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生命在场” 就是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基础,促进学生在动态成长中体验生命的独特性,以达到学生生命的和谐。“生命在场” 作为一种理念、原则和追求,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首先应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内容上,贯穿 “生命在场” 的课堂应同时面向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开放。向知识世界开放,意味着课堂围绕学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一系列教学行为,传承人类的文明,启迪学生的智慧。向生活世界开放,意味着将课堂作为一个范例,藉此与学生一起打开通向历史和世界的窗户,使学生的目光透过教材和教室,看到宽阔无比的知识海洋和气象万千的生命真实。向心灵世界开放,意味着课堂最终指向的是师生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扩张, 帮助学生从“十步之内芳草” 体味 “六经之外文章”,通过 “有字的书” 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外部广阔世界这一“无字的书”,促进师生生命的整全发展。
在教学方式上,贯穿 “生命在场” 的课堂应倡导教学设计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教学操作的生成性、开放性。生命化的教学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创造性劳动,要求教师具备完成教学任务相应的专业素质和课堂经验,并据此对课堂教学作出整体规划、阶段安排和环节设置。 “生命在场” 的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课堂的生成、开放和真实, 为师生的对话和互动预留空间。这种教学设计有赖于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深入的教学研讨,整个教学既有章有法、严谨科学,又灵动不羁、真实自然,体现了课堂本应具有的动人魅力。
在教学的呈现形态上,贯穿 “生命在场” 的课堂应追求一种使学生处于 “愤悱” 的状态。“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在这种教学气氛中,通过教师对学生的 “愤而启之,悱而发之”,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 “激活”,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情感个性更加丰富,心灵世界更加健全。教师既不直接授学生以 “鱼”,也不一定非得授学生以 “渔”,更多的情形下, “鱼” 和 “渔” 全由学生主动寻找。
《“生命在场”应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102/20190102030304354.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2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