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程思政”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文章通过梳理通识教育理论发展,以《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为研究视角,从课程思政问题导向、改革目标、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课程思政”工作室建设四个方面探讨“课程思政”改革,并从“课程思政”再认知、对青年学生思想牵引、教师自身风范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贸易;教学改革;反思
本文引用格式:刘亦晴,等.“大思政”视野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国际贸易》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5):136-139.
Th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in the Perspective of“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e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s an Example
LIU Yi-qing1,XU Chun-do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Jiangxi;2.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anzhou Jiangxi)
Abstract:“Curriculum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s a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 of curriculum education.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International Trade”,from four aspects:th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ssues,the reform goals,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teaching,and the construction of“curricula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studios.Reform of“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and put forward teaching reflection of“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from three aspects:re-cognition of“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ideological traction to young students,and teachers’own style.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International trade;Teaching reform;Reflection
一 引言
2014年起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开始探索思政教育改革,上海率先改革形成“上海经验”。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行[1],各大高校掀起了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课程改革和探索之路[2]。但思政改革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究竟如何落实到专业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尺度如何拿捏?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得益彰而不偏废?如何从整体上对“课程思政”改革进行设计?都需要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摸索。文章以《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内核及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建议。
二“课程思政”综述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通识教育改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3],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角度,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人性,对应德智体三种教育,以实现身体、道德和智慧的全面发展。18世纪以后基于人的理论本性假设[4],教育重心转向理智教育和训练,并奠定了同时期欧美高校课程的基调。1829年帕科德教授(AS.Packard)在《北美评论》上首次使用“通识教育”一词为共同学科辩护[5],一些新兴自然科学内容和实用性科目逐渐被增加到大学课程中。19世纪中叶后实用主义蔓延,培养工业社会实用型人才成为大学的主导育人目标。20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对通识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提出在专业课和选修课之外建立“核心课程”,重视共同价值观、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培养,培养学生通才知识和通才能力[6]。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呼吁重申人文主义教育观、价值观和方法,将教育和知识视为一项“全球共同利益”。
我国通识教育历史可追溯到清末的“通才教育”,此后大学经历了“专才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两个阶段,21世纪后重新重视并实施通识教育[7]。我国课程思政是源自上海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对全课程育人的探索,并形成“上海经验”进行推广[8]。此后“课程思政”引发学术界高度关注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特点、内在要求等方面加以解读,多维阐释为把握“课程思政”本质,为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辨识,或认为关系密切、同向同行[9];或认为内涵相同但各有侧重[10];还有认为是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关系[11]。三是对“课程思政”价值意蕴探析,学者们分别从立德树人宏观需求[12]、高校教育理念发展和隐性思政微观需要[13]、价值引领推动思政系统推进进行阐述。四是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问题探究。认为课程思政存在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合力尚未形成、育人资源挖掘不够、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欠缺等问题。五是关于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和实践教学探索方面。认为课程思政应以生成逻辑为前提,转换理念、搭建教育共同体、开发课程、优化机制、强化绩效考核等多角度入手,系统推进[14]。
综上,现有研究成果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但校情各异,各专业课程也自有特点,如何基于学生特点、课程特性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值得深入研究也直接关系到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效果。
三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国际贸易》课程是江西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面向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自2010年获批为学校(双语)示范课程后,连续多年进行课程改革,组建教学团队,围绕年度热点贸易问题,以案例、专题方式通过“植入”方法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实现教书育人的隐形目的。2017年学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本课程成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改革示范课程,2019年入选江西省教育厅全省高校首批50门“课程思政”示范建设课程。《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改革从改革导向、课程改革定位、课程改革措施、课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摸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一)课程教学改革问题导向---文化是最大公约数,提升文化认同
课程思政要达到入脑入心,青年学生满意度是考量“课程思政”价值的逻辑趋向。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人类冲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差异[15]。杨建义也指出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会随经济、政治发展与更替,会发生嬗变,但会传承沉淀以特殊影响力影响个体的民族认同[16]。95后的青年学生作为网络原居民一代,生活方式多元,集主流文化、另类负文化和反文化于一体的矛盾体,基于不同文化积聚并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信仰[17]。工业革命催生了西方强大的工业文化,并催生出经济管理等社会学科以及部分工程技术学科的土壤。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经管类学科教学和研究中学术思想、理论工具和理论成果、甚至学术话语体系方面都表现出西方化趋向,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被弱化[18]。因此关注青年文化标签,从青年文化视角审视“课程思政改革”价值、文化获得感是课程改革的问题导向。
基于此《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改革多用青年学生喜欢的网言网语、微言微语、自媒体等传播新思想,讲中国故事、赣州贸易、产业渊源,将国家宏大事件采用叙事化方式化解学生的碎片认识,既“抓眼球”又“触灵魂”,提振课程学习的整体价值,丰富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也从喜闻乐见的话题领悟到中国改革开放决策智慧,提升贸易强国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改革定位:大视野、大课堂、大人格
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曾说过:“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阶段,他需要站起来四面观望。”大学教育须从更大知识结构思考教学。为此《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尝试从国家贸易层面、赣州贸易状况、赣州特色产业贸易等不同视野,让学生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与国家建设、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既顶天又立地;构建大课堂,通过推进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工作室建设,组建了由主讲专业教师、宣传部教师、马院教师、赣州港港务人员、稀土公司高管等组建的大课堂团队,通过课堂精讲、学术讲坛辅助、专题展览等方式打造特色大课堂,让同学们将专业知识融入地方产业贸易、也将课堂延伸到了实际贸易领域。通过课堂植入思政内容、月末学术讲坛对话、专题展览、学生展示等方式培育学生成为明是非、知美丑、爱家国、懂规则的人才。
