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1 09:44: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市场及学生自身双导向理念,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举措,并从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信息技术运用、产学结合四个方面改进了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期望能够为缩短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与社会企业发展需求间的差距和不平衡性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高职类院校;培养模式;双导向

本文引用格式:郁丽婷.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56):41-44.

Discussion on Train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U Li-ting

(Jiangsu Jiaotong College,Zhenjiang Jiangsu)

Abstracts: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analyzed by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ouble-oriented concept of the market and the students themselves,som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of this major are put forward.The training mode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en improved from four aspects:heuristic teaching,practical teaching,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 and study.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hortening the gap and imbalance between the graduates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social enterprises.

Key words:Environmental art desig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raining mode;Double-oriented

一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下的学生培养问题越来越紧迫,其关键原因在于现在的时代与过去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最重要是需要把握知识更新的速度,而不是记住多少知识。所以对教育提出来很多新的要求,如教育要适度超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当然更需要重视终身学习。

传统大学教育的根基是知识传授,那时知识更新慢,老师是知识的单独拥有者,但是现在老师未必比学生知道的多,但是老师比学生理解的多。很多学生说自己知道,但是关键的是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问题,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如何理解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问题,如对专业知识的过分重视,教学方法的不当,考试靠标准答案,较少地教授方法论等等,这些问题大部分的高职类院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类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这就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1]。对于高职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2],把握好专业定位和机遇,探析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和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新兴发展的学科,带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其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例如建筑学、美术学、园林景观、室内设计等。

高职类院校专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高职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通过学校学生传授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培养,将学生培养成具备身心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创新能力,能熟练掌握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成为技能型应用人才[3]。而现阶段,我国高职类教育暴露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职业能力差、毕业生就业率低、社会认同度低、一些高职类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缺陷[4]。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建筑学为基础,专业背景特色明显,市场人才需求量较大,且人才的专业技能跨度明显,不同的院校会根据相关专业背景方向来开办教学,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办学特色和特点[5]。

现阶段由于高职类院校学生的现状,需要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对于专业技能学习能更为有效的吸收。现阶段高职类院校学生年龄层次,知识的接受能力层次不齐。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和适应性特征,高职类教育需要迎合职业岗位的激烈竞争,以及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专业适应技能,教学课程设计等问题改革也迫在眉睫。同时,针对专业性质、教师的知识能力储备和更新速度也是探究高职类学生培养模式的重要因素。

应用型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是应用型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需求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高职类院校始终把握区域产业变革、技术突破、科技革命对教育的需求,始终把握学生对美好、理想教育的需求,营造学校与区域、学生和谐共生的氛围,合适的教育资源是职业类院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方略。

三 高职类院校产学结合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在适合教育理念引领下,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的两个导向分别是:市场导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学生导向,帮助每一位学生发挥其优势。

根据双导向的理念,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培养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可采取的路线是画像、塑像和成像。为什么采取这样一个逻辑线路?因为高职类人才的培养定位虽然比较明确,但是它究竟能不能满足产业链的岗位需求,培养体系和教育方案是不是能支撑这样的定位还未可知[6]。

以画像、塑像、成像的逻辑关系来表述产学结合的发展。画像就是改变传统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反推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塑像就是重构学生的培养模式并努力实施。成像就是有效评价措施、纠正培养过程中的偏差,确保毕业生符合画像的要求。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精确画像是高职类人才培养根本中的根本,难点中的难点,解决方法是两轮画像逐步理清;第二步是锁定产业的需求,尤其注重未来5到10年的人才需求,确定重点建设的专业方向;第三步是分析岗位及任务需求,确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及素质[7]。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主要由相应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其中如何建立新型的产学模式尤为重要。对高职类学校而言,建立新型的产学合作模式,依托行业内企业更好地为学生创建科技服务平台,可使高职类环境艺术类学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因此具有此类专业的各高职类院校应该同地方政府及产业公司加强合作,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办学体制,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行业人才,推动人才培养的适用性。

四 高职类院校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对策

(一)启发式教学


教学中心地位为什么难以真正确立?教学改革为什么会偏离教书育人的目的?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有必要回到教学的原点来进一步思考。认清教学的本质和功能。教学的重点首先在学上头,因为教学本身具有双边性的规律,强调的就是教与学的互动,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是个永恒的主题。教学是有教之学,应该从两个方面讨论,第一从教学活动的实践形态来看,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有好的教才有好的学,有好的老师才有好的教育。从教育内容上来说,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如老师教知识、思想及能力,学生就相应地学习知识、思想及能力。

有个性的教就有个性的学,启发式的教就会有主动式的学,注入式的教就会被动式的学。学是本原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学是先于服务的基本。因此,教学的根本目的体现在学的一种状态,教应该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的关系表现为,学处于一种规约的地位,而教处于一中从属的地位。教的任务完成与否主要看教学的目的是否达到。

(二)实践性教学

高职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应重视实践教学,并将其作为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其在学生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图1)。具体操作时应将设计思想和理念转化为现实,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物质形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图2),通过两者的交替与渗透,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因此,高职类院校必须立足学校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



\

 


(三)信息技术运用

对于设计专业而言,更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特别是从职业院校来讲,必须以技术为中心,但是作为技术的传带,必须通过信息化促进教师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助推高职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各类设计软件的信息交互较为便利,知识和能力效用的双刃剑属性,因此必须通过产学结合的力量加以调控,实现教学目的由单一向均衡的转变。从教学改革的目的来看,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选择知识,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加工和处理知识,让其深入人的心灵,并消化、转化为人的能力和素养。设计市场变化迅速,然而知识的育智育德和文化意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是潜在、隐形和零散的,它能否得以实现还取决于教学的方式和性质,教师最终如何打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这是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高职类教学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知识异常丰富,有未知的、不确定、有待探求的领域和信息,所以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加强产学结合

高职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学生与社会的直接接触。由于专业的较强实践性,其知识只是构成课程的基本成分,而非课程的全部,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总是存在局限。课程设计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社会现实,引入多元主体,使得教学活动中的社会实践在场,而非缺失,加强学校的实践场所建设(图3)。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深入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的具体专业性质,并通过建立学科、学生和企业互动的课程生态体系,实现知识传授、共同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模式构建。

五结语

为提高高职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基于市场及学生自身双导向理念,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举措,并从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信息技术运用、产学结合四个方面提出了培养模式对策,以期为高职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茂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11-14.
[2]郑兴我,马秀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8):108-109.
[3]刘夏.独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程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113-114.
[4]杨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5]夏建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西昌学院学报,2013,(12):139-141.
[6]范小舰.试论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工学结合”[J].艺术教育,2009,(10):60-61.
[7]孙启友.产学结合提升艺术设计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