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日趋旺盛,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安全领域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总结分析得出了安全工程学生培养模式主要经历了“行业化”、“大安全”、“新工科”三个主要阶段,进而分析得出学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不足、学生执业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不强,最后提出了集“需求引导设计培养目标、专业化师资助力课堂教学、执业能力导向建设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多流向开展毕业实习”为一体的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安全工程;培养模式;执业能力;毕业实习;改进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鲁义,等.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存在问题及培养模式改进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35):44-46.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of Safety Engineer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raining Mode
LU Yi,LIU Yi-lun,SHI Shi-liang,LI Run-qiu,LIU He-qing,YOU Bo
(School of Resource&Environment and Safety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safety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the training mode of safety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field of safety education.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safety engineering students has experienced three main stages:"industrialization","great safety"and"new engineering",and then analyze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are the lack of pertinence of students'employment,the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practice,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that integrates"demand guided design and training objectives,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assist classroom teaching,practice ability orient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platform and practice base,and multi flow to carry out graduation practice".
Key words:Safety engineering;Training mode;Professional ability;Graduation practice;Improvement exploration
一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主要经历阶段
(一)“行业化”专业型培养模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由于各行业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很多部委都设置各自直属的高校以提供相关行业的科学技术。这些高校的专业培养主要服务于所属部委的职能,所以在其所属部委的发展大背景下建设的安全工程专业也有其鲜明的行业特色,旨在为各部委培养输送专业人才[1]。当时的工业建设十分依赖于煤炭提供能源,但由于技术管理不到位矿井下经常发生事故,于是成立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为煤矿开采提供专业支持,缓解了开采过程中的事故频发的局面。这样“订单式”的培养模式符合当时国家发展的需要,也能有效地将学术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
(二)“大安全”通用型培养模式
后来,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对于煤炭能源的依赖逐渐减轻,煤炭开采、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制约着行业发展,各煤矿的经济效益也也呈下降趋势。为了学校的持续发展,大部分依托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开始修改培养方案,希望降低行业“下坡”对学校的影响。增加了许多突出安全共性的课程:如安全学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经济学等[2-5]。这些课程占据了80%左右的专业课时,应用范围广泛,安全不再局限于某一生产类别。培养出的是满足社会各行业都适应的“通才”,拓展了学生就业的广度,将安全理念渗入到生产生活的各方面。
(三)“新工科”业务型培养模式
“新工科”环境下,对于安全专业而言,随着社会对安全的需求多元化,追求各个行业做到本质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安全”的公众影响日益增大,随之也出现了公共安全这一新兴概念[6,7]。许多高校也将安全工程也分设成独立的“安全工程学院”、“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如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华北科技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等。安全专业的研究方向发展迅速:有火灾、安全管理、城市地下管网,地下受限空间,安全教育,应急等许多方面。这些划分更细致的专业方向能着眼于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宏伟战略,更具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时俱进,培养出基础扎实又具有很强专业能力的安全学科“新”人才。
二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安全工程学科是交叉型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哲学等学科知识,是个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法律性强的学科[8]。因此,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应该具有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等特征,但由于安全专业发展过程中较依赖于相关行业的历史局限性和人们安全观念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原因,目前高校的安全工程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制约学科人才发展的问题。
(一)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不足
由于安全专业的起源依托于矿山,其在煤炭行业长久的应用使得目前大多数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都偏向矿山方向,开设课程也多侧重于井下危险源辨识、粉尘防治、巷道内通风等方向,教学形式以课堂书本为主,学生是被动型学习,培养的主要是“模仿型”人才,但工程学是应用型学科,理论依据和现实应用往往有一定偏差。而且大多数院校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历史都较短,基本都带有相关行业的特点,所以开设的专业课程的侧重面也不同,导致所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单一,且存在着明显的行业特点,致使学生在其他某些行业的求职过程中存在缺乏相关知识而造成就业不顺。此外,煤炭行业经历21世纪“黄金十年”快速发展,设备与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更新与进步,矿井大型化,高产高效矿井已极为普遍,先进的采煤工艺、采煤系统在诸多大型矿井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一些矿井相关专业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难以及时反映行业新成果及新方向,导致教学成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执业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不强
