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女性文学在世界文学进程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它涵盖的多维社会视角与独特文化内涵也逐步影响了全球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文章从女性文学导读赏析课入手,初步探究了女性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对培养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关键词:贯通培养项目;女性文学;现当代文学;价值观
本文引用格式:岳宗硕.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文学导读”选修课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51):157-160.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Elective Course“Women’s Literature Introduction”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of the Through-training Project
YUE Zong-shuo
(Beijing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Trade,Beijing)
Abstract:Women’s literature occupies an indispensable position in the process of world literature,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social perspective and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covers have gradually influenc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obal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Star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omen’s literature and the appreciation cours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nique charm of women’s literature works,which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combing the correct values of students in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of the training project.
Key words:Thorough training projects;Women’s literature;Contemporary literature;Values
一 引言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贯通基础教育阶段是贯通项目的第一阶段,作为职业教育与普通基础教育的一次创新的糅合与尝试,其人才培养的特点最不可或缺的一项便是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笔者于北京职业财贸学院贯通基础教育学院(朝阳校区)2018至2019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了女性文学导读文学欣赏选修课,作为文学欣赏类选修课,其重点在于对作者以及作品人物情感的把握,审美情趣的提高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初次开设女性文学赏析选修课旨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的了解女性文学发展的概况及特点,同时熟知具有重要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家及其作品,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来独立解析读本。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女性主义思想也在逐渐改变世界范围内广大女性的地位和思维。独立、自由、强大、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女性文学形象也日臻成熟,越来越受到广泛地关注和认可。女性文学作品大多从不同阶层的女性视角以及需求为出发点,传达了广大女性对于美好爱情、独立人格、崇高精神的追求以及政治平等的强烈要求,因此女性文学作品中各类角色的独特魅力、多维的社会视角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对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视角来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层约在15-17周岁,他们是典型的追求更为开放、民主、独立、自由的文化氛围的00后青少年,对多元的女性文学作品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性别比例来看,相对于本年龄段的男性学生,女性学生对于女性文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更高。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分为基础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教育阶段的男女生比例约为1:1,而学前教育阶段男女生比例约为10:1,两专业总和女生占比重,这就为女性文学导读选修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学生基数。因此,女性文学导读选修课程贴近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文学需求,笔者在下文中详细记录了本次女性文学导读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并进行了本阶段首次女性文学选修课的总结与反思。
二 女性文学导读课程内容及设计
本次女性文学导读课程涵盖了女性文学的概念定义以及世界文学进程中,包含中国现代文学进程的那些不可忽略的极具代表性的女性文学作家及作品。本次选修课程设计为36课时,课程内容设置包含以下三个阶段,分别为女性文学基础概念研习阶段、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赏析阶段、女性文学著作—整本书阅读汇报阶段,具体内容内容如下。
(一)女性文学基础概念研习阶段
