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度融合的全过程阶梯式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0 16:2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研究了高职扩招背景下高度融合的全过程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分析了目前学生在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足及非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非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在详细分析高职院校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确立了“六位一导向”高度融合的全过程阶梯式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课程学习、项目实战、技能竞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及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最终导向学生的科研成果,对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专业实践环节的作用。

关键词:高度融合;全过程;电子信息;创新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董天天,等.高度融合的全过程阶梯式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51):35-37.

一引言

2018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转型所凸显的严峻挑战,国家至少四次提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应对之策,并将“稳就业”列为“六稳”之首。在此基础上,近两年国家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就业的政策,特别是对稳就业做出了重大的不可替代贡献的职业教育,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工作报告》关于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学生吹响了中国职业教育大步前行的进军号。2019年3月27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时再次提出:“希望学校不光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还要通过完善考试招生办法,多招收一些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

扩招百万,给高职院校提出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源量化指标,而扩招对象又给高职院校提出一个明明白白的生源结构频谱。与传统的只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同,扩招数量与扩招对象的“双增量”,可谓前所未有。对职业教育来说,清醒认识就业置顶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之时,使得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同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教育手段,提升并强化了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1]。

高职院校既要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又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这意味着国家再次把教育扩招政策视为宏观的社会治理政策,扩招已被推送至构建稳定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高度,彰显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社会治理的资源。本研究对于高职扩招背景下高度融合的全过程阶梯式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随着一带一路、新工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在新的情境下,传统的工科教学模式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模式在发生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形式值得高度重视,具体对电子信息专业而言,融入“新工科”,加强多种专业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至关重要,亟需突破创新与系统变革。

近年来,国内的教育专家和学者针对高等教育如何应对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从高校生源和自身发展压力、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方案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有:张惠丽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素质发展》(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程社明主编的《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改革出版社,2003年版),武毅英主编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何晓媛、黄珊于2012年11月发表于《浙江理工大学学报》中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等。这些理论和观点给高职教育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方向,让高职更加明确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培养人才,更好的发挥高职教育专业实践环节的作用[2]。

三 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中,因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足,而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往往过于专门化,知识面不够宽广,知识迁移能力不够,岗位适应能力不够等问题。
2.教学中因学生生源、已有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导致无法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进阶拔高、个性化培养的问题。
3.教学环节中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存在知识的前沿性不够问题、学生工程实践锻炼不够问题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四 教学开展及探索

(一)研究内容


本文分析了目前学生在专业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足及非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探讨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非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问题,在详细分析高职院校改革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上,确立了“六位一导向“高度融合的全过程阶梯式电子信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通过课程学习、项目实战、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参与技能竞赛、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最终导向学生的科研成果和竞赛成绩[3]。

(二)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建立知识互补、优势互补的指导教师团队。着眼于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团队设立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技术、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虚拟仪器技术,每位老师指导4-6个学生。学生以加入社团方式、班主任推荐或任课老师推荐等几种情况加入到创新工作室。从大一开始,把课余的碎片时间充分利用,加入创新工作室熟悉仪器设备和电路开发板,与学长交流,协助老师和学长完成教学任务,在相互学习中接受熏陶,在实践中逐渐学习。这样,无论是研究态度,还是源自工程的真实情景和先进技术均可学到。最后结合学生自身喜好与专业契合度,选择一个研究方向继续学习,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知识面[4]。

(2)选取综合性强,源自企业岗位真实项目作为研究载体,“教-学-做-赛-创-研”六位一导向,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随着项目的数目和难度增加,在每完成一个项目时,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在开放的研究环境,实验环境,充足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资源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利用实验设备和工具进行研究,可大大提高工程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完整项目的实践锻炼,可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成本,生产成本,考虑客户需求等非技术因素,还要考虑产品可靠性提高所相关的技术因素。

(3)创设多种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情景和机会。成果也突出对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的培养,包括方法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综合归纳能力,表达能力等)、情感能力(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意志力,应变能力等)[5]。

a.采用定期计划与汇报机制负责人制定项目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并制定各阶段工作计划。每周召开例会,每个学生汇报本周工作进展情况,设计方案,当前遇到的难点,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等。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展示汇报能力。成员间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成果的展示,相互促进提高。

b.团队合作精神培养。项目按照个人兴趣和特长、专业方向领域选择,任务进行分工,如:上位机程序设计,下位机程序设计,硬件设计,文档编制等。项目组织是按照协同工作的团队合作模式展开的,这种团队性的项目要求强调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不轻易放弃,百折不挠的精神,责任心,凝聚力强,项目成员工作热情高,做事认真,不断创新。各个团队成员对项目总体目标和任务明确。团队成员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技能互补,齐心协力完成项目[6]。

c.推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4S的管理手段。工作室排好工作值日表,负责实验场所的总体卫生。要求每位学生规范整理工作室,工作台物品,保持场所卫生,营造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建立人脸识别打卡制度,使学生遵守规定和作息时间,考勤,让学生提早感受工作氛围和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守时意识培养,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d.开展多样的社团活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e.技能竞赛磨炼。经过实验室的学习和项目训练,学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可以选择各级各类竞赛机会挑战自己。备赛期间,有的同学不眠不休,奋战到底,充分展现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快速的应变能力[7-9]。

(4)不断跟踪专业发展动态,把学生引领到专业前沿[10]。成果中,老师是学生攀登知识高峰的引导者。指导教师带领学生不断跟进电子信息产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了解专业最新动态前沿,目前已往人工智能方向延伸。指导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领域,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原理和实现方法,进行消化吸收,把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成果和自己研究的项目结合起来,提出新的思想,对产品功能或设计方法进行改进或扩展,从而在项目研究上有所创新。同时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申报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课题,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指导学生写论文,发表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使学生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拓宽视野和思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工作方法,研究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

五 教学实践效果

本文制定了教学改革方案和教师团队建设方案。团队教师已在电子信息专业、应用电子专业实施新的教学方案,收到良好效果。以上内容均已形成如下成果:论文两篇、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四项、软件著作权五项、技能竞赛国家二等奖一项、省一等奖四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无锡市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申报并立项科研课题四项,一项校教学成果奖。经过“六位一导向”模式学习,高度融合的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由老师指导学生推广到老生带领新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学习和提升,共同探讨成果转化。

六 结论

本课题分析了多元化生源背景下,以“三全育人”为依托,以阶梯式从“教学做赛创研”六个方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已在大创项目、技能竞赛、专利、软著和课题上取得显著成果,同时进行了推广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研究成果对培养学生追求自我学习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等非专业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5-11.
[2]李丽,庄庆华,胡艳君,等.浅谈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信息记录材料,2019,20(01):153-154.
[3]董天天,夏玉果,王恩亮,等.高职院校嵌入式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51):110-112.
[4]陆渊章,徐振邦,董天天.新工科理念下无人机平台的电子信息专业创新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9,18(04):22-25.
[5]欧阳元东.职校学生非专业关键能力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6):151.
[6]汪泽幸,何斌,刘超.基于课程改革的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J].纺织科技进展,2018(09):56-58.
[7]庾江帆.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竞赛机制,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9(34):161-162.
[8]陈友,罗境.浅析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汽车实用技术,2019(21):150-152.
[9]孔荣华.职业技能大赛环境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2019(31):38-39.
[10]闫丹.高职专业建设跟踪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研究[J].科技视界,2018(10):49-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6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