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16:53:5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国内“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俨然成为一种社会态势,目前高校人才流动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人才流动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马太效应”;其二高校的办学风气也会遭受影响。针对高校教师频繁流动,本文提出了五点建议,这些建议有助于解决这些频繁流动问题,也有助于推动高校人才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才;双一流;流动

本文引用格式:温韬“.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5):109-111.

Study on the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low of University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 Class"

WEN Tao

(School of Geosciences,Yangtze University,Wuhan Hubei)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first class”,the flow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frequent,which seems to be a social situation.At present,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flow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ne is that the flow of talents tends to the developed areas,which leads to the“Matthew effect”;the other is that the

running atmospher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lso affected.In view of the frequent flow of university teacher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ive suggestions,which are helpful to solve these frequent flow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tal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teacher;Talent;Double first class;Flow

一 引言

当今,我国高校之间的排名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教师的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使教师的流动日益趋多。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在国内“双一流”建设的潮流下,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日益成为主要因素,逐渐发展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大热点,使学术劳动市场变得异常繁荣。然而,在这种人才争夺战中,最终只会导致高校教师流动的乱序、失衡现象,甚至失控亦有可能。

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诸多问题,已开展了广泛研究,也获得了较多实用性成果。王朝雪[1]基于微观调查研究数据汇总,建立了Probit回归分析模型,综合分析高校教师频繁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反映了高校教师并不倾向于作出流动的举动,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综合制约。党彦虹[2]综合研究了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苟斐斐等[3]探讨了高校高层次人次流动的根本原因,并揭示了当下“双一流”建设导致这种现象的进一步加剧,给出了相关建议。张茂聪等[4]基于人力资源理论,揭示了高校教师的乱序流动存在三组供需矛盾,进而提出了对应解决机制。刘金松[5]基于认知合理性及工具合理性,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不平衡性,提出了引导教师有序流动的相关建议。曾先锋[6]则根据结构耗散原理,认为高校教师流动是有必要的,但认为我国目前高校人才流动不足、不均衡,建议应该从政府、高校、教师三方面综合促进教师流动的良性循环。黄铁蓉[7]也指出了高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但缺乏足够的制度规范化。黄素霞[8]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收集了大量教师流动的数据,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合理的流动能够提供教师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闲置与浪费,但同时产生不少负面作用。

\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流动有一定的必要,但流动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高校教师流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相关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流动制度规范化提供参考。

二 高校教师的流动性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的流动一方面本身是校园型小社会所拥有的特点,另一方面作为高校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因素,学校因人而建,因学而教,教师作为学校的一类群体,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必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教师的流动本身就会拓展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在原有的能力基础上,触类旁通,锐意进取;另一方面,人才的流动在提升了人才自身的视野外,还会充分应用自己的能力推动学校学科的发展。高校人才流动目前在双一流建设下表现出大众化、多元化的特点,教师的主体意识增强,这正是由于“双一流”的建设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来实现,促进了各高校人才的流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人才流动现象愈趋向于不合理,很明显的是高校人才的流动是建立在各高校经济实力消耗战的基础上,类似于市场上的价格战,哪里价高去哪里,导致强者恒强、弱者越弱,人才流动失衡的现象。

在这种流动乱序背后,将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其一,人才流动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马太效应”。在“双一流”背景下,高校之间出现极为疯狂的“抢人战”,不仅是目前政策约束下的被迫举动,也是各高校相互竞争下的利益驱使。大学的历史背景、学术头衔、人力资源固然重要,学科的排名、声誉也很重要,但是最为核心的因素仍然是人,体现更为具体的是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加入对于高校而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能够带来高水平的项目并使科研经费大大加强,行业内声誉逐渐提高,构建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团队。东部发达地区有地理优势、经济发达等,而中西部地区在这方面劣势尽显,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更严重的是导致高校学科链断裂,无法形成某类专业完整的教学方案,对高校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导致我国高校生态系统失衡。因此,在“抢人”的过程中,中西部高校受伤害最严重,一旦公布了国家级人才项目,常常担心高层次人才被别的高校挖走,影响学校本身的正常教学科研发展。

