德的食品行业从业者。
三 教学设计与方法
(一)教学设计
《食品化学》教材大多是按照营养素物质结构、性质、功能和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变化设置章节内容,这种安排容易导致学生孤立地去学习某一物质特性,而忽略物质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导致理论和应用有所脱节。因此,对于教学内容重构与整合亟待改变,本课程改变传统的“按部就班”式教学,以“知识点模块”结合智慧教学模式,从教学准备,实践环节,再到课程评价,每堂课中形成有效教学闭循环。
(二)教学方法
(1)碎片知识模块,重构教学内容
通过“知识点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和整合,这种模块的整合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按照物质的性质,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如图2所示。以单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串联和并联,将重要知识点归纳成模块图,从该图入手,层层递进,逐渐拓宽,进而清晰地表示出彼此之间的逻辑层次与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借助智慧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将课堂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基于立体化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2],借助“雨课堂”和“UMU平台”突破传统面授课堂的局限,强化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和创新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3,4]。利用问题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CBT)[5],根据课程内容收集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素材,设计紧密相关的问题和案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团队协作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够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此外,尝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CDIO”法,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相关的工程项目,例如水知识点模块,通过学习水的结构、性质,结合“食品干燥”等应用工程类技术,在“实现”和“运作”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6]。同时,在新工科背景下结合“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SRT)理念融入理论教学中,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课程实验等平台设计和分配任务,并指导科研训练,使学生接受任务、协同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输出[7]。
四 教学评价与成效
1.教学评价
降低期末考试占比,将其分配到课程论文、PPT汇报、课堂参与、雨课堂测试、知识点模块归纳、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中,全面、精细的考核方式强调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此外,秉承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学生、同行和督导评教,结合测试、问卷调查以及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全方位评估本课程教学效果。
2.教学成效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前提,《食品化学》课程建设中首次探索“知识点模块”与智慧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课前充分准备教学资源,选择适用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基于铜仁学院“七性”课堂[8],满足“六步”循环,课后再进行评价考核与教学反思;最后通过本课程学习,达成教学目标,并支撑毕业要求。通过改革,使课堂不再沉默,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习环境充满活力与朝气,让学生学习更有参与感、获得感与成就感,通过进阶拓展与团队协作,实现高阶性和挑战度的要求。
五结语
《食品化学》是影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点模块”与智慧教学的《食品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经验,为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重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生态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谢明勇.食品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黄业伟,向泽敏.“雨课堂”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7):261-262,265.
[3]徐莹,汪东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以《食品化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0):96-99.
[4]贺江,王芙蓉,徐文思,等.基于UMU平台的“食品化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9,(17):114-116.
[5]林德慧,邵红军,杨兴斌.PBL-CBT教学模式在“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9,(6):94-96.
[6]李晓英.基于CDIO理念的《食品化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8,(48):101-102.
[7]汪洪星.来华留学生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情境式教学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05):196-197.
[8]侯长林.应用型高校打造“金课”要体现“七性”[J].职教论坛,2019(03):58-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