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共振法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3 13:54: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对此,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并取得的一定的成绩。然而,怎样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复合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本文从学生创新行为的表现出发,利用其乐于分享的特点,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共振,从而实现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复合创新思维。该探索与实践对高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振法;高效;复合型;大学生;创新思维

本文引用格式:彭洪亮.共振法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3):59-61.

一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环。迈入新世纪后,我国的文盲率已由建国初期的80%以上,降至了2000年的6.72%,成功的实现了从一个“文盲大国”到一个教育大国华丽转身。目前,我国正在向教育强国迈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教育强国需要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杰出人才。而杰出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就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一个话题,2015年以来,在中国知网上发表的文章中,篇名带“创新”二字的,每年均在七万篇以上。

二 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学校是国家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机构,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者们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构成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新行为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学习学业、学术探索和生活实践等四个方面[1]。如何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学生?目前各类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各显神通。调研表明,高校常用的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方式是,在低年级时大学生进行适当筛选,集中精力对部分同学利用“实验班”、“英才班”等形式,进行创新行为引导与培训。不过亦有学者提出,实行此类选拔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杰出人才的方式存在一些弊端[2]。其主要问题是:进入实验班的教育的人数毕竟是少数,面临教育公平的疑问。为了确保校内学生教育公平,国内一些985的大学等在逐步完善“严进严出”的培养模式,并着手开始了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专业的导师指导,每位同学都有充分发展并实现自我的机会[3]。这样培养方式实现了全方面、全过程的指导和培养学生。然而,这种方式需要雄厚的师资和财力支持,一般的本科院校师资和资金却远远不够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在普通本科院校里难以有落实。于是,部分学者另辟蹊径,他们建议专门开设创新类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可是这些创新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创新课程课堂气氛严肃。教师们在课堂上分享各种创新思维和案例,学生却像听故事一般,上课时津津有味,课后思维、想法等一切照旧。该类课程主要失败的原因是以传统的模式开展创新课程教育,课程中师生互动不深入,学生代入感不强,没有体会到创新的乐趣。此外,学生对教师的分享模式产生审美疲倦,没有体会到创新课程与其他课程不一致的地方,于是,老师按传统课程授课的方式教,学生按照传统课程的学习方法学。最终该课程“挂的是羊头,卖的还是狗肉”,没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选修该课程仅仅是为了学分。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互动。很多学者提出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方法,让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全面互动,从而增强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普遍理工科大学上课时间多,课余活动多,“翻转课堂”水土不服,步步艰难[5]。由上可知,高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任重道远。

三 高效创新教育的基本问题

学生是我们创新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在创新教育中,必须把握创新主体的基本特征,才能充分地发挥创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高校的创新教育必须立足于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设计良好的教学过程,保障创新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回顾我们启蒙教育时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例如:在小学教育阶段,老师常用思维共振法来保障教学的效果[6,7]。利用老师主导作用、同化作用,将学生带入主题,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一致,在思维共振中产生认同效应,从而学得知识,保障了教学效果。然而,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通过老师带入产生思维共振的方法来维持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过程,已经进入审美疲惫阶段。导致课堂上甚至出现“听讲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的奇怪现象。为了改善这种审美疲惫,教育者们探索提出进行学生分享教育理念,其中“翻转课堂”被认为效果明显的学生分享教育方法,但是却无形中大幅加重的教师和学生负担[8]。因此,教育者们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实践,确保创新教育有良好的效果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第二、实现创新教学效果最大化。创新教学效果最大化要求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某一固定的学科。跨学科创新、协同创新模式,被广泛的认可。杨玉良院士在“2012年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提出“协同创新,就是相同或相似的单元之间通过合作,产生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振放大效益,形成高效有序的创新机制”[9]。目前,全国各地新建了大量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协同创新,相关实践经验表明协同创新,能引发共振效应,实现高效的创新。因此,在创新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拘一格,要实现跨学科的复合协同创新,将创新思维有效的共振放大,将独自创新过程变成一个协同创新过程。整个协同创新过程中应该包括不同的参与者协同创新作用和不同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协同创新作用两个方面。

\

 
四 共振法创新教育改革方向

针对创新教育的现状和目的,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1.充分利用分享教育的优势,利用创新分享,克服教育过程中的审美疲惫,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最大范围内的创新思维共振。

2.进行大众化的创新教育,有教无类,确保教育公平。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杰出的人才是大器晚成的。目前,我们很多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很大缺陷,过分依靠选拔人才进行培养不科学、不公平。我们的创新教育改革不再对受教者进行选拔,而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整个班级内进行教育,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创新思维共振。

3.进行跨学科的复合创新,目前大量边缘科学的产生,创新需要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创新思想不再局限于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时代需要培养大量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4.以产出为导向的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必须以产出为导向。

五 共振法创新教育课程模式与实践

明确了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改革方向后,我们确定创新教育的模式。简单的表述就是:在高年级大学生课程教学中穿插10分钟思维创新分享的教育模式。具体教育模式如下:

1.共振法创新教育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中实施,主要原因是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2.共振思维创新教育分享的时间为10分钟,分享的时间段在每大节课的第二小节课开始的前10分钟进行。主要原因是通过第一小节专业课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进入了较好的状态。时间确定为10分钟,是因为10分钟不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展,也不会对增加学生分享和讨论的压力,而且还能给学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期待下次课的来临。