其二,高校教师的流动更多偏向于具有头衔帽子的教师。高校之间引智的主体是那些具有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优秀青年、青年千人或地方性的人才帽子等。部分高校频繁主动出击,物色目标,一旦确定潜在的有意向的人选,这些高校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以离谱的价码(包括丰厚的薪资、优厚的科研经费、优惠的福利政策等)为诱饵,期望能够拿下这些高层次人才。其实,高校疯狂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背后并不完全为了获得更好的未来教师资源,更多的是为了隐藏在这些高层次人才背后的显性资源。一旦引进了这些高层次的人才,意味着将来在学科领域内能够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源(包括国家级项目申请、学科评估、高校排名、经费划拨和人才培养等)。

其三,人才的频繁不规矩流动容易出现职业跳槽者。在这种疯狂的“抢人”背后,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渐变成职业跳槽者,这些教师通过频繁流动获取较高的经济报酬。职业跳槽者跳槽到另一个单位,聘期内以“短边快”的方式完成考核目标,下一个聘期就立马抬价,如果甲方不满足就立马走人,跳槽到其他高校,重新获取其他的高薪报酬。还有部分教师利用自身不错的学术资源,同时到多家单位任教,获得多个单位的工资待遇,同时申请不同高校的科研项目,在此期间获取的科研成果多数是简单而重复的,无益于学科的发展。

其四,高校的办学风气也会遭受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式发展的转变,教育质量越发显得重要,然而,若只将眼光局限于为了进入双一流名单,各个高校不惜重金招揽人才,会导致急功近利的风气形成,以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唯一路径,这种风气必将蔓延至各个高校,长此以往,不纠偏的话,势必影响高校的办学初衷。

三 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人才流动形成的不良风气,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上述现象的恶性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了五点对策进行阐述,如图1流程图所示。

\


具体对策阐述如下:

第一,加强人才流动制度的建立。制度是一切行为之本,出台响应的政策制度对高校的人才流动加以规范是避免人才乱序流动的有效措施。归根到底,各高校对高端人才的前期培养投入巨大,应根据公平原则实施补偿,鼓励高校建立补偿措施或机制。

第二,加强高校的精细内涵发展。中西部高校目前所处的劣势,其实是可以通过科研条件、制度保障或科研环境的改善在短期内实现的。因此有必要破除体制弊端,重点扶持我国中西部的高校,加强高校内涵式建设,提升高校的软环境,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归属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来源不应只注重“引”才,同时应该注重“育”才,加强青年教师的科研潜能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改善教师岗位评价体系。首先应认准国家推行“双一流”计划的目的,为了加强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而并非唯论文、唯著作引用率、唯高层次帽子定论,应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毕业生发展前景、人才数量结构组成等的建设,并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

第四,建立教师激励制度,增强教师幸福感。在开放情况下,竞争虽然可以使人在不需要任何激励手段的情况下投入其中,但是往往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容易寻求私利,这就需要高校构建一种激励机制使教师自愿到高校工作,而且自愿为高校的发展目标而竭尽全力去工作。

第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精神建设。高校人才的无序流动最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下滑,教师的信仰危及。在当今的浮躁社会,容易迷失自我,被物质所诱惑,导致缺乏对精神的追求,因此学校的宗旨应该始终追求立德树人。

四 结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大加强,甚至已经赶超部分世界发达国家,然而就软实力而言,仍需亟待发展、提升。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的建设占据首要地位,尽管目前人才流动导致的问题很多,其影响因素也多样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高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现状,比如加强对人才的重视,调节高校教师的情感依附,加强高校制度化建设,教育部应统筹中西部高校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构建符合中西部高校平等、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将有利于各个高校的人力资源配置朝健康的道路发展,对学科的区域协调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进而使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朝雪.“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影响因素分析[J].福建商学院学报,2018(4):77-83.
[2]苟斐斐,朱平.“双一流”建设下的高校人才流动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32:23-27.
[3]党彦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9):1-4.
[4]张茂聪,李睿.人力资本理论视域下高校教师的流动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2017,11(5):1-6.
[5]刘金松.高校教师流动的合理性冲突及限度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6):53-58.
[6]曾先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理性分析[J].师资队伍建设,2017(8):49-52.
[7]黄铁蓉.中美高校教师流动机制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130-132.
[8]黄素霞.对地方高校教师合理有序流动的理论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2-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