女性文学定义来源于19世纪的英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面貌的剧烈变更,传统的女性地位在社会中逐渐得到提高。长期被封建制度禁锢的思想也逐渐得到解放,女性对爱情、生活、工作、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达出了强烈的需求。与此同时,大批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家开始出现在世界文学史的殿堂,不仅为女权主义运动以及女性主义思潮奠定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使得女性主义文学逐渐成为了一种理论范畴[1]。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文学以“五四”思想启蒙为开端,以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知识女性为基础,也逐渐开启了中国100年来现当代女性文学创作者争夺文学话语权,解放妇女思想并丰富繁荣中国国文学史的奋进之路。因此,女性文学导读课程内容设置上首当其冲的重要环节便是女性文学的概念以及发展史,也明确了“‘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为写作主题,并以与世抗辩作为写作姿态的一种文学形态,提升了并还在提升着女性作家以及其著作在传统文学中的附属地位,体现一种批判性精神立场的文学范畴[2]。”故本次选修课程将女性文学基础概念演习阶段放在最初篇章,占整体课时的前4课时,基础理论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梳理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夯实学生们的基础理论学习,作为学生们后期代表性作家以及作品的学习理解的依托。
(二)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赏析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文学的发展色彩纷呈,其中,英国的女性文学是最早的发端。从17世纪出现的第一位女性职业作家阿弗拉·贝恩,到19世纪蓬勃的女性意识的苏醒唤起了英国女性文学的创作高峰,在本次创作高峰中出现了大量的代表性女性作家,包含有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等。19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学创作为世界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温床和基础,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直接影响了世界各地女性主义、女性文学创作的兴起,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3]。20世纪初期英国女性文学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它逐步影响了全球社会文化氛围的转变,代表作者有伍尔夫、莱辛等。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在时间线上相对缩短了几百年的历程,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大约只有百年的时光,在这一百年里,中国的女性文学也出现了几次创作高峰以及极具个人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代表性女性文学作家。这几次创作高峰分别为:以冰心、庐隐为代表的空前繁荣期;以萧红、丁玲、张爱玲为代表的变动探索期;以王安忆、张洁为代表的新时代探索期[4]。
由于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基础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再加之不需高考、学业负担减轻、以职业教育为未来走向的特定环境,学生们很难去深入的学习女性文学的漫长进程,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女性文学鉴赏的兴趣,转变她们对专业文学的认知和态度,本次课程设置内容选择的均为知名度较高、文学作品影视化次数较高的作家作品,这也是能够最快速且直接激发学生对女性文学的兴趣的方式之一。本学期参考教材为现代教育出版社《中国女性文学教程》、《第二性》、及各代表性作家所选择的作品。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阶段为本次选修课的重要部分,占整体课时的28课时。本阶段学习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对不同年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女性文学作者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渐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认知,提升自我审美价值,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有文学鉴赏能力,文学审美能力的文学学习者[5]。本学期女性文学选修课代表性作家作品赏析完成的计划表如表1(*号为略读篇章)。
(三)女性文学著作—整本书阅读汇报阶段
本阶段以整本书阅读的形式进行考核以及成绩评定,最终成绩以小组团体汇报演讲验收和整本书阅读手册验收两部分组成。小组团体汇报演讲考核将占据选修课时约4课时,第一部分为小组团体合作,作业要求各小组选择本学期已接触过的女性文学作家的著作,在此之前会提前列出相应的书单以供学生参考。同学们在选定作者及著作后进入到集体及个人阅读阶段,阅读阶段结束后各小组需要通过合作汇报演讲的方式来进行本环节验收,本项考核占总成绩的30%。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特色来选择展示风格,可运用普通演讲、多媒体展示等不同方式。小组合作阅读形式更能够调动学生坚持阅读的兴趣,有规划的小组交流阅读会也能够提升阅读者的读书效率。
整本书阅读手册制作及验收需要四个教学周的课余时间,验收环节不占据课堂教学时间。整本书阅读自制手册包含了以下几个步骤,分别为整本书阅读手册制作、整本书阅读手册风格制定和整本书阅读手册内容填充。接下来将从各环节分别解析其设置目的。首先,在整本书阅读手册制作环节中,学生需要采用相同制作形式的手工手册来完成,包括页码,纸张等材料均需统一。笔者本次选修课手册制作采用了A3纸张,折叠为20小页的手工手册。统一手册制作更能够确保作业评判的公平性,在此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文艺审美。其次,在整本书阅读手册风格制定环节中,各组学生需要通过筛选来选择著作,通过选定著作内容以及感情基调来选择不同的封皮制作风格,选择女性文学导读选修课的学生在艺术色彩的应用中往往拥有更为大胆和新奇的主张。这一步骤既能够协助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所选著作的情节学习,也能够通过绘画的形式使学生对手册完成形成更强的吸引力。最后,整本书阅读手册内容填充环节为本次作业的重点部分,需要学生们四个教学周的时间来准备,其中包含了以下多项步骤,分别为目录、小组阅读交流会(记录及总结)、人物赏析、剧情梗概、美文摘抄、读后感。本环节具体步骤设置如表2。
