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培养人才的目的,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那么在电类专业课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引入对专业课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并充分理解知识。使学生更加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改革十分值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电类专业课;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郑文斌,等.电类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55):107-110.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Specialized Courses of Electricity
ZHENG Wen-bin,YIN Hong-tao,LIU Bing,QIAO Jia-qing,FENG Lei,FU P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in the whole process and all-round wa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cont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s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courses of electrical specialty,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master,understand and learn knowledge,establish a better world outlook,opinion about value and the outlook on life,which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This kind of teaching reform is worth thinking and studying deeply.
Key words:Specialized courses of electrici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Teaching reform
一 引言
在2016年的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等教育是育人之本,在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多数学生建立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刻,高校中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其中专业课作为高等教育中教育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需要引入“思政元素”以达到思想政治贯穿于课堂中的效果,但是专业课毕竟不是思政课,不能十分生硬的将思政内容强加入教学内容中,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的融入课堂,比如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内容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体现出来,使得学生对其内容感兴趣的同时,又不偏离专业课内容的本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是本文思考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电类课程中的专业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研究问题。
二电类专业的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这一重要论述的很好的方法,而每一门课程就是落实这一论述的渠道,而所有高校教师都是参与者和执行者,将使高校立德育人的思政方式从少数几门思政课的主渠道扩展到所有课程,而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树干,所有专业课以及其他课程都是枝杈,辅助树干茁壮成长,只有树干,树木无法继续成长,只有枝杈,那就是舍本逐末。
要理解“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相同点和区别,相同点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核心本质都是育人,为国家育才。从育人的核心本质思想到“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和演进,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高校育人本质的深化和升华,对高校教师的育人新要求,以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要求。
在区别方面首先是任务目标方面,这时思政课程是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主要渠道,而此时,课程思政则是对思想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两者不能混淆,也不能认为是一样的,课程思政更多是辅助作用。其次在内容方面,虽然思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偏向政治思想类的内容,而课程思政主要以课程内容为主,思政部分是辅助,是促进,是升华。思政课程中核心是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其他课程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时,在课程结构上,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思政”要贯彻到高校各类各门课程之中,不能把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普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区别的。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侧重上有不同,在区分过程中要防止出现偏差。同时发挥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方面的育人优势,作为专业课老师要明确的分清楚两种的区别,充分发挥专业课上的育人方法和育人理念,既不本末倒置,也不忘记发挥课上的特点。避免出现要么把专业课程“思政化”,要么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倾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和学院的各级负责人是各个单位的最顶层的设计人和领导人,全面对各专业的体系进行规划,对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培养方案和相关案例进行控制与把关,保证“思政元素”合理的融入到每一门专业课的教学中,同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将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辩证的统一、协同,相互映衬,相互统一,相互配合,实现门门有思政,思政进课堂。
(二)“思政元素”的隐性融入
