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与评价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2 14:47: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和遵循,高校应坚持学生中心,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原则,确立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要件,建立课程教学大纲的评价核准、公开制度,健全课程教学大纲管理。

关键词: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目标

本文引用格式:李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与评价[J].教育现代化,2020,7(45):179-181.

The Compi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tudent-centered Course Syllabuses

LI Min

(Beijing City College,Beijing)

Abstract:The curriculum syllabus is the basic guidance and follow of the course classroom teaching.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insist on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program,and th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teaching,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guidance,theory and practice,classroom teaching and students'independent learning,the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yllabus and the evaluation,approval and publicity system are established,so a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curriculum syllabus.

Key words:Student-centered;Curriculum syllabus;Curriculum objectives

一引言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落实立德树立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课程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课堂教学、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课程管理,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起着重要作用。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这就要求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重塑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原则,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大纲评价核准制度,充分发挥大纲的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指导和遵循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理念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很多高校作为传统的“教学三大件”之一,是各类教学质量检查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因此很多高校都规定了大纲编制的管理规定、办法和要求,制定大纲编制的模板,对大纲进行规范管理。但在大纲实际编写和执行过程中,沿用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主要解决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的问题,使大纲成为一份书面表述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教学记录和存档类文件,鲜明地体现了教师主体。很多教师把大纲编写作为一项工作任务,认为只需完成制作并上交即可,大纲相关要求和学习任务主要通过课堂口头告知学生。在此定位下,课程教学大纲的阅读主体并不是学生,而是学校督导、相关教学管理人员、同一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等,除非学校统一公布或教师自愿发布,否则学生很难查阅大纲内容。即便大纲向学生公开,学生也很难理解大纲的内容,不能依据大纲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因此,大纲编制必须转化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时需站在学生的视角,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解决学生“学会什么”“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等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需注意以下问题。

1.以“学生”作为大纲语言表述的主语。大纲的阅读主体应为学生,教师应转变思路,从学生立场出发,以“学生”为主语,考虑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具备什么能力,形成什么素质等等。尽可能用简单、清晰、明了的语言来表述,使之在实际中具有可操作性。

2.以“引导学生学习”来构建大纲内容。大纲可以视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计划,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课程学习的契约,因此大纲的内容需详尽、具体,除了必要的课程信息之外,还需告知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方法、工具手段等,融入学生关注的元素,突出细节。

3.以“目标导向”为主线贯穿大纲始终。大纲是学生的学习路线图,应该为学生创制一个把课程构成串联成整体的认知框架。因此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形成整体,课程内容与考核必须服从课程目标,三者保持一致性;而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工具依据目标和内容而变。

\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编制原则

(一)符合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因此课程教学大纲内容编制应符合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明确课程目标,据此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安排等;注意处理好课程与培养计划中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分工,避免重复、脱节或遗漏;处理好不同专业同一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差异以及后续设计的区别。

(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

课程教学大纲应立足学科的学术内涵和传承脉络,发挥课程本身的特色,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社会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挖掘每门课程的育人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课程教学中,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机制,发挥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教学大纲要有科学的体系,能准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避免按照某一特定教材来编制;要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不断整合优化、精选更新教学内容;要将实际工作部门的实践教学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实战经验融入课程教学,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

(四)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课程教学大纲要正确处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与学生现有学习基础的关系、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要在充分分析学生特征基础上,确立可实现、可展示、可考核的课程目标,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个性化差异与多样化需求对接;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模式,推行课前线上学习、课堂讨论学习与课后反思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建立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的考核方式。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的要件

课程教学大纲应该设计周全,包含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所需了解的相关信息,其构成要件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安排、课程教学手段与方法、课程考核、课程资源等内容,含课内实践环节的理论课程还应包括课程实践教学安排。

(一)基本信息

课程基本信息是对课程基础信息的总体展示,主要包括课程名称(中英文)、课程类型、课程编码、课程学时学分、先修课程、后续课程、开课教学单位、适用专业、执笔者、审阅者、修制订日期等。

