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微课”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以《三苯甲醇的制备》实验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2 11:29: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在整个化学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有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化学化工等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目前传统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结合“微课”的优势,本文提出将微课应用于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以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操作最为复杂的《三苯甲醇的制备》为例,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探索了“微课”在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结合,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能够丰富课程的内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期望通过“微课”技术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制作;大学化学实验

本文引用格式:郑婷婷等.“微课”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三苯甲醇的制备》实验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3):34-37.

Application of“Micro Course”in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

——Taking the“Preparation of Triphenylmethanol”As an Example

ZHENG Ting-ting,ZHANG Lu-ying,LU Zi-qi,LIU Jia-qi

(College of Chemistr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Abstract:Chemical experime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science.The college chemical experiment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chemical experiment skills,which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whole chemical education system.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 is an important basic experiment course,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chemical and other majors.In view of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micro clas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 clas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Taking the preparation of triphenylcarbinol,which has the most complex operation in the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course,as an example,a complete teaching design is carried out,and the application of“micro course”in the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is explored.The combination of“micro course”and classroom teaching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micro course”,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give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and improve the students'performance.Finally,we hop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hrough“micro class”technology.

Key words:micro lesson design;micro lesson production;university chemistry experiment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1]。胡铁生认为,“微课”不仅是“互联网+教育”时代一种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给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6]。如今,关于“微课”理念的研究越发完善,但关于如何系统化的制作“微课”的研究尚需补充。化学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的“微课”设计更加有所不同。本文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微课”,使之更好地配合大学化学实验课的课堂教学。并以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中《三苯甲醇的制备》为例,进行了完整的教学设计。旨在分析和探索化学实验类“微课”的应用方式。

一 研究现状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在整个化学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目前化学实验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7-14]。一方面,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多采用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讲解过程中经常会一次性讲解大量的操作知识和实验技能,但是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充分理解和吸收,造成学生在做实验时,对于实验操作理解不深刻,甚至出现操作错误的现象[15]。由于“微课”的特点非常适合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本文认为应当把“微课”技术引入到化学实验课程中[16]。目前,关于“微课”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讨论很少[17],关于如何设计“微课”使之更加配合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

二 化学实验类“微课”的优势分析

相较于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微课”的特点更适合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微课”能够清晰的展示出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并且学生可重复观看,以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例如在化学的滴定分析实验中,学生经常不清楚变色点时溶液的颜色,若教师能在学生实验前播放一段滴定实验的“微课”,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变色过程,从而避免滴定实验的失败。“微课”虽然短小,但是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适应学生的思维过程,涵盖重难点的讲解,可以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较短的教学时间可以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其模式的独特新颖,可以保持吸引力,提高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

 
三《三苯甲醇的制备》实验“微课”的开发与运用

(一)教学分析

1.课题地位与作用


《三苯甲醇的制备》是大学有机实验课程第二学期的内容,[18]实验涉及了格氏试剂的合成与应用,回流、蒸馏、水蒸气蒸馏以及无水环境的实验操作等,是有机化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格氏反应的理解与应用,加深学生对于回流、蒸馏等实验流程的熟悉程度,为接下来有机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学习过格氏反应的原理与应用,对于理解本实验的实验原理难度不大。从实验操作角度看,学生已做过蒸馏、回流以及水蒸气蒸馏的实验,但对于滴液漏斗的使用较为陌生,且本实验步骤较多,比较复杂,需要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

3.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Grignard试剂的制备、应用和进行Grignard反应的条件;掌握搅拌器的安装与使用方法;熟练掌握水蒸气蒸馏操作。

(二)教学设计

本堂“微课”的设计理论是基于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利用“微课”这种学习资料,学生得以自主地构建知识系统。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注意,不能将各部分“微课”分离开,应尽可能将其通过课后问题串联起来。设计基于本节“微课”又稍有难度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在下节“微课”中解答。这样既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思考状态,也使“微课”间的衔接不突兀。通过“微课”学习后,在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可直接做实验,教师不再讲课,而只是观察指导学生实验。

1.教案设计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学设计包括撰写“微课”教案(参见下页表1)、编写录课脚本(参见下页表2)、收集“微课”素材和确定录课方式[19]。


