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图书馆对学生馆员进行培养是实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一直以来,图书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馆员业务水平的培训,忽略了学生馆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学生馆员的心理特点及表现,提出要对高校图书馆的学生馆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点,并从教育形式、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开展学生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生馆员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吴玲,等.高校图书馆学生馆员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6):156-158,1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Students Librarians in University Library
WU Ling,LIU Dong-qiu
(Library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iyang Guizhou)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brarians by the library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library.All along,the university libra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he students librarians,but ignores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libraria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Librarians in the part-time work posi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puts forward the viewpoint tha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the students Librarians in university library,and expounds the ways to carry out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Librarians and build up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Students librains;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一 引言
高校图书馆学生馆员是一支重要的图书馆服务队伍,学生馆员承担了大量的图书流通服务工作,减轻了图书馆人员不足的压力,推动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国内各高校图书馆内学生服务组织主要由勤工助学的学生馆员及学生志愿者组成。本文所指的学生馆员即由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组成。勤工助学是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唯一通过学生参加劳动取得一定报酬的资助形式[1]。通常图书馆的勤工助学的学生馆员由学校学生资助中心统一招募、分配以及发放报酬。图书馆与学生馆员签订用工协议,对其进行岗位培训、工作管理以及考核评价。
一直以来,图书馆更多的是注重学生馆员的业务水平或服务能力的培训,忽略了学生馆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多年从事图书馆馆属学生组织的培训及管理工作,发现学生馆员不同于志愿者或读书会成员,他们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图书馆不仅要管理好学生馆员,更要认识学生馆员的心理特点和成因,洞悉学生馆员的心理变化,以心理健康为要素,培养好学生馆员,为图书馆建立一支持续良好发展的学生服务队伍。
二 学生馆员的心理特点及表现
(一)心理发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普遍年龄在十八至二十二岁之间,从年龄看,大学生已达到成年公民的法定年龄,但从心理发展水平看,他们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通过对不同年级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的结果表明,不同年级间大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二、三年级较高,一、四年级较低,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与大学生应付问题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的逐步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2]。图书馆的学生馆员主要由大一、大二的学生组成,对于他们来说,大学的学习及生活模式相较以往的高中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多依赖父母、老师走向了相对开放、自由的生活。作为图书馆学生馆员,他们不仅要适应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还要面对图书馆工作的考验以及工作中人际交往的压力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尚未发展成熟的心理使得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与他人的思想感情,容易以自己所设想的来对事物进行判断。具体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兼顾工作任务的总体性;在工作时缺乏集体感与团队精神,往往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对于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甚至拒绝参加;不能很好的平衡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安排;遇到工作困难不愿请教,容易退缩,最终选择离职。
(二)情绪体验强烈,且具有波动性
大学生对事物的情绪体验比较强烈和敏感,会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情绪,积极的部分如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反之则意志消沉、不能集中精力,当他们情绪、情感上出现巨大波动时,容易做出自我的、错误的甚至是极端的判断。另外,他们强烈的情绪活动较为短暂,激情不能始终一贯的保持下去,情绪具有波动性[3]。初到图书馆工作的学生馆员,他们充满干劲,对图书馆的好奇,促使他们对工作充满兴趣。但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学习能力的不足、工作内容的重复以及无法兼顾学习与工作等原因,造成他们不能一直保持饱满的工作情绪,久而久之,一些学生馆员会出现工作散漫,工作质量下降、换岗甚至离职的情况。这也是造成图书馆学生馆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因素之一。
(三)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存在过高或过低的误区
能恰当地评价自我、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正确的追求自我价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学生馆员因为其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往往被安排完成一些如图书上架、整架或者简单的导读工作。周而复始的工作使得不少学生馆员开始质疑工作的意义以及劳动的价值。此时能够将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与工作相结合进行客观评价的学生馆员,往往能够从正面积极地面对工作,在工作中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不能够进行客观评价的学生,或者自视过高,或者自视过低,逐渐表现为在工作中意志消沉、拖沓松散甚至放弃工作。正确的认识自我价值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是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学生馆员较之其他大学生则是提早经历了这一过程。
