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属于形态学范畴,其理论知识抽象,新名词晦涩难懂。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课程学习的要求,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二者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徐春生,等.动物组织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3):69-71.
Practice of Blended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Anim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XU Chun-sheng,QI Feng-hua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of Techn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
Abstract:Animal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belong to morphology.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as abstract and new terms were obscure.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ouldn’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learning.The blended teaching method could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improve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autonomy of students,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effect.
Key words:Blended teaching;Teaching research;Teaching practice
一 引言
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动物检疫及动物制药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形态学范畴,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动物组织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微细结构及其功能的学科,而胚胎学是研究动物机体发生发育规律的科学。本课程与动物解剖学、兽医病理学等同属于形态学学科,它既是解剖学内容的深入和精细,又是病理学的基础和参照,组织学主要研究健康动物的微细结构和组成,而病理学则是研究发病条件下的结构变化[1]。大一新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始学习本门课程,但由于其理论知识抽象、名词多且晦涩难懂,各章节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因此,学生初次学习感到困难,不易理解掌握。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自身原因,还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两方面,将二者有机结合,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深感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最近3年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二 动物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内容多,但新知识更新慢
动物组织胚胎学课程特点是课程内容量大,知识点多,相互之间连贯不紧密。新教材多沿用以前的理论,只有少量的知识补充更新。组织胚胎学内容伴随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而发展,早期是利用光镜观察组织切片,组织学仅能局限在研究组织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功能上,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组织学已经进入超微结构的研究,六十年代组织学研究深入到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2]。研究的技术方法也由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化学发展到原位杂交、共聚焦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方面没有及时更新,按照目前的教材实施课程教学难以确保学生学习到前沿的新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不能满足学生开展SRP及参与相关科研研究实践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线下学习查阅新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调动学习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二)教学方法陈旧
鉴于组织胚胎学教学内容多,理论知识抽象,新名词多难懂等特点,教师往往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生怕漏讲了书上的内容,结果下次课堂提问,大多数学生还是一问三不知。究其原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要求,一方面,仅凭教师一人的努力无法使学生听课效果达到最优,教师授课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讲解内容上,而对学生的关注有限,无法游刃有余去管理课堂。另一方面,由于组织胚胎学理论知识抽象难懂,致使学生听课兴趣不高,注意力容易分散,比如交头接耳的,玩手机的和睡觉的。加上教师每堂课教授内容过多,学生由于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学习中面临大量需要记忆、掌握甚至融会贯通的组织胚胎学知识点,产生畏难情绪。因此,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它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整合,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3]。
(三)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
考核方式对课程的学习是显而易见的,但很多时候不易引起教师的注意,不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往往流于形式,疏于管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小,其组成不科学,仅包括平时考勤、提问和作业三项,提问和作业都是上次预留给学生课后的习题,学生只要课后看书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提问时还可以翻书看,因此,对学生来说完成比较容易。期末成绩占比高,因此,学生更加注重期末考试,临近末考,学生往往是通过死记硬背、刷题等被动学习的方法来获得高分,不能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更无法理解学习该课程对学生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不利于学生今后课程的学习。
三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措施
在目前校园网全覆盖的情况下,混合式教学中的案例式、讨论式和翻转课堂等形式的授课成为可能,很大程度上为动物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基于教学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与创新,“课堂上老师讲授与示教;学生课上记笔记,课下背书。”的传统教学模式[4]已经不适应我校“培养厚基础,重实践的创新型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混合式教学采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线下师生互动研讨的教学方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会按照逻辑关系把理论知识分割成数个知识单元发布到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课程设计及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强化教与学的互动,在学生同质性较强的前提下,使教师完全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5,6]。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崇的新教学模式,也是适应我校培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适当更新课程内容