\



2.新课导入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一个好的引入至关重要。化学实验课中,学生的问题在于:对实验原理不熟悉,对要制备的产品有陌生感,对要求掌握的实验操作不加以重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制作一节引入“微课”,包括与实验原理有关的历史故事,或是该堂实验中涉及的实验操作以及制备的产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对待做实验产生亲切感,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在本堂“微课”结束之后,设计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答对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例如,在设计本节《三苯甲醇的制备》的“微课”中,讲解格里尼亚发现格氏试剂的历史故事,并提出相关问题:(1)制备格氏试剂时对所用仪器药品有何要求?(2)碘在本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3)本实验可能产生那些副反应?旨在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引出实验原理做铺垫。

3.步骤讲解

在本节“微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整个流程。教师事先编写“微课”脚本,确定每个时间点呈现的画面及解说词,预实验的同时录制“微课”。学生通过学习上节“微课”,已掌握实验原理,观看本节“微课”时,可将实验原理与实验步骤相结合,对实验有整体的印象和理解。在“微课”结束时,教师需设计问题供学生思考,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设计本节《三苯甲醇的制备》的“微课”中,讲解并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设计以下问题:(1)碘引发反应时应注意什么?(2)粗产品精制时,采用水蒸气蒸馏的目的是什么?旨在让学生结合实验原理理解实验步骤,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4.要点强调

化学实验中某些知识点很难用语言形容,对于语言不易描述而适合用视频呈现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展开详解。如前文提到的滴定实验变色过程,还有一些特定的状态,如微沸、充分混合等。“微课”在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的同时也给予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因实验失败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实验中的重难点也应在本节“微课”中得到拓展,帮助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重视。例如,在设计本节《三苯甲醇的制备》的“微课”中,着重注意以下操作:(1)将镁条打磨,再加入三颈烧瓶中;(2)碘引发时关闭搅拌;(3)碘引发成功的标志是:镁屑表面产生气泡,碘的颜色开始消失;(4)若不发生反应则用手温热。通过再次强调实验要点,使学生重视关键步骤,加深对关键步骤的印象。

四结语

本文研究的是如何设计开发微课,使之配合大学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升级,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于“微课”制作的设备、应用也会得到普及,“微课”会越来越容易制作[20],“微课”的应用会更广泛。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结合,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能够丰富课程的内涵,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在之后的研究中应继续研究如何更科学地设计“微课”,使“微课”更加顺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金凤,曾凌静.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J].福建交通科技,2016(06):107-110.
[2]胡铁生.微课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改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Z2):84-86.
[3]周艳.搭建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的方法[J].科技风,2020(08):87.
[4]张玉龙.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3):184.
[5]胡菁,周金梅,陈立.有机化学实验在线开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OL].大学化学:1-6[2020-06-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228.2225.016.html.
[6]杨琴.高校有机化学实验翻转课堂教学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04):187+182.
[7]崔治清.大学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思考与探讨[J].广东化工,2018,45(09):234+223.
[8]杨琴.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持续性教学探索-以安息香氧化制备二苯乙二酮为例[J].山东化工,2020,49(06):176-177.
[9]袁冰芯,王志武,李恒.无氧制备4-溴三联苯的综合性实验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87-388.
[10]阮永红,林敏,周金梅,郑锦丽,魏爱琳.一体化教学体系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的实践[J/OL].大学化学:1-5[2020-06-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309.1625.018.html.
[11]魏爱琳,阮永红,郑锦丽,姜海容,李俊平,蔡思鸣,林敏,周金梅.浅谈规范工作流程在有机化学实验室日常管理中的实践[J/OL].大学化学:1-5[2020-06-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309.1611.016.html.
[12]赖瑢,朱可佳,李厚金,许先芳.基于RAMP安全原则的有机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探索[J/OL].大学化学:1-6[2020-06-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309.1446.010.html.
[13]汪蕾,宋楚文,谷青雨,张英华,刘平,孙培培.LED光诱导下咪唑并吡啶氰甲基化反应用于本科实验教学的探索[J].大学化学,2020,35(04):90-95.
[14]唐晓冬,石杰.关于医学类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探讨[J].广东化工,2020,47(04):184+206.
[15]尹虹.浅谈高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9,6(11):52-54.
[16]关玲,马锴果,边磊,徐烜峰,信息时代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J],2019,38(10):235-237
[17]苏长会。丁志远.微课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8,46(9):119-12-
[18]叶文静,潘洁,姜军,刘晓平,王凯.浅谈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心得和体会——以三苯甲醇的制备和重结晶实验为例[J/OL].大学化学:1-6[2020-06-0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15.O6.20200303.0951.002.html.
[19]张学炬.不要小看了“微课”[N].中国教育报,2015.
[20]赵国忠,傅一岑.微课:课堂新革命[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6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