(三)教学改革措施:细节入手,全程融通,整体推进
(1)在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课程教学活动中进行思政融入和修订,课程已制作50个教学短视频,20个思政教学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如讲述中国外贸发展历程,植入“一带一路”战略对经济发展、中国文化提升作用及价值;如讲述对外贸易作用,穿插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政府向非洲进行600亿援助,中国用意何在?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的长远眼光;中美贸易大战,美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究竟意欲何为?帮助学生理解关税战背后的博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粤港澳大桥开通,将知识点穿插在《国际贸易运输》内容,引导学生对中国脊梁的敬仰,培养立精益求精的工匠意识;将电视剧《中国制造》中明毅丝稠出口产品被美商检局扣押销毁,中方赴美处理产品争议场景的内容剪辑成视频教学,培养学生规则和诚信意识;精心批改每一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形成“每一次作业就是一个产品”的意识,从每一次作业身体力行体验工匠精神,将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
(2)强化同学们思政教育的自我实践,如课前5分钟思政热点话题展示和小辩论。寻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伦理、规则意识、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引导学生进行关注、讨论和反思,指定小组进行讲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课堂由同学们统一评价,按照合理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如组织学生进行贸易磋商谈判场景模拟,培养规则意识、职业精神。通过模拟谈判将谈判意识、国际贸易视野、商务谈判礼仪等价值观和职业观导入到课程教学,体会职场自信和谈判桌上多元文化。
(3)通过思政讲堂、专题展览等第二课堂辅助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组老师立足赣南原中央苏区的特色思政资源,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特点,借助学术论坛月末讲坛进行了“赣南(中央)苏区贸易史”、“电视剧《破阵》国共两党在赣南钨砂贸易斗争”等专题交流和讨论,并通过图片展览方式,让同学们参与材料收集、图片展览全过程,在掌握贸易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让同学对赣南苏区时期中央根据地的贸易史、贸易战、贸易管理体制有了全面认知,也对赣南苏区时期的党的贸易管理思想有了更好理解和认同。对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中的“经济贸易”因素有更好的专业理解。这些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活动,拓展了同学们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同学们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进行融合,强化同学们的价值认知和责任担当。
(4)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室,提升课程思政全员育人氛围。为了更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019年在学校宣传部和经管学院的支持下,在学院办公楼专门申请办公室建设课程思政工作室,整合学校、马院、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提炼《国际贸易》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赣南苏区红色元素、赣州战略产业的科技价值,提升对青年学生的育人价值,实现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工作室将完善综合原有作法,开展思政讲堂、专题研讨、专题贸易实践活动、贸易案例模拟与设计、课程思政研讨、专题展览等活动,调动各类资源力量,搭建更好平台提升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四 教学改革反思
(一)对“课程思政”的再认知
结合两年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教学不是简单的课堂提出“大口号+专业内容”的生硬模式,也不是“专业课程+思政内容”简单揉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整体规划,从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活动、教学实践和考试环节等教学活动流程系统进行设计,也要抓住“关键点位”巧妙植入,自然衔接以不露痕迹的方式融入到课程内容中;课程思政也不仅仅是课堂45分钟,更是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教育,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实践全过程结合,全面介入青年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实现隐性育人。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还要处理好学科自身特殊性衔接问题,即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将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地方、产业的思政元素、红色基因、人文情怀进行无缝对接,也是课程思政需要挖掘的关键点。
(二)课程思政重点是破解学生思想困惑,提供思想牵引
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认为把知识单纯地作为知识,亦即冷冰冰的知识加以掌握,不可能强化意志与态度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识转化为意志与态度,教学必须具有形成德性的教育意义[19]。爱因斯坦也认为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科学思想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至于成灾祸[20]。工业时代程式化、单一化、精简化的“知识”型教育目的必须过渡到培养“人格”型学生,因此课程思政要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交汇点规划自己,用意义驱动学生自我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是确定的,需要教师在总体设计基础上针对专业教学内容适度减法,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适度加法,多设计一些悬念和逻辑反问,以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最终引导学生对事件立场、问题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理性思考。
(三)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的言传身教
通过两年多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最关键(最难)的点是教师。师生关系、教师行为举止、思考问题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态度和认知。作为教师科学研究鼓励进入无人区和禁区,但课堂讲授言论行为必须要有底线,内容可以出彩但不能出格,言语可以生动但不能肤浅,不能传递负能量。教师对教学、课程以及课堂的态度,是最直接的课堂思政。老师是否随意调课?课前提前多少时间到教师?是否让助教代课?每堂课的备课时间?教师的学术诚信等行为直接看在学生眼里也会潜移默化成学生的行动。每学期在第一堂课告诉学生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作法,如:提前20分钟到课,提前5分钟进行话题小讨论;经常连夜赶火车为了不调课;会在深夜突然想到一个知识对应案例并完善PPT等等,用老师身体力行的行为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因此,“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改革,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课大于天”的基本操守,既要有政治情怀、创新思维,也需要严格自律、良好学术风范,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将教学科研与关注社会、学生生活相结合才最有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3]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序言.
[4]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
[5]Levine,Arthur.Handbook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M].San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88:4.
[6]常甜.马早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模式及哲学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2):85-91.
[7]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8]聂迎娉,傅安洲.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8(5):38-43.
[9]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10]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11]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10).
[12]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60-64.
[13]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3-67.
[14]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4):168-173.
[15]塞缪尔·亨廷顿.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
[16]杨建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1):24-28.
[17]方黎.“课程思政”为什么受青年学生喜爱--基于青年文化选择的学理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4):179-183.
[18]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19]赵一平,沈小碚.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3(24):3-5.
[20]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