目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普遍会对课程进行人为的分级,最基本的是基础课,如数学、英语等,然后是专业课,那就是和专业技术相关的课程,最后是其他课程,凡是不属于上述两类的都划分到其他类别,并通常的认为政治课是属于“其他课程”,并且枯燥无味,没什么作用,适合逃课、睡觉、聊天、打游戏等等,而专业课才是真正的增长本领,才是今后在职场中赖以生存的本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对思政课的态度不端正,而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分数努力的更多。同时专业课又缺乏思政元素,这样思政课与专业课就形成了天然的两个平行平面,永不相交,没有联系。
很多专业课的教师也认为思政内容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并没有考虑在专业课中去挖掘背后的思想政治元素,只考虑教书,没有考虑育人的事情,这就导致所培养的学生“有知识没文化”,甚至是智商很高,情商很低。
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很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堂中,是我们思考的重点,针对电类专业课中的教学内容,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进行引入和改革。
(1)知识点的背景融入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无数先贤的智慧凝结而成,他们的经历、背景、思考方式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将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历史故事、文学作品和诗词等反映的共通的精神、价值、思想和哲学联系起来。比如介绍相关科学家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历程,通过对知识点的历史背景加以阐述和升华,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科研和钻研的精神以及开拓他们科学看待问题的视野,提高思想觉悟认识,提高能动性,以先贤为榜样,努力刻苦学习。
(2)知识点的应用融入
专业课教师要从应用角度出发,从应用的知识背景出发,挖掘更多更新的案例给学生们讲解,中国正处在蓬勃发展期,各种新鲜的实物、新鲜的案例、成功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正确树立榜样目标,培养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当然,这样的资源不仅仅限于已经成名的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可以更多从身边的师兄师姐、老师同学中挖掘,从小事儿说起,从大事儿收尾,让大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坚信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梦想,拼搏与奋斗。
(3)专业课考核中融入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在课程的考核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判断是高素质,如何判断是否是德才兼备,往往是通过考试实现;但是教授的学生是否具备了“德”,这个命题自古难以解答,非常难以衡量和考核,因此,专业考核中也没有相关的内容。那么,是否可以考虑想办法加入一些相关的考试内容进行评定呢,比如增加一些附加题,作为体系外的额外考量,增加一些科研上的调研分析,增加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研讨题目,在相关专业知识的运用基础上,需要了解更多的时事、社会、人文等等知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代入感。
(4)结合时政要闻
专业课往往枯燥乏味,理论的东西很多,学生不感兴趣,那么如何调动积极性,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学生们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那么结合时政的东西,让他们与专业课结合,提高专注力,提高关注点,提高兴趣。实现育人无声,减小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反感,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华为等国产手机品牌发布会之际,可以说一些与电类专业相关的话题、配置、效果、价格等等,然后引入相关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然后引入电类的知识,由于学生都会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正式上课前通过这些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根据授课实践,将实时性的东西引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思政元素”入课堂的目的。
(5)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学生们今后走入社会之前对其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一种规范化教学,工程师更需要遵守工程伦理,可以针对性的选修本类课程。教师要针对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本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避免培养一批技术过硬,思想低下,职业操守低下的非典型人才,给予其合理的引导和合理的规范,提高其全方位的能力。
三 课程思政的建设
在“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无差别化、显性化、时尚化和功利化。
无差别化主要是表示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计划和建设过程中,不要把思政课也放在一起讨论,最终两类课程没有明显的差别,不伦不类,照猫画虎反类犬。这种方式和方法错误的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指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和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渠道,而专业课等等是起到辅助作用的,起到润物无声的,不是生硬的使用,生搬硬套的。在发挥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的教学主渠道过程中,思政课程是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特色和优势,是示范,是标杆,是对于其他课程的引领和导向,不能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成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否则就失去了两者的意义。
