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模拟电子技术》跨校修读学分的相关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3 15:51: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实现高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其他高校的课程,辽宁省于2014年开始实行跨校修读学分实践。“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建课方沈阳工业大学与使用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实施了跨校修读学分的深度合作。对项目实施过程中,跨校修读学分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跨校修读学分;模拟电子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自主学习

本文引用格式:于海雁,等.基于《模拟电子技术》跨校修读学分的相关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52):135-137,145.

Relevant Thinking about Cross-school Credit of 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

YU Hai-yan1,LI Xiao-you1,LI Xin1,MU Ke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Science Engineering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 Liaoning;2.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Fushun Liaoning)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haring of higher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courses from other universities without leaving school,liaoning province began to implement the practice of cross-school credit study in 2014.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he sponsor of the“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course,and Liaoni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the user,have implemented in-depth cooperation in cross-school credit stud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ross-school credit study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chool credit study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Cross-school credit;Analog electronic technology;Excellent resource sharing course;Autonomous learning

一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的开发与建设已颇具规模。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辽宁省高校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跨校修读学分工作[1]。“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建设方沈阳工业大学与课程使用方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实施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在双方课题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已完成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实践,共684名学生通过跨校修读取得学分。笔者作为课程建设方负责人,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二“模拟电子技术”跨校修读学分的优势

跨校修读学分是指在校学生修读非本校开设的课程,但所获得的相应学分可以得到本校认可。该项目中的“跨校修读”是指在校学生不离开本学校的前提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本校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来实现[2]。

“模拟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搭桥课”,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实用电路图的理解、技术资料的分析、电路故障的排查均存在困难,难教、难学是共识[3,4]。本课程跨校修读学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资源优势

电类专业是沈阳工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我校已开设70年,与校同龄。该课程于2006年被为“省级精品课”,电子技术教学团队于2012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2015年作为“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于辽宁本科教学网。课程的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省属本科院校,注重基础、强调实用性。

为适应在线学习特点及学习规律,保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无缝对接,从学习者角度出发,打破章节限制,以“思维导图”形式梳理知识脉络,既实现了“知识碎片化组织”,又实现了“知识网络化链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核心内容“如何将小信号很好的放大”为主线,做到“散而不乱”。建设资源有知识导引、思维导图、讲课视频、PPT课件、知识笔记、作业、课后测试、综合测试、知识拓展、讨论区等。“工程能力培养”体现在资源建设的每一个模块。

(二) 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模式

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修读课程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较难理解或较为重要的内容可以重复学习[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饥饿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线上学习作为预习和补充,使教师课堂上有时间和精力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3]。

\

 
(三) 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跨校修读促进了两校间的交流合作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课方教师和使用方教师需要共同商定与课程相关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线下线下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沈阳工业大学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团队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针对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双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丰富了双方教师的教学经验,使优势学科的教学起到辐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

三跨校修读学分实施过程

(一)实施过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模拟电子技术”共64学时,其中线上12学时,线下48学时,仿真4学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预习、课中内化、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做到无缝衔接。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为补充,如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法互相渗透,如学思结合法、归纳总结法、参与互动法、学用结合法等;线上线下两个作业和测验渠道紧密配合,以产出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式、讨论式”学习学习。教学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强调设计思路、推导方法、应用电路、工程上应考虑的问题及设计应用技巧;结合思考题强化对关键概念的理解;结合作业及案例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再通过扩展阅读,使用学生了解前沿发展动态[6,7]。

(二) 成绩评定方式

在考试方式改革方面,建立了多元化、过程化、能力化的课程考核体系。

考评内容多元化:由线上平时成绩、线下平时成绩、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实现。

考评主体多元化:线上作业采用学生互评方式,这样评价的主休由教师、学生、课程平台共同完成。

考核方式过程化: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平时成绩30%,包括:线上、线下的作业和单元测试、线上考试、视频学习、出勤等。

考核内容能力化:加大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期末试卷中增加综合设计电路和工程实际问题,提升了课程学习的挑战度。表1给出了考核项目、考核要求、所占比例等具体内容。

\


(三)改革成效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6级和2017级两届自动化专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施跨校修读学分实践,从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可以看出。

1.平均分

2016级学生总成绩平均分74.49分,2017级学生总成绩平均分72.44分,两个年级的平均分如图2所示。两届学生成绩的平均分都比较高。说明通过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一定提高,其中2016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更强,效果更为显著。

2.各分数段分布情况

相比2016级,2017级学生成绩分布更为合理,更接近正态。其中不及格率(60分以下)由原来的13.21%下降为12.37%,优秀率(90分以上)由原来的7.55%上升为12.37%,两个年级各分数段人数对比如图3所示。说明随着跨校修读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力提高更为显著,跨校修读模式更适合这类学生。

四 跨校修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在“模拟电子技术”跨校修读学分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作为建课方的教学团队进行了深刻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资源的适应性

依托于辽宁大学本科教学网的“模拟电子技术”课,即“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最初建设内容是根据本校的教学大纲和学生情况而建设的,虽然都是“省属本科院校”,但根据行业背景要求略有不同,应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课程资源内容应更加全面完整,生动易懂,以此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 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线上课程资源以为理论授课内容,而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电子工程师的基本素养。为此,我样将进一步充实课程资源的“工程实例、小制作、电赛分析”等拓展区,另个制作“电子技术实验视频”,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 教学观念的更新

与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不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前必须进行完备的教学内容设计,明确哪些内容线上自学、哪些重点讲授、哪些互动讨论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对每一章节必须准备好如图1所示的教学设计框架内容。
\
 
熟练使用智能APP工具。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学生对手机感兴趣的特点,加强师生互动。充分利用超星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通”功能,如签到、讨论、抢答、选人、测验互评、直播、大班分组等[8]。

五结语

为了扩大课程服务范围,沈阳工业大学“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于2019年10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辽宁省跨校修读学分实践中,已有省内六所高校选用该课程,课程建设在重构知识体系、转变学习主体、培养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效果显著,在省内高校中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立新.关于药物分析跨校修读学分的相关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2):221-222.
[2]孙晓琳.跨校修读与学分互认:教学模式改革与问题解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9-30.
[3]张林.“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翻转课堂教学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4):57-61.
[4]于歆杰.在线开放课程需要建以致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4-18.
[5]孙毅.《电路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105):82-83.
[6]闫晓梅,高文华.基于“微助教”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8,(10):75-77.
[7]丁嘉.基于翻转课堂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49-150.
[8]苗鸿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为核心的机械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机械设计,2018(7):242-2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