(四)消费心理未发展成熟,易受外界影响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处于祖国西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均来自农村或者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家庭负担较重。勤工助学的方式,使得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一定报酬,这种资助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维护了这些年轻求学者的尊严。但是,是否能够合理的运用劳动所得、是否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否正确辨别当今的消费主义文化也是应被关注的问题。现代媒体的传播与构建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的流通大大加速了消费主义文化的进化和传播。在消费主义文化的进程中,它从一种经济现象变成一种文化现象,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价值理念[4]。这种价值理念在接受能力很强的大学生中迅速传播,学生馆员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其消费心理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不少学生馆员不珍惜劳动所得,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甚至攀比消费。当无力承担又不愿告知父母、老师、同学时,极容易走上歧途,对学生自身,对家庭、学校都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三 学生馆员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创新岗位设置,充分调动学生馆员积极性
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学生馆员在性格、能力、兴趣上的差异,让学生馆员可以在读者导读、读者咨询、阅读推广、活动组织等岗位上轮流工作。图书馆可以在上岗前对学生馆员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笔者发现,虽然勤工助学的学生最初的工作目的是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但是作为文化程度较高的他们,也期待在工作中获得认同感,体验并实现自我价值。图书馆设置灵活多样的工作岗位,同时实行轮岗工作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馆员更全面的了解图书馆运作流程,深化对图书馆工作的认识,进而获得对图书馆工作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让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找到自身性格、兴趣与工作之间的契合点,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通过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追求并获得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幸福感,最终达到预防心理疾病的目的[5]。
(二)利用图书馆资源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馆员推介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可以发挥图书馆学科馆员优势,精选出大学生喜爱的书刊;可以请学校心理学专业及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推荐图书;可以让学生馆员推荐图书到图书馆“图书荐购平台”。总之,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优势,让学生馆员在阅读中获得动力,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兼顾当代大学生多样的学习途径,利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名师讲坛”、“精品课程”等数字资源,精选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推送给学生馆员。同时加强阅读互动,可以利用新媒体时效性、匿名性与平等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馆员开展网上讨论,也可以利用每周的集体活动时间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让学生馆员从所阅、所学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疏导负面情绪。同时,图书馆作为学生馆员熟悉的场所,沉静、明亮的学习环境能给他们带来宁静祥和的感觉。因此,利用环境优势,设立学生馆员独立的活动空间,不仅能够让他们放松心情,更能增强他们接受心理健康辅导的意愿。
(三)洞悉学生心理变化,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合理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认为,行为动机决定一个人是否做出某种行为,而行为动机的预测取决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6]。其中,主观规范是指人们对他们所在乎的人会如何看待他的行为的信念。如果一个人认为那些对他有影响的、关系亲密的人认为某种行为是积极的,那么他会按照对方所期望的行为标准去行动[7]。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来到图书馆工作,与之相处时间较多、关系较为密切的无疑是图书馆的老师。而图书馆老师拥有较高文化水平、丰富专业学识的这一特点,能够为学生馆员树立专业人才、为人师表的正面形象。同时,图书馆的老师与学生馆员之间在学习经历上还极易产生共鸣,作为已经“走过”大学阶段的老师更能像前辈、朋友一样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正确引导,帮助他们疏解来自外部环境、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问题上的压力。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的优势,让管理人员不仅仅是“管理”,还要关注学生馆员的心理变化,在日常工作的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馆员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朋辈心理辅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前提,改进学生馆员考核制度
图书馆对学生馆员的考核方式多是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如图书错架率的高低、书架整洁程度、出勤率等硬指标。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往往造成学生馆员只是机械的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学生对任务以外的集体活动没有兴趣,甚至有的学生“独来独往”不愿与人沟通,到期末结束都不认识其他工作伙伴,学生馆员队伍整体氛围冷漠、缺乏活力。显然,这样的群体氛围是不利于学生馆员心理健康发展的。因此,图书馆应创新考核点,充分考虑学生馆员个性展现、价值认同感等心理需求,从业务能力、团队协作、个体归属感等方面入手,建立能够促进学生馆员心理健康发展的考核制度。比如在工作能力方面,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思考,多提建议;在团队协作上,提倡协作精神、培养集体意识;在个体归属感方面,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图书馆的主人,图书馆的好与坏与自己息息相关,培养他们热爱图书馆的信念。结合上述三个方面的考量,可以建立以个人工作完成情况为基础,融合学生馆员集体活动以及参与图书馆组织活动的考核量化体系。(如图1)
四 结语
高校图书馆聘用勤工助学的学生参与管理与服务,不仅是高校图书馆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主要措施,更是实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在创新学生馆员管理理念、改进管理体系的同时,应将学生馆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引导学生馆员树立群体认同感、体验集体凝聚力、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身劳动价值。最终实现学生馆员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让图书馆勤工助学岗位有“温度”、发挥的作用有“力度”,让帮扶、助学走向育人、树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桂玲.高校图书馆开展勤工助学创新管理实证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2):94-98.
[2]刘爱敏,朱朝杨.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04):139-141.
[3]韩丽华主编,张燕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04:50.
[4]苟鹏飞,张雨婷,周文浩,等.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状况分析[J].中国商论,2019(05):82-83.
[5]叶娟,黄远.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A4):293-294.
[6]陈定湾,杨廷忠.合理行动理论在医疗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05):20-21.
[7]韦宏霞,谢晶星.新时期高校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80):163-1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