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针对国家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端人才队伍的需求和“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诸多典型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在讲授该课程中的一些思考,分析了“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的具体思路及实施方案,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气安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郭海军,等.“电气安全工程”教学方法优化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6):49-51.
安全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到理工、文史、经法等多学科的大类交叉工科专业。[1,2]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在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培养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大安全思维涉及到各种各样的行业,比如交通、矿业、经济、化工、土木、环境、石油、军工等。[3-7]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电气安全工程”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培养以安全模式作为思维方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安全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合格人才队伍,就需要为该课程制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作为“电气安全工程”课程的主讲老师,结合近年来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的一些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的具体思路及实施方案。
一“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内容结构复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电气安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大类交叉学科。该课程内容涉及到经、史、文、管、法等多行业多领域交叉的理论知识,[8]因此,课程内容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种类繁多的学科交叉的概念,具有众多极强的理论性阐述。此外,该课程中穿插特别多的抽象概念,比如电气工作票、最大试验安全间隙、等电位联结等等,不一而足。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与常规性的概念相混淆,增加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如果只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则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课程内容多,占据了课堂讨论交流时间,教学效果不理想。“电气安全工程”课程内容涵盖了诸如理工、文史、经法等多学科的内容,[8,9]知识点繁多,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但是,在目前推进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电气安全工程”的理论授课时间已经严重不足,授课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一本教材让学生对电气安全的方方面面均产生清晰的认知。但是为了满足学校教学的安排,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程,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用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的时间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时间进行课堂交流讨论。这就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无法深入透彻地思考,其直接后果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仪器匮乏,无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现代化生产中的机械设备、劳动工具和手段、环境条件、设计思路、工艺流程以及原材料等都向着高速化、复杂化和精密化方向发展,[9]对电的使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使电气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然而,目前的“电气安全工程”课程实验教学仪器严重不足,甚至有些实验课因教学仪器配备不足而略过。另外,“电气安全工程”课程对学生掌握工程背景知识的程度要求较高,而该要求对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来说存在非常大的纰漏,从而使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所学理论知识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应用。这些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中安全事故的频率逐年增高以及国家对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错相融的专业,它既涉及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又涉及到特定的行业标准和要求,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结构已不能较好地实现该专业课教学的目标,亦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该专业的迫切需求。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大类专业基础必修课,“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的得失不仅影响着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对复合型、创新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队伍的需求。“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繁多且复杂,牵涉的知识面较广,知识点呈聚集态分布,在教学时长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是非常迫切的,探讨和实践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也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二“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优化和实施方案
(一)课堂教学方法改进
1.以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为依托,加快推进案例教学与理论知识的融合,增强学生对“电气安全工程”课程理论知识在应用实践方面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工具已经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配备。而“电气安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课堂教学仅仅是或者绝大部分都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展示,那么学生将只能是被动地参与这个所谓的教学过程,再加上该课程内容本就十分抽象其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理想是显而易见的。而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类似计算机和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交互式教学工具,在课程教学文稿的展示中添加相应的图形、声音、动画或者视频短片等内容,充分还原出现实中的实际生产情况或事故场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甚至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将会使枯燥无味的理论内容变成动态清晰表达的知识和画面而注入学生的脑海中,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的。
2.建立电气安全事故应用案例库,形成以案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针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未来工作环境需要解决的是各种各样的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以案例为主导的教学并穿插相应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电气安全工程”课程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但是由于本科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缺乏对课程知识应用背景的了解,因此,单凭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电气安全方面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以案例为指主导,以理论知识做辅助,就能够让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背景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以此也能进一步加深对书本上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以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课后讨论答疑方式优化
1.利用答疑时间设置专门的交流讨论课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气安全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助教,助教一般是由青年教师或高年级研究生担任,主要负责学生课程作业的批改和答疑。助教可以利用答疑时间组织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并与学生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在课后及时将在答疑期间收集到的问题汇总后向任课老师汇报。
2.开展自主式答疑,最大程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答疑期间,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启发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找出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同学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去解决他们提出的疑问,真正做到“问题从学生中来,解决方法亦从学生中来”,以此来促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化手段,开展网络答疑课堂的建设。在课外,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学校配备的网络资源,以电子邮箱、微信群和QQ群等交流手段为基础,建立复杂多样的网络答疑课堂。学生可将在学习“电气安全工程”课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本门课程的建设性意见以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或者直接发布在QQ群、微信群中接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询问,绝大多数情况下任课老师或者助教每天都会对学生的问题作出回应,对于一些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后答疑时间进行集中处理。
通过以上答疑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互动交流,弥补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科学论断应用在“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面也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电气安全工程”这门课程就是以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电气安全问题为基础,应用理论化的语言对相关的安全事故、隐患以及对人身的威胁加以细化,通过安全学原理找出引发事故或者灾害的内外部原因,并指导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合理的预防或者应对措施。基于此,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最终肯定要应用到安全生产活动中去,所以,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电气安全工程”课程一般在本科生第五学期或者第六学期开设,距离本科生毕业求职时间已经很近了,所以更应该抓住宝贵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电气安全工程”教学方面,除了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外,主要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在以下方面。
1.增加演示性实验的教学。通过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加深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购置专门的人体触电实验模型,指导学生亲手进行人体触电急救,在操作过程中,对他们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一一点评。
2.增加视频演练教程教学。通过在网络上下载或者购买相关的电气安全事故案例教学视频,结合视频中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虚拟现场化教学,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在电气安全领域的事故类型和后果,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安全专业方面的工作提供警示作用。
除此之外,更应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电气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比如宿舍或教室等的电气安全检查、生活中的科学用电等等。
三 结束语
“电气安全工程”作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在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满足国家对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需求,该课程教学需不断革新。本文针对“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针对该课程教学革新的思路,即加快推进现代化教育工具的应用、建立以案例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后答疑方式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模式,同时也提出了该课程改革和优化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践结果表明,采取这种多元化教学方式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电气安全工程”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符合国家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安全工程专业燃烧学课程教学策略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91-93.
[2]吴建松,杨小彬,秦跃平.“安全人机工程学”教学方法优化与实践[J].安全,2015,36(05):64-67.
[3]李爱英,刘龙飞,夏晶晶,等.安全工程专业《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与探索[J].广州化工,2018,46(21):120-121.
[4]苗华,李红梅,苟光磊.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11):73-75.
[5]王静虹.《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与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化工,2018,45(19):145-146.
[6]赵彩霞.机场安全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1):160.
[7]朱睿,刘艳霖,方建宁.基于“互联网+”的化工安全课程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0):140-143.
[8]栗婧,杨磊.电气安全工程教学方法改革及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0):69-71.
[9]田瑞芳,张远.“电气安全课程”教学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44(07):6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