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9,10]。当前高校教学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留于理论层面、没有注重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环境不相匹配等问题。当前老师授课多采用上一年的课件和备课资料,更新内容极少,不能和当前研究进展同步。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多是机械的,又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实习活动,这些直接影响到学生就业后的执业能力。而且目前大多数高校老师对大四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时,供选择的课题内容重复率较高,只是将一些工程背景进行修改,研究思路雷同,区分度不高,创新性也无从体现。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过程无法培养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应具备的与执业相衔接的实践能力。而且,在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中多采用的是全班人“走马观花”式的统一参观,只停留在企业运作的表面形态,远远达不到锻炼毕业生走向今后工作岗位的实操能力、深刻毕业生对相关行业认识的要求。在这些“单一”的实习地点也无法满足毕业生今后多样化的就业方向,实习效果无从体现。
工科本科生教育应该将人才培养方案向培养“执业型”人才靠拢,学生在毕业后一定年限内获得职业资格证是学生执业专业性和实践能力的主要依据。职业资格证考核是对知识与实践结合能力的综合考量,其不仅在理论方面要求被考核人员准确理解,也注重被考核人员是否能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应用。
三 安全工程培养新模式
(一)健全调研机制,顶层设计培养目标
对毕业一定年限的校友进行电话回访或实地回访,了解毕业生从业后的工作情况如:职位晋升情况、相关职业资格证考取情况、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评价以及一定年限内工作的稳定程度(是否更换为其他行业相关的工作)等。强化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对安全工程人才重大需求,推进矿山安全、建筑安全、工业安全、公共安全和职业健康等学生培养与就业创业面向有机融合。培养具有针对性的人才,主动布局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遵循并统筹国家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晰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素质、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能力等要求,重构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本科生教育方向贴近职业资格证的考核形式,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目前安全专业学生可以准备的相关职业资格证有: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爆破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职业卫生师、教师资格证等。这些证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学生入职时的优势。
(二)引进专业化师资,强化课堂教学
根据课程内容的专业方向安排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课程设计和授课教学,引进人才不单局限于安全专业,要根据课程的需要从多方向引进人才,丰富安全专业教师团队的专业全面性,强化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如安排防灾减灾专业的老师教学建筑安全学课程、化工类专业老师教学化工安全的课程、机电或电气类专业的老师教学电气安全课程,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教学安全心理学的课程等。团队中教师的专业多样化不仅能拓宽学生对安全专业认知的视角,也能在本专业发展中融汇其他专业的理论和经验,实现更全、更长远的发展。
(三)以执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
教学平台是教学环节中的硬件保障,在当前实验学时被大幅度压缩的大教学背景下应加强构建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平台。针对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去向针对性地建设各类实践教学平台,如:通风及防灭火、矿井瓦斯防治、消防工程等实验平台。在有需要时,可以共享其他专业性的教学平台,并打破理论课教室与实验课教室的身份壁垒,鼓励老师从事实验教学的部分工作,并将实验教学的工作情况年终考核。在建设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班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前去到已签约的公司或有签约意向的公司实习,或带领学生深入与他们今后工作意向相关的实习基地,参与运转生产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铺设良好的衔接。
(四)多方向分流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改变目前实习时粗略地以班或组为单位,统一到某一公司现场进行“走马观花”参观式的实习方式。应在毕业实习前统计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习意向,结合本学院已有的实习基地情况或协调其他学院资源保证每位毕业生都有符合自己就业意向的实习岗位,并固定实习地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训练。学校应与实习基地协调好学生实习的各类细节事宜,如: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补贴等,保证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进展。并适当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让学生能较细致地参与到实习内容的各个步骤,达到毕业实习实现从学生向职场人士角色的转变、提高业务素质和实操能力的目的。
四 总结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背景分析,得出了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主要经历了“行业化”专业型培养模式,“大安全”通用型培养模式,“新工科”业务型培养模式三个主要阶段。
2.基于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较依赖于相关行业的历史局限性和人们安全观念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现状,研究得出目前高校的安全工程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学生就业的针对性不足,学生执业的专业性和实践能力不强”等制约学科人才发展的问题。
3.为了适应“双一流”学科建设和社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多样化及业务化需求,提出了从健全调研机制,顶层设计培养目标;引进专业化师资,强化课堂教学;以执业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平台和实习基地;多方向分流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等四个方面改进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文宇,王浩泽,高浩政,等.共性、特色、行业相结合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77-179.
[2]刘黎,罗振敏,姚海燕,等.“双一流”建设视域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14-16.
[3]杨坦,蒋亚龙.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组(群)建设探讨[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01):39-42.
[4]张香成,张钰萌,赵军.面向社会需求的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54.
[5]张军亮.转型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内蒙古教育,2018(22):16-17.
[6]范涛,宋英华,梁传杰.高校学科交叉的探索与实践——以武汉理工大学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9):32-38.
[7]田水承,张成镇.安全科学与工程视域下脆弱性研究评述[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38(01):8-16.
[8]李浩然,李义强,闫聚考.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24):257-258+266.
[9]王刚,周晓华,刘义鑫.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改革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9(17):33-35.
[10]杨威,李寻昌,许锐,等.“新工科”背景下安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3):92-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1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