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16:38: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从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述开始,到2015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充分标志着国家对于“双创”所给与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意味着大学生这一最具创业、创新潜力的群体,将迎来更好的时代。在“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的创业教育能力,不但是院校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教育改革的要求。基于此,探索提升给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本文首先就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意义展开简要概述,然后分析创新创业型教师的知识能力需求,最后从思想观念、机构体制、激励机制、创业学习、教研结合、创新协同等六个方面就其实现途径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双创;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余森等.“双创”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探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2):170-173.

Research on Improving Teachers’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YU Sen,WANG Lei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

Abstract:From 2014,when premier li keqiang proposed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o 2015,the state council officially issued the《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vigorously promot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is fully shows that the stat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d strongly supports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is means that college students,the group with the most entrepreneurial and innovative potential,will usher in a better era.under the background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th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bilit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eaching ability,but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reform.Based on this,it is of vital value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is paper first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then analyzes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need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ers,In the end,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ways to realize it in detail from six aspects:ideology,institutional system,incentive mechanism,entrepreneurial learning,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and innovation collaboration.

Key words: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er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

所谓“双创”,最早来自于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述。2015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这充分标志着国家对于“双创”所给与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这意味着创业的机会将更多,得到的扶持力度将更大。大学生作为创业群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具创业、创新潜力的群体,迎来了更好的时代。基于此,在国家给予了物力、财力、政策的支持以后,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性,对于双创的推进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首先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这既是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前提,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 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意义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的要求


早在“双创”战略提出之前,2010年,教育部就已经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各高校必须要持续不断的加强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3]。“双创”战略提出以后,2016年,教育部再次针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指出,务必要为创业大学生提供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另外还要持续加大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作为高校创新创业兼职导师。之所以教育部在推进大学生创业的文件中,总是高度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就是因为这是创新教育广泛开展和持续深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前提。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是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有力的支持,是全面培养创新性高职人才的保障。

(二)是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的强有力支持

创新创业,意味着要走出一条没有的道路,所以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就是学生走全新道路的能力,所以其复杂程度更高。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包括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等全方位参与和配合,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直接的角色,在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创新引导者、实施传授者、信息传达者、创业指导者的角色[4]。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最本能的就是寻求教师帮助,无论是形势政策的讲解,知识技能的传授,感受经验的启发,都需要创新创业型教师给予有效的帮助。所以只有持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创业创新能力,才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的需求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内容,而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是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在对高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其思想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推动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形成对工作、生活、情感正确的认识。所以,只有持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创业创新能力,才能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实现更好的创新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二 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涵盖的知识

(一)扎实的创新创业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扎实的相关理论作为指导,这是一门覆盖面广,多学科集成的综合学科,在教育过程中务必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融合,从而更好的提升创新意识,强化创业能力。所以,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教师来说,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既包括创新创业相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又包括创新创业相关的学科知识、学术素养和基础理论。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创新创业教师普遍较为缺乏,更多的是以辅导员来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然而他们在相关理论方面相对欠缺,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领。

(二)持续的开拓创新精神

创业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要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就是要求教师要能够善于吸收新思想、新理念,用于接纳新技术、新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质予以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并能够给予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教师自然必须要具备这种精神,否则一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对新事物一味否决和打击,怎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呢。

(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

创新创业的实现,必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只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永远都是纸上谈兵。所以,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来说,也要求其必须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事实证明,教师的创业实践经验,对于有效指导学生的创业创新有决定性作用;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能够迅速抓住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关键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让学生能够克服困难,突破难关。然而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创业实践经验十分匮乏。

(四)创业课程开发组织能力

尽管当前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标准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教学效果依然有重要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密切联系本专业实际情况,才能既强化学生的专业性,又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多实施市场调研等,使学生更了解市场状况。另外,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能够组织各种创新创业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都依赖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5]。

(五)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力

在创新创业的各种能力中,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创新创业之路绝非一帆风顺,路上机会遇到各种障碍难以前进,甚至会遭受各种损失。面对这些挫折和困难,学生很容易会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这就需要创新创业型教师给予有效的心理疏导。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提前对创新创业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为学生做出铺垫,以做好心理建设;另一方面,在学生遇到苦难时,利用心理教育规律,在给予积极帮助的同时为学生做心理疏导,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吸收经验,重整信心。