3.每次由一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创新思维,时间把握在5分钟左右,对自己的创新思维背景、亮点、可行性进行分析。另外,给台下的学生和老师5分钟时间对该思维的提问和讨论。学生上台分享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留给学生进行讨论的时间是为了有效地引发创新思维共振。

下面以笔者所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为例,对该共振法创新教育课程模式的探索实践进行介绍。《光电子材料与器件》课程理论学时为48学时,共为24次课。该课程中我们对同学们进行了24次为时10分钟的思维共振创新教育。在此,简单的列举三次不同的创新分享案例来说明该共振法创新教育的开展过程和效果。

案例一: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思维创新教育。一名同学上台分享光电子器件在人工智能上的应用,包括智能机器在可见光范畴内的视觉、红外线波段热感触觉、无线电波的听觉以及对短波辐射的报警等等。该同学准备很充分,做了课件分享,穿插科幻图片,充分展现出本课程在能源材料、智能器件方向上的重要性。分享完后,其他同学们的提问与讨论也非常积极。就该同学的分享知识而言,其大部分内容我们在该课程的绪论中已经做了介绍,但其效果却远远不如这次分享。总结原因主要如下:其一是同学们对教师课堂讲授模式已经审美疲惫,教师上课分享效果远不如同学们自己分享;其二是正常的教师课堂上互动常用模式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提问、引导等等,同学们常处于被动角色;然而,学生之间提问、讨论,却是让同学之间彼此都处于主动角色的地位;其三是该同学在这次分享中穿插了科幻图片,和其脑洞大开的假设和思维,然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教师授课时忽略的。我们教师太注重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而忽略了一些科幻式的幻想与引导。我们忽略了科幻式的思维是引导创新良好的催化剂,它能大幅扩展我们的思维。

案例二:跨专业的创新思维分析与讨论案例。该案例分享时恰逢当天下雨,一个女生分享法国设计师QuentinDebaene设计气流伞2050,她认为改进这伞的设计,做到只有手电那么大多好。然后,该讨论变得非常激烈,最后总结的观点如下:(1)该伞的功率需要很大,目前的供电电源所具有的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很难满足要求;(2)该伞需要高质量的数字马达,价格昂贵,难以推广;(3)同学们在网上进行了检索发现,与该设计类似的伞,曾经在2014发动过众筹,然而在2015年底,设计团队宣布失败并表示将退款。最后,一些同学们对科学创新与可行性分析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次讨论时间花了10分钟,我不忍心打断他们,因为我发现他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创新思维的培训与讨论,他们的创新思维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了。他们逐渐明白了创新要和时代的技术相协调;他们明白了分清楚科学和伪科学非常重要,例如“水变油”的技术是伪科学不是创新;他们逐渐知道我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创新。

案例三:创新思维扩散分析案例。一名同学上台分享家庭生活垃圾分类的思路,他分享的主要是将食物类生活垃圾进行压饼处理。他认为生活垃圾是回收中艰难的一环,垃圾压饼后有利于垃圾的运输和后处理。这样能很方便地把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成为肥料甚至饲料。后续的讨论变得很热烈,同学们创新思维以此为中心进行了相关扩散。例如有同学提出家庭无垃圾袋运送垃圾的方法设计;有同学提出家庭废水处理方法;有同学提出废弃家用电器的回收和利用;有同学分享了比尔盖茨投资的无水马桶技术等等。同学们针对垃圾分类和处理热点,扩散创新思维,热烈讨论。这个案例,主要表达了一个抛砖引玉式分享,引发了学生们一系列的思维共振和创新思维的扩散。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高效创新思维协同共振培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容易引发共振和扩散。我们也发现,并非学生没有创新思维,而是我们没有提供然让他们创新思维放飞的天空。

六共振法创新教育课程的效果

此次“共振法创新教育”的探索得到如下效果:第一、同学们更加热爱本课程,充分认同课程中10分钟的“共振法创新教育”。他们亲昵的给该

课程的这十分钟取名为:“脑洞大开10分钟”,“快乐10分钟”等。第二、同学们变得更加大胆和活跃。有同学课说,这是他大学期间第一次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且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好评,非常开心。第三、很多同学在毕业后向我反馈,我这课程中的“共振法创新教育”让他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开放、活跃;这些让他们在研究生生涯的组会或工作后团队汇报的组会上,更容易找到灵感。这些快人一步的灵感,让他们做到了比团队的其他人领先一步。第四、有很多同学向我反馈,基于这种思想,他们创新思维培养出来了,他们很多人工作后申请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专利。他们非常感谢我,希望我能将该方法推广,让更多的师弟师妹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共振法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成功的,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

 
参考文献

[1]李宪印,张宝芳,姜丽萍.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构成因素及其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04):91-100.
[2]薄建柱.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实验班”运行模式[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76-79.
[3]王宇蒙,张立志.“一流大学”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及趋势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0):144-149.
[4]尚大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探索,2015(09):86-90.
[5]彭洪亮,伍跃华.“翻转课堂教学”在地方高校中的研究探索[J].大学教育,2017(09):67-69.
[6]邬继军.科学教学中的“思维共振”[J].小学教学研究,2011(02):30-32.
[7]任白兰.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共振”[J].小学教学参考,2007(06):6-7.
[8]孙宏扬.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弊端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0):100-101.
[9]怡蒙.协同创新:相互作用中的共振和放大[N].中国教育报,2012-10-29(0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2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