通过本学期女性文学选修课学生的作业反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们面对自主选择的文学作品,以及比较新颖的女性文学整本书阅读手册作业模式普遍接受度高,相较于语文必修课程中的传统类型的作业上交情况,整本书阅读手册制作完成度极高。不同于以往碎片化阅读的浅层次感悟,本批手册体现出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态度更为认真,他们能够沉浸到作品中去思索,也能逐渐深入地去体会作品的主旨以及主人公精神世界[6]。整本书阅读手册即保证了作业的完整性,也体现出了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们的积极性。
三 贯通模式下女性文学导读选修课程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学期的女性文学鉴赏课的教学实践,贯通基础阶段学生在女性文学选修课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不足。首先,女性文学作品的平均欣赏能力普遍不高,这些不足源自于各方面因素制约而成,从社会教育氛围角度来看,目前的教育制度更偏向于偏重知识教育,社会的教氛围也更为偏重知识教育,这也影响了职业院校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贯通阶段的基础专业课比重与高中相似;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学生们过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训练中,对文艺审美教育的轻视限制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次,很多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和欣赏也把握的不够准确,常常从个人主观角度去解读,收获层面相对浅薄。这是由于贯通基础教育的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良莠不齐,且处于相对不平稳的青春期阶段的缘故。他们对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欣赏桥段难以做到完全的理解和接受,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习惯了略读以及片段化的解读,他们的欣赏能力更多表现在了故事情节以及优美语言方面,对于文学作品中更应该被挖掘的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很难广泛触及[7]。笔者认为,文学审美不仅仅需要个性化的解读,还需要符合现代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内涵以及精神内核。判断一种现象或价值观正确与否需要读者充分地去解读作品所处环境以及时代背景,通过正确审美取向的学习自我转化学习从而充盈自己。通过本学期的女性文学导读教学,笔者对贯通基础教育阶段的女性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建议多选取具有经典魅力、来自不同社会阶层视角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作品。因为这些经典作品不仅知名度更高,且影视化改编度力度大,更能够引起贯通基础阶段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贯通模式下女性文学导读课程需要熟悉全球化背景下女权主义及女性文学的发展史,充分认知作者和社会背景才能走进处于不同时代的作者内心。但由于贯通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相对薄弱,面对宏大的跨时代创作背景和跨文化社会背景难以充分理解,因此在贯通基础阶段开设的女性文学导读课程中可以以影视作品为媒介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笔者建议在36课时的女性文学选修课中,让贯通学生自主建立概括性的世界女性文学作者脉络图。相对于必修课堂中老师多输出型的讲解,本次女性文学选修课程中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去了解作者背景,创作经历、作者心境(包含作者的生平、重大事件等)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馆查询等多种渠道来了解相关信息,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们自主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老师才能够带领他们在这样的精神世界里去体会作品的情感与主旨。

最后,在女性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作品深层次的情感。现代青少年们习惯于新媒体时代的片面化、碎片化、浅层次的阅读,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日常读书范围十分狭窄,甚至仅阅读各大社交平台的新媒体文章,这样的阅读习惯直接导致了一部分青少年面对长篇的文学作品时会有排斥心理。这就要求老师在作者选择、作品选择、片段赏析等方面做到以学生能力和兴趣为基础,争取在第一时间里让学生们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同时需要引导学生们对作品进行抽离式赏析。现代青少年处于一个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文学欣赏更偏向于“快餐化”“庸俗化”文学,避免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评价过于“主观化”,主讲教师需要引导贯通基础阶段学生们抓住作品深层次的美感,摆脱狭隘而且落后的阅读观念,把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深入到审美认知的层次中来。
参考文献
[1]张伟.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特点及影响[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37(5):48-52.
[2]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J].文学评论,1998,37(6):87-96.
[3]王峰灵.西方文学中英法女性主义文学流派的比较[J].学术探索,2017,3:152-156.
[4]刘萍,韩青玉.1919—1949:中国女性书写的历史演变——以冰心、庐隐、丁玲为例[J].名作欣赏,2012(29):95-97.
[5]杨菁.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J].教育现代化,2016,3(30):339-340+349.
[6]刘雪梅.关于现当代文学评论及其提升方法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25):91-92.
[7]苗霞.刍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7,4(43):157-1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