混合式教学中可以实时补充新内容,一方面,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查阅学科最新参考文献,了解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写出读后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自己积累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果,比如我在讲授消化系统章节的消化管内容时及时补充教材中未涉及的肠神经胶质细胞知识点,为学生讲解肠神经系统中的胶质细胞分布特点及相关功能,并将如何将已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科研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分享给学生,使学生深受启发。教师通过查阅最新科研进展将新知识补充到教学中,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将科研实践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课前准备
采用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前提是在教师认真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开始授课前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哪些前期准备的知识,比如,细胞学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复习中学的生物学有关细胞部分的内容,同时按照组织胚胎学第二章细胞学内容分小组认真准备PPT进行汇报,深入复习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复习时通过绘制细胞简图来记忆结构特征,而结构功能则需通过总结规律加深记忆来学习掌握。教师通过上传细胞学动画微课让学生观看增加感性认识,布置作业及问题讨论要求学生按时完成。通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完成课前预习的目的,为课间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课中突出重难点
以教师传授知识点为主,突出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及时总结规律便于学生课后复习记忆。组织学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观察的图片是平面结构,而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是立体结构,因此要加强由平面到立体的想象力。活的细胞、组织是动态的生命有机体,新陈代谢、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无时无刻都在不断产生,而观察的平面结构图是静态的,可以通过不同生理条件下细胞、组织的体外培养进行观察其活动规律,还可以制作连续切片来观察细胞的运动规律,增加由静态到动态的想象力。把复杂抽象的细胞组织结构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实时引入案例教学法,如学习结缔组织的基质内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案例,如腹泻为什么会导致机体脱水?贫血有哪些因素引起?怎样预防等等。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基质的结构及功能、红细胞的结构及功能。讨论教学法的引用目的是提高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正确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免疫系统部分的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讨论免疫细胞、免疫组织、免疫器官的结构组成及功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讨论,总结讨论结果由一位成员进行汇报,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达到了预期课堂效果。翻转课堂是现在比较流行的新式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由各小组中一位学生进行相应章节内容的讲解,教师辅助对讲解进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选择内容多,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消化系统安排学生准备授课资料,授课方式。此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学生兴趣很高,积极准备。教师在学生准备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开场白的引入,重点难点时间的分配,课前学习任务的布置,根据授课内容准备课前教学资料,包括查阅文献、PPT的制作及课堂内容讲授的组织分工。讲授结束后开展小组间与小组内的问题讨论,师生互动的模式,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互动,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最后教师根据各组资料收集情况、汇报讲授情况、PPT的制作等内容进行成绩评定。
(四)课后巩固
课后利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多数学生对组织胚胎学混合式教学投赞成票,表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通过测验也进一步表明混合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答题的能力和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课后要求学生将每堂课的重点知识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总结,完成线上作业及讨论问题。及时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将每次授课内容进行联系比较,总结出异同点便于记忆。
四 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混合式教学法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课堂听课效果,也促进了师生互动,随时了解和跟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了课外指导的力度[7]。而课程考核评价机制需更加科学规范,由原先的注重末考调整为注重平时成绩的过程评价,平时成绩调整为40%-50%。平时成绩的考核呈现多元,由简单的考勤、提问和作业变为课堂学习评价、课堂笔记与平时作业、课堂测验、综合学习与交流能力评价等指标来评定平时成绩,通过多元化的过程考核可以客观地对学生学习作出综合性评价,更加符合理工科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促进农学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五 总结
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包括备课、线上课程建设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教学平台的熟练应用、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等。教师要先进行慕课、私播课、微课等的培训,通过训练熟悉并灵活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各环节的设计,为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提供最优学习方案。线下课堂教学作为突出重难点的讲解、答疑讨论及师生互动来实施,做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达成最终授课效果。组织学与胚胎学不同知识章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优势互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8]。
参考文献
[1]陈秋生主编.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M].科学出版社出版,2019.1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2]沈霞芬主编.家畜组织学与胚胎学(第四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8-24.
[4]孙燕,高璐,马丽香,等.混合式教学在系统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J].解剖学杂志,2019,42(6):610-612.
[5]江路华,张晓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10):61-62.
[6]张乃丽,马丽娜,熊延连,等.互联网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影响[J].大陆桥视野,2016,(24):198.
[7]张莉,齐亚银.《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27):275-277.
[8]隋宏书,郑荟,赵上,等.混合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104-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