显性化是指明确地将专业课、通识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或资源梳理出来,在课堂上由专业课、通识课教师向学生讲解、宣讲。甚至为了满足思政元素的融入,有的学校硬植入,将非常明显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等课程,既影响了正常教学,又影响了学生的上课情绪,学生会很抵触,而且也会嘲笑这种方式,效果非常不好,学生反馈也很不好。这种做法就是非常低级的方式。在高等教育阶段,只要是课表上的课程理论上应该都是显性设置,但是最终的呈现方式到底是显性还是隐性,这应该由老师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思想政治课就是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他就应该显性的展现,如果他是隐性的,反而让学生迷糊,让学生不知所措;反之,在专业课的课堂上,如果专业课内容被隐性了,同样让学生感觉学的都不知道是什么,那么一样,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上也不该显性表达,同样带来这些问题。如果思政元素被生搬硬套放到课程内,会给学生以生拉硬拽,强行灌输的感觉;更要避免学生发现,里面有强硬的思政元素,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尽量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时尚化是指避免将“课程思政”看作一种潮流,一种时尚,试图“抢占先机”产生成果,使“课程思政”成了一个标签,导致思政的内容设计形同虚设,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需要很多条件,需要调动专业课、通识课教师教书育人意识,避免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花样,避免教师不注重教学能力,导致学生的掌握知识较少,浪费各方面的投入。
功利化是指在对待“课程思政”这一新生事物时,单纯的为了职称,为了项目,为了学校个人的名利,而不是为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的培养。所谓追名,就是一味扩大影响,以某种名义打造一批符合课程思政的课程,但是课程打造了,却并不优秀,内容上没有很好地优化和雕琢,反而是在宣传上造势,舍本逐末。所谓逐利,就是以建设“课程思政”为幌子去追求利益。很多教师本来对“课程思政”并不理解也没有太好的想法,却为获得高校为了激励教师设置的经费项目或者课题而去参与;有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很好的契合点,是申请和获得相关级别的项目和奖项的好时机,于是围绕特殊目的展开研究,将自己的课程上贴上这样一个新鲜的标签,表面文章做得好,绚烂多姿,但实际的课程空洞、棉絮,不经历推敲,没有内涵。
四“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应用要点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内容的设计
专业课程有既有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课程思政”应以专业课大纲为北京,将思政内容充实到专业课程的内容中,让二者有效地结合,从大纲中找出可以加入的思政内容的加入位置。如在教授《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与应用》课程中,在电阻电容芯片等相关材料的讲解过程中,引入材料、成本、污染等等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对环保、电子产品价值、回收等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辩证的看待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环境等等的价值分析。同时,在备课准备教案的时候,将这些内容加入到课程设计中,实现思想德育教育与专业课内容恰到好处。
(
二)个别知识点与课程思想政治的融入效果
灵活地将思政元素加入到专业课中专业课的知识内容中,需要注重隐性,不着痕迹,避免生拉硬套,避免引起学生反感,避免本末倒置,毕竟专业课内容是课堂的主旨,除了每堂课的内容在教案和备课中事前设计和准备,同时可以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也要精心挑选,尤其是根据个别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抉择。以“多层电路板设计”的知识点为例,在讲述完知识点后,可以学生讨论,教师进行及时引导,首先告诉大家一些设计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和经验,告诉大家工程师的职责与重要性,可以通过国之重器等等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同时,结合教师自身的经历,引导学生在面对一个独立的设计问题时候的所要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当面临一些临时的情况,比如一些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的事件、新闻等等,可以临时加入讨论,这些可以利用课间休息的时间完成,不作为课上的内容,就当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注意力使用,也是很有效果的。
(三)纠正学生的思想问题
除了从正面引导以外,还要注意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正常的状态加以纠正,大海航行靠舵手,在高校就靠老师们引领学生的方向,对于这些青春正艾的大学生,面对一些社会问题非常容易出现不恰当的思想,通过思想德育的引导转变学生的不当想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注意师德师风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在课程思政中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不仅在学业上传道受业解惑,同时必须资深的思想素质过硬,必须理解国家政策,国家导向,理解国家纲领等等,这样才能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五 结束语
综上分析,本文针对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结了一些方法和想法,通过一定的方法设计,将思想政治元素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进行中,通过加入一些德育教育的思政元素内容,抓住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同时,引导和纠正学生的思想状况,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保证专业课内容授课进度和状态的前提下,隐性融入的思政元素内容,可以达到“课程思政”全程育人的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巩茹敏,林铁松.课程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J].教学与研究,2019(06):45-51.
[2]徐飞跃.高校课程思政“六进”行动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9(8):58-61.
[3]孙燕华.创新教学管理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5):55-59.
[4]谢小雨,戴圣伟,肖伸平,等.电类专业新工科人才立体化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7):23-26.
[5]唐永锋,杨玉东,季仁东.电类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155-157.
[6]冯旭刚,朱嘉齐,章家岩.工科电类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27):30-34.
[7]邓鹏.基于学科竞赛的电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9(05):109-111.
[8]成桂英,王继平.课程思政是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力抓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8):142-1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