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修订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突出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编写新教材、改变教学模式与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分层次、多方位的改革,提升和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李丽华,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提升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0):147-149,160.
The Exploration of How to Improve and Embody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
LI Li-hua,SUN Shu-ping,YAN Hai-yan,ZHU Lei,ZHANG Sheng-peng
(School of Pharmacy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Abstract:Take the student as the main body,take the culti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core,the training plan and the teaching outline were revised to highlight the innovation idea and the innovation spirit.The experiment teaching of“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was reformed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various directions through reform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tents,compiling new teaching materials,changing the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and reflect the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 and innovation level.
Key words:Bioph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Experiment teaching;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on ability
一 引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国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本科及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国内外前沿科学发展方向之一。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两部分内容组成。前者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后者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模型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机体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最终用数学表达式阐明药物在机体不同部位浓度(数量)与时间之间变化的关系。该课程实践性很强,其实验教学特点是实验项目耗时长、专业综合性强、逻辑推理性强、计算复杂。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如若采用传统教学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最终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性应用性综合性的药学专门人才[1,2]。因此,高校药学类专业的老师十分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既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3],而实验教学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或手段。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就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和体现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现状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4],起步相对较晚。该门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综合性强,实验课学时长、难度大,教学成本高。目前,该门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课前,教师若不强求,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预习实验内容。课中,指导教师按部就班讲授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操作注意等内容后,学生开始按照给定步骤一步一步验证性地操作。实验教学方法多以板书讲授为主,多媒体讲授为辅。
课后,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只有极少数学生在报告中认真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如何去解决。
此外,该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受总学时数限制,相对比较单一,开设本门课程的医药院校一般选择2-3个项目开展实验教学,难以体现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实验考核及评价体系尚不够健全或完善,多数指导老师还是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进行打分,报告平均分数占期末总成绩的20%-30%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由于同个教学班同组学生实验报告撰写重复率高,考核内容未能体现学生的实验态度、创新意识、操作过程、创新能力等内容[5,6],因此,评定成绩难以拉开差距。
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提升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
以学生数较少的专业教学班为研究对象,继而推广到其他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内容,把学生的自主设计理念、自主创新精神引入教学之中。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整个实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引导或启发式教学,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科学地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中提升和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必须从源头抓起,从思想抓起。我校药学院现有六个本科专业,药学、临床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学以及药学专升本,这六个专业均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但由于专业定位和培养方向不同,“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各专业中的学科地位及要求有所不同,相应的教学大纲也有区别。开设的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学分均有所差异。这些差异虽然体现了专业培养的不同侧重,但不利于教学任务的执行,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并且原有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理念相对陈旧和保守,未能体现近年来药学及相关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成果,也未能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此,我们于2017年修订了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根据各专业的授课进程、毕业实习期的安排及学制不同,调整了授课学期,统一了该门课程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教学大纲中统一了理论和实践学时、学分、实验项目、考核方式等内容。这种调整和统一既有利于不同学制专业课程的前后衔接,也有利于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和管理。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编写新教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原有的实验内容主要围绕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生物利用度测定等方面进行设定,多是验证性实验,而很多高校受条件所限只能选择其中的2-3个项目进行开展,总共约24学时,这就限制了实验内容只能偏向生物药剂学部分,综合性较强的药物动力学实验很少涉及或者开展不起来。该门课程选用的实验教材版本也相对过时,通常不是近年来出版的国家级或省部级规划教材,教材中描述的实验设计或方法比较陈旧。
针对上述情况,2017年我们学院进行了实验教学系列改革,对原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项目重新洗牌、删减、补充完善、设计。删去了不宜实施的人体生物利用度实验,保留了“氨茶碱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但是在原有实验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改变和优化了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对“氨茶碱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这个实验项目重新设计。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题目查阅文献资料,学生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行设计1-2套实验方案。实验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将其方案与教师掌握的方案进行比较,最终确定1套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及得到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包括样品怎样处理、血药浓度如何计算,药动学数据处理等,并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心得体会。实验后,补充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中要突出个人的思考与见解。改革后的实验项目不仅体现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动手能力。
结合新版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内容,2019年我们参与了安徽省省级规划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程的编订,同年我们参编了已出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药剂学”实验教程(包括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内容)。目前,我校六个开设本门课程的专业均采用同版大纲、同版理论教材和实验教材,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变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7-11]
改革中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内容分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个板块,采用集中性实验和自主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操作坚持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遇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原因并设法解决。教学方法采用板书和信息化教学相结合。课前,指导老师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QQ等软件把实验相关的信息推送给学生预习和思考,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提出关键问题及可能解决的办法。集中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实验项目的框架,多媒体讲授相关的实验原理,演示动物实验规范操作的方法,然后安排1-2组学生代表讲述本组设计的方案及关键问题,各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后,补充和修订之前设计的实验内容。教师综合汇总后进行评估,确定1套最可行的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操作。
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相比,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更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优化和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12,13]
我们在原有实验评价标准基础上建立了形成性评价体系,每位学生实验教学成绩由四部分构成,出勤率占10%,综合性实验成绩占30%,设计性实验成绩占40%,开放性实验成绩占20%。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个板块成绩根据学生文献查阅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实验方案的设计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及动手能力、整个过程体现的创新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等综合进行评分。
这样的评价体系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更加系统地全面地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五 结语
创新不是一时的兴起,也不是喊喊口号,创新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创新需要勇敢和坚持,需要迎难而上和开拓进取,需要善始善终和坚忍不拔,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潜力,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改革实验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289-291.
[2]王增宝,赵修太,付帅师,等.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验兴趣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5,18(1):91-93.
[3]卞雨婷,申少晨,张艳新.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价值工程,2018,37(28):103-106.
[4]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161.
[5]李丽华,孙淑萍,鄢海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4):70-72.
[6]李丽华,鄢海燕,孙淑萍.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5):77-79.
[7]桂卉,夏新华,颜红,等.多元化教学法在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4):266-267.
[8]储晓琴,王茜,桂双英,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优化[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40(4):159-162.
[9]戴晓琴.开放性实验教学现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65-266.
[10]陈浩,张孝林,俞浩,等.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药学专业开设《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探索—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9(23):80-82.
[11]何宁,桂双英,储晓琴,等.开设《药学综合设计与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4):151-160.
[12]黎芳,王志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形成性评价指标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7,6:476-478.
[13]陈鸥,周婉婷.形成性评价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9(9):166-16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