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开展了本硕一体化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践教学环节、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改革,以提高预防医学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实用性人才,提高研究生入学考试意愿、报考率和通过率,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硕一体化;考研;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李海,等.本硕一体化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6):27-2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Talents Training Mechanis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under 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Integration
LI Hai,DONG Bai-qing,LIANG Gui-qiang,MA Jin-feng,YANG Jun,LI Jia-l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Guangxi)
Abstract:In this paper,we have carried o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integrated preventive medicine professional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preventive medicine undergraduates,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improve the willingness of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the rate of application and pass the examination,the reform i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curriculum system,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yllabus,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tutor system,practical teaching links,learn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assessment methods rate,mak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 of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Exploration
一 引言
预防医学是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并列的三大现代医学一级学科。我国最新的卫生工作方针强调“预防为主”。公共卫生人才是需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人才,即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的应用型人才[1,2]。我校从2016年起招收第一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已连续招生4届,是目前全国7所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致力于培养疾病(传染病、地方病)预防控制实用型人才,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与其他西医院校比较,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开设较晚,在办学之初,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专业特色不明显;目前还没有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尚不明朗,培养质量有待检验。
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两个基本教育层次,二者各具特点、相互独立、相互依存。良好的本科教育为研究生教育和高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3]。正确理解和把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以及[4]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开展本硕一体化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实践教学环节、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改革,以提高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实用性人才,提高研究生入学考试意愿、报考率和通过率,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修订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培育本科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与公共卫生事业需要的“两型三高”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具备基础与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秉承大健康及中医未病学理念,掌握扎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通过“高质教学、高端实践,高能服务”的培养,结合自主学习,能够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创新型、实用型”专业人才。新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对本科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
(二)修订本硕一体化课程体系
参考各医学高校预防医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广泛征求预防医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校外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的意见,整合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与本科生人才课程体系,实行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修改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促进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强化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有机衔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本硕共享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平台,提高选修课程比例,为本科生研究型学习建立条件,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即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创业特色与创新、实践技能等六个平台构成,每个平台下设若干课程模块。调整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重点突出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开设《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传染病预防控制技术与实践》、《妇幼保健学》等必修课,增加《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现场流行病学》、《多因素统计分析》、《循证医学》等高级限制性选修课,这些课程有助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也为将来研究生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以科研为导向,修订预防医学专业课理论和实验教学大纲
以科研为导向,制定和完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实践能力、锻炼科研思维。制定和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增加与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和科研紧密相关的实验内容,如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病原微生物消毒技术、食品保健品检测技术、饮用水卫生检测技术、大气卫生检测技术教学等。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全面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并突出了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同时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求知欲和进一步深造学习的愿望,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三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锻炼和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
建立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一开始预防医学1个班35-40人分为5组,7-8人1组,每个小组分配2名导师,其中1人为校内导师,1人为校外导师,校外导师来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师生比达到1:4左右。导师均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校外导师为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公共卫生实践经验的专家。
依托本科生导师制平台,带领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能力拓展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设计、文献检索、实验操作、资料收集与整理、撰写论文等工作,并且每月开展1次集体学术沙龙活动。学术沙龙活动在学生大三进入专业课实习阶段以后,每个月举办1次,请有考研意向或者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参加。活动内容有:每次围绕一个学科研究热点问题,请参加的同学事先查阅文献、制作PPT,在沙龙活动中进行展示,其他同学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对沙龙活动做点评。
四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实验课程、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第2课堂五个部分。在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中,培育本科生创新精神、创业精神,探索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创新、创造等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将课内实验、见习、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创业创新、科研训练等项目合理整合,构建课内外沟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加大专业实践教学比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将公共卫生专业定义为理论性专业范畴,实践性教学所占比重一般只占总教学体系的20%-30%。实验教学内容大多数与实际生活和工作需求脱节,缺乏现场学习机会。我校修订课程设置时,提高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比重至该课程总学分的40%以上。
3.开展综合性开放性实验改革,强化训练学生自主思考、创新思维、动手能力,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5],它是指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方法、选择实验器材、拟定和实施实验操作程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6]。在《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专业课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增加至少1次综合性开放性实验。实验的开展分为前期准备、选题、方案设计、实施、总结5个阶段。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将6-7个同学组成一个实验小组开展实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科前沿热点和自己的兴趣选题。各实验小组根据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验方法。根据科研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方案。组织教研室老师和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汇报、修改。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研究。完成实验后,各小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录入和统计分析,按照科研论文的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汇报。
4.改革第2课堂。通过开展第2课堂(课外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个性,培养特长,鼓励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导师指导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明确科研思路,撰写项目申请书,锻炼和强化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思维、动手能力,提升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和社会交际能力,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以2016级预防医学专业为例,该班学生共36人,以5人为一组申报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项目,仅2019年就获得了自治区项目立项2项,校级2项;获得校级科研项目立项2项,取得优异的成绩。
(2)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知识竞赛。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参加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竞赛、数学建模比赛、英语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作品大赛等创新创业项目竞赛。2016级预防医学同学有5人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优秀奖,6人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竞赛优秀奖,1人获得201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2人获得优秀奖,2人获得2016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优秀奖,取得显著的培养效果。
(3)组织学生课外参加各类学科相关的学习讲座。学院将开展公共卫生专家讲坛作为常态,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到我校开展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组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相关的学术讲座,扩宽科研视野,启发科研思维,也激发他们进一步深造的愿望。
五 将研究生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向本科生教育渗透,提高本科生教学效果
在专业课授课中普遍采用PBL教学法、科研案例教学法、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在案例选择上,坚持与时俱进,精选案例,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相关案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热点问题专题调查等)、建国50年来广西公共卫生处置经典案例,整合至各专业课教学中,改革以往教学案例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状,紧扣公共卫生最新热点问题,与时代接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路,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深造愿望。
六 改革教学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加强与学生反馈和交流
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确立以素质和创新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将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对学生能力、素质与创新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能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适应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引入形成性考核、阶段性考试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切实提高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科学性。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获得多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科研项目立项,学科竞赛成绩优良。学生对考研的意义、紧迫感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同学将考研作为进一步深造的重要手段,纳入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中。2019年11月对我校2016级预防医学本科生调查显示,考研意愿率达到75.0%,远高于广西区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7]。由于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尚未进入毕业实习阶段和考研入学考试阶段,考研的上线率、录取率、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王虹,李变兰,郭秀花,等.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3):455-456.
[2]陈华,李跃平,刘宝英,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71.
[3]王根顺,任彦民.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辩证统一[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3.
[4]蒋挺,郭明,陈永富,等.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促进作用-以浙江林学院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37-40.
[5]刘学慧,孙素菊,刘士朋,等.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07-1009.
[6]杨宗琪,杨继文,赵勇,等.开设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3):291-292.
[7]黄炎东,银联飞,陈桂灵,等.“5+3”医学教育模式下西部地区医学生考研意愿调查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7,12:11-1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