三 地方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革新思想和观念,全面树立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要全面推动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首先必须要树立符合新时代精神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发展革新为开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对于国家来说,务必要迅速完善创新创业型教师培训体系,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师准入制度,强化教师的培训力度。对于高校来说,要建立符合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为教师强化自身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教师来说,要坚持以学生为本,选择符合大学生需求和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二)健全机构和体制,推动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院校应当建立专职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对院校创新创业相关的资源实施全面整合,并推动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比如,在校内设置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针对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统筹规划;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参观校园创新创业项目,参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培训,积极开展国内外校际教师交流,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鼓励教师创业并给予相应支持,提升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等等[6]。

(三)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热情

首先,将创新创业教育明确的纳入教师的日常工作范围,并清晰的定义出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义务、以及考核方式。其次,设置专职创新创业教师岗位,通过设置专职岗位,培养一批接受系统化教育的,具有较高创新创业素养的专职教师,以带动所有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热情。再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给与充分的引导和有效的激励;在考评教师教学成果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传统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而且要考虑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可以通过教师自身创新实践的成果、所培养的教学人才等方面来体现。为创新教育设定合理权重,与教师的绩效、职称、奖惩等挂钩,以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

\

 
(四)强化创新创业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就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普遍状况来看,基本都属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普遍缺乏创新创业经验。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强化自身的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提高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对于创业给出的相关政策,培养自身的开拓创新精神,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基于与创业专家、企业家交流联系,以不断增长自身的创业理论知识,持续开拓自己的思维和眼界[7-8]。另一方面,高校可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师,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企业家参与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帮助教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五)推动教学科研结合,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开展的时间较晚,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领域还不够完善。所以,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帮助教师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科研与教学同步,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科研中,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中的难点、关键点等找出来,融入教学体系中,从而建立一套真正有助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六)强化创新创业协同,提升教师创新协同能力

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所谓教师协作创新能力,就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融合不同知识,集合不同能力,进而发挥综合性效应的能力。对于每个教师来说,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科学知识、学历背景、专业结构,这就决定了其不同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协同能力,其核心在于协作,目标在于创新。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更好的发挥资源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提升跨专业、跨学科研究能力。

四 小结

综上所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强化自身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力,这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生的需求,也是时代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其中,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须要从健全机构和体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学习,推动教学科研结合四个层面出发,从而提升地方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缘起、现状与趋势[J].教育现代化,2017(28):31-33.
[2]陈广正.“双创”视角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7(06):141-144.
[3]陈晨,于虹.“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风,2019(19):35.
[4]付雪梅.“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策略[J].财富时代,2019(07):50.
[5]罗萌.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09):44.
[6]戴小芳,贝金兰.“双创”背景下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8(14):431+433.
[7]邱明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实践与深化[J].教育现代化,2018,5(21):28-29.
[8]蒙志明,杨日星.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3-4.
[9]冯弋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提升策略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50-51+58.
[10]俞林辉,熊璠.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成长路径的选择[J].知识经济,2017(21):146+148.
[11]王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0(05):54-55+58.
[12]俞林辉,曹静.基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策[J].中国高新区,2017(17):60-61.
[13]易苗.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6,29(11):30-33.
[14]胡明清,韩剑义.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研究[J].河北企业,2016(11):138-139.
[15]杨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策略探讨[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中青年学者论坛论文集三等奖摘要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95.
[16]吴刚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07):19-21.
[17]邬慰娟,旷远礼,刘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提升研究[J].职大学报,2020(01):88-91.
[18]陈竹萍,旷远礼,邬慰娟.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胜任力模型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0):32-33.
[19]张新欣,章文静.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理性思考——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3):111-113.
[20]彭丽花,董佳.探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转换教师角色[J].高教学刊,2019(14):35-37.
[21]宁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22]彭聪聪,李林,李玢.高职院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研究[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01):25-30.
[23]刘子睿,王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成长途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03):150.
[24]郎振红.“双创”视域下高职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研究[J].大学教育,2019(02):165-1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