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对地方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1-05-10 14:44: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地方工科院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主体,要为国家培养适应多样化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临着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制度不规范、评价体制异化等问题。根据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明确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完善以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贺青梅.对地方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讨[J].教育现代化,2020,7(53):30-33,37.

Reflec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cademic Postgraduate in 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HE Qing-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 Hubei)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graduate training,local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meet the diversified needs of the country.A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raining chain of high-level talents,academic postgraduate training is faced with such problems as vague training objectives,unreasonable curriculum,nonstandard tutor system and alienation of evaluation system.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academic postgraduate students,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mode of academic postgraduate students aiming at improv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so a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Key words:Engineeri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Academic postgraduate students;Training mode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增加,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的提高,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攀升,2019年增至290万,创下40年最高纪录。增加的人数主要分布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上,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规模呈缩减趋势。根据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如何定位?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过时了吗?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些都是目前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定位

当前,从国内外研究生培养经验来看,学术型与应用型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走内涵式发展道路[1]。以基础性研究人才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尤其是要提高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质量[2]。

此外,因规模效应、升学延缓就业、各高校为争取“人头费”扩大招生而导致的研究生数量扩张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导师的考核评估实施量化管理,忽略伦理示范与教育导致的质量危机等,都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厘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具有较高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人才为主,侧重理论与学术研究,具有“学术性”、“研究性”、“创新性”的基本特质[3]。具体来说,从学生角度来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基本的学术理论素养、强烈的学术热情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看,在研究生教育中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培养其独立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整合知识,敏锐接收学术热点信息,紧跟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的多样化能力;从国家对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创新精神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根本标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系统的科研训练、多学科的交叉培养、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激发创新思维。

目前,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争议较大,如何在分歧与质疑中寻找共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转变观念,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虽然作为一种小类,但其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除了要连接学士和博士阶段之外,还要面向社会,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其次,凸显能力。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学科专业素养,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成为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具备探索能力,通过系统规范的学术训练,形成问题意识,掌握科研方法,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具备可迁移能力,如沟通、交际、团队合作、适应性和责任心等方面的能力。再者,鼓励多元化。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重新定位。如地方工科院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更强调培养掌握学科知识和地方发展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三 地方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和需求的多样化,地方工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既要明确定位,找准优势,也要整合资源,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地方工科院校教育的基本问题,它涉及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对地方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调查研究发现,还存在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灵活性、开放性和多样性,学术型培养模式偏于“应用化”等问题。具体体现为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导师制度不规范、评价体制异化等问题。

\

 
(一)培养目标模糊导致学生的辨识度不高

基于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面临着学术研究人才和高校、科研院所招聘取向的博士化倾向,如何兼顾为博士教育提供优质生源和为社会提供实用人才的双重功能,成为地方工科院校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但是,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还存在笼统性和模糊性,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混为一谈,虽然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不断完善,且日益扩大其招生规模,形成了多元化的培养体系,但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仍延续着传统的思路,缺乏清晰的培养目标。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和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学术价值。

此外,地方工科院校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还存在院系和专业之间的雷同。如对工学、理学和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行统一的培养目标。要求在各自学科领域内掌握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获取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学术交流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并具有在企事业单位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5]。但是,从学科专业的差异上来说,对工学、理学专业研究生应当着重强调其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尤其要突出对社会、人文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实践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忽略不同专业和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在招生计划的制定、师资队伍的管理、课程设置、能力培养、研究生管理及学位授予等方面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易于导致学生的专业性弱化,辨识度不高,学习难度增加,丧失竞争优势。

例如,湖北工业大学按照“立足湖北、服务工业”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采取分类培养模式,深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通过设立研究生工作站,与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增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在对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上缺乏差异性,导致学术型研究生偏应用化,专业基础和学术能力弱化。此外,对于相对弱势却广泛发展的人文社科类专业而言,由于在培养目标上,专业界限的打破,学术型研究生除了要完成必修课程,还要参与与培养目标关联度较小的实践实习,导致专业理论和系统化学术训练的课时缩减,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影响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和进一步开展博士学习的机会。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中最基本、最必要的环节。首先,在对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网站中学术型硕士生课程数据的收集中发现,大多数学院课程目标不明确,尤其是文科基本上忽略了课程目标,只有培养目标,无法有效解决硕士课程与本科课程的衔接、区别与层次性问题。其次,课程结构不合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悬殊较大,必修课占比远远高于选修课;理工科和文科的课程开设的差异性较大,在文科中缺少补修课程、前沿性课程、方法论课程和论文指导课程,而在理工科中开设这些课程的情况很普遍。再者,在学习活动方面,理工科方式多样,既有传统的课堂教学,也有新颖的实践活动,如参与导师课题,自主实验、企业实习等,有助于第一时间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而文科的教学方式较传统,以教与学的互动式学习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对选择信息、主体探究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培养不足。

例如,湖北工业大学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也面临以上问题,一是教学课程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前沿性课程和方法论课程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把握前沿,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开展独立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二是没有区分跨专业和本专业生源学科基础的差异,对所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设同样的课程,导致一部分课程与本科课程重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缺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即将实践与研讨融入课程中,培养其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对理工科专业缺乏人文艺术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中除传授行业知识、工程科学知识外,忽略了社会、艺术欣赏等课程,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拓宽研究思路。