(二)课程性质

课程是对课程定位和课程作用的精准概括,主要包括课程在学科专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的贡献,以及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指出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表述,在整个课程教学大纲中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因此需要重点关注。

课程目标应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体现课程教学应掌握的核心知识、培养的关键能力及应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描述课程目标应使用动宾结构。课程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可实现的、可展示的、可测量的。

课程目标要求运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对目标进行描述,知识目标可以用“学生能够或学会+动词+名词”形式,其中动词指明认知过程,而名词一般指明知识,如《数据结构》课程中的知识目标之一可以描述为“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数据类型”。

(四)课程教学安排

课程教学安排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和进度安排,此部分需注意应在课程目标指引下进行合理设计,同时区分理论部分教学安排和实践教学安排。理论内容教学安排对应理论学时,应根据课程性质,对主要教学内容进行提炼,采用任务、项目、知识结构、专题等方式梳理和构建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单元。根据教学周期如2-4学时或将教学单元中自成一体的独立部分拆分成子单元,分配学时,形成教学进度安排。大纲应对每一个教学单元教学目标、学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阐述。

实践教学安排对应实践学时,根据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以项目为基本单元,说明每一项目类型、名称、学时安排等。并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目标、内容、教学要求进行详细阐述。

(五)教学手段与方法

课程教学大纲应提出适合课程目标、符合学生特点、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优化组合和运用。鼓励板书、多媒体、视频、实物演示、演示课件、虚拟仿真、网络教学、在线课程平台、现场考察或参观等多种手段的运用,特别注重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鼓励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的设计须与课程目标和授课内容保持一致。

课程考核主要由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构成,包括学习态度、课堂参与、阶段考核和终结考核等考核环节,可运用试卷笔试、口试答辩、技能测试、文本报告、作品类等形式。

课程教学大纲应详细列明各考核环节的考核目的、考核形式、考核主要内容、成绩评定要求和考核占比等。

(七)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为学习者提供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包括主要教材、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等。大纲应详细列明参考教材、重要论著、实践指导书、案例集、习题集、相关学术刊物等教学参考资料的获取途径和信息,列明网络资源的名称和网址等。

为保证大纲的要件齐全,编制规范,还应根据课程属性不同,设置相应模板,列明编制的具体要求并提供详细示例。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的评价

学校需设立大纲的核准、备案和公开发布制度。为保证大纲编制质量,需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评审指标体系,设置大纲评审制度,对大纲进行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大纲应要求修改。评审通过的大纲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面向学生公开,接受学生的评估。

学校应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评审指标体系》,以大纲上述七大构成要件为一级指标,列出具体评价标准。评价中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大纲描述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大纲全文是否以“学生”为主语进行描述,避免出现前后主语不一致情况。

2.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是否“具体、可实现、可展示、可测量”,避免出现“了解”、“理解”、“掌握”等无法实际测量的模糊表述。

3.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是否与课程目标相匹配,避免完全按照某一教材来设计教学内容。

4.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否衔接有序,实践项目设计是否真实有效,避免将案例分析、视频观看等教学方法与手段视为实践项目。

5.考核设计是否与课程目标匹配,考核内容是否凸显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形式选用是否合理,成绩评定标准是否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考核与目标和内容不一致的情况。

2018年,笔者所在学校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契机,按照“面向需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开展新一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大纲修(制)订工作,全校所有专业所有教师历经大纲编制培训、大纲编制、大纲审核、大纲修订各环节,思想经受碰撞和洗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观念深入人心,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

 
参考文献

[1]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08(4):54-56.
[2]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7):8-9.
[3]李瑞贵.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132-134.
[4]张光.高校课程大纲的功能和要件:兼论我国大学课程大纲制度之现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0-46.
[5]雷珍容.“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大纲的理论与实践探[J].现代大学教育,2009(5):81-84.
[6]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7]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