(三)导师制度不规范

中国研究生教育普遍施行的是单一导师制,导师在专业方向、管理学生的学术和生活方面具有广泛的自主权。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来看,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而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下,导师制度的不规范带来的不当指导行为易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导致学生学术素养培育不足。具体体现在,一是科研训练与管理不当。如忽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一律要求跟随导师的课题做资料收集、实验、文章和报告的撰写工作,或者做一些低水平、重复性的问卷发放与录入工作,不安排研究生做社会调查和参加学术会议,还有的导师将研究生视为免费劳动力,要求学生为其处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私人事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获得感较低。二是对学位论文的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足,在指导过程中提不出实质性的反馈意见或不及时回复解答学生的疑惑,导致学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低下,学术能力不足。三是学术规范的教导失责。在对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很少对研究生提供学术规范指导,甚至放纵和默许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或者在论文写作中默许学生编造或篡改研究数据,发表文章时不让作出贡献的研究生署名等,导致学生对导师和学院的不满意[6]。

对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与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高低[7]。首先,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采取的是一对多的模式,如湖北工业大学规定每位导师指导1-5名硕士研究生,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基本上达到学校规定的上限,学生数量越多,导师的指导力度和频率会降低,不利于保障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次,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许多地方工科院校的指导老师严重不足,为此,将没有经验的新进教师直接聘为硕士生导师,或者在校外聘请兼职导师,但因为兼职导师时间有限而疏于指导,导致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因缺乏有效指导而变得盲目,学术素养偏低。

(四)评价体制异化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离校,时间跨度较长,需要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质量评价措施,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虽然目前各地方工科院校都有中期检查制度,但检查力度和标准要求过低,也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使检查流于形式[8]。对于毕业考核又过度重视计划性和规范性,导致培养目标与培养质量的非均衡性,学生的压力增加。

1.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考核评价缺失。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年的学习过程中,第一学年安排了密集的课程学习,但在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上存在一定的非规范性。如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准备是否充分,学生是否参与上课或者是否完成了老师规定的课后作业,对此没有建立一个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第二、三学年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研究、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原则上导师应与研究生进行一周一次或多次的交流,不间断地引导学生找出个人感兴趣且有社会价值的“问题”,并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具体的科研训练。但在学生日常科研训练和导师的指导过程上,除了硬性的开题报告的要求外,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易导致培养过程形式化,无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2.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考核的要求过于僵化。对地方工科院校来说,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严出上,体现出刚性强柔性弱的特点。大部分学院对获得学位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学术能力,在评定方面要求英语过六级,在学校认定的C类或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修满学分,学位论文获得通过。对于不同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而言,采取单一的考核制度虽然有利于研究生管理的规范性,但忽略了研究生个性化发展和科研深化的需求。例如在学分的考核上可以更富有弹性,允许课程免修或者学分互换;在科研的考核上可以更灵活,允许以在本学科A类赛事中获奖的成果、重要专利、研究报告被批示、参与著作的写作等替换学术论文。对于地方工科院校而言,因为入学分数较低,部分考生在非学术目的的驱使下只想混学历,缺乏研究热情和研究基础,靠自己无法达到毕业考核的要求,会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如违背学术道德,花钱买文章等,背离了我们培养的目标。

四 地方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

地方工科院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理论和学术科研训练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社会现实,实现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1.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地方工科院校应探索适应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深层次、宽视野、高质量的培养目标,突出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外语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不同专业研究生的差异,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如对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酌情增加实践类成分;对于人文社科或基础学科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强化学术训练的专业元素。

2.完善课程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应为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研究基础的学术型研究生设置灵活的选课制度,在公共课、专业核心课和补修课安排上,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满足个性化的培养。专业课要注重优化组合,减少重复性,凸显前沿性和应用性;选修课要注重专业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公共课要紧跟现实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研究生宏观视野,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和研究范式,为科研训练做好理论储备。

\

 
3.完善导师制度。地方工科院校应实行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制,规范研究生导师的选拔与聘任,突出立德树人意识和科研能力;在导师负责制的基础上,基于相同学科或相同研究方向成立导师组,使研究生能最大限度利用教师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如由导师组定期给学生开读书会,点评和启发学生研读经典,培养学术兴趣。

完善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导师科研训练过程的评价制度,从学院层面给与导师组织研究生读书会、举办学术活动、带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等一定的学时补贴,肯定和鼓励导师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的积极性,将导师对研究生的过程管理纳入学院考核机制。对于研究生参与学术活动严格考勤,并与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情况、取得的科研成果等一起纳入年底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中期考核挂钩;建立灵活性的课程考核机制。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考核学生的成绩,如撰写课程论文、专题报告、课堂讨论、作业、申请专利等,以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Z].2013年3月29日.
[2]张继明.为“学术型研究生”辩——兼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2(1):30.
[3]张媛.基于“学术型”定位导向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机制略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32.
[4]王传毅,王瑜琪,杨佳乐.重思硕士培养定位:争论与可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2):123-125.
[5]杨冬梅,雷秀雅,张秀花.林业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1):35.
[6]李海生.导师指导中不当行为的主要表征及防范对策——基于对4521名研究生导师的问卷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4):14-16.
[7]李勇,何海燕,李芳.国内一流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85-187.
[8]高鹏.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构之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5(13):18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