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调整是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前奏,调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学中增加学生认知环节课时,以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于项目及区域环境进行认知了解;另一方面增设行业老师进课堂的环节。调整后的教学成效体现在学生的设计成果整体成绩优良率远远超出往届学生,这反映出该实践课程调整尝试是有效的。文章最后通过分析四个方面的结论以便为后一阶段全面调整实践课程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调整;探索
本文引用格式:罗晓玲.《毕业设计》教学模式调整初探[J].教育现代化,2020,7(53):136-140.
Explore th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of"Graduation Project"
LUO Xiao-ling
(Sichuan Colleg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Deyang Sichuan)
Abstract:The adjustment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Graduation Project》is a prelude to the reform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in our college.The adjustment is mainly carried out in two aspects.On the other hand,add the link of industry teachers into the classroom.The adjusted teaching effect is reflected in the overall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students’design achievement far exceeds that of previous students,which refl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adjustment attempt.At the end of this paper,the conclusions from four aspect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overall adjustment of practice curriculum model in the later stage.
Key words:Graduation project;Teaching methods;Adjustment;Explore
一 引言
我院城乡规划专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的占比较前一版方案有了显著提高,占到了总学时的47%。设置近一半比例的实践教学课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出校门前具备成为助理设计师的能力,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成长为具有独立掌控能力的城乡规划设计师。随着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和教学目标的拔高,如再继续沿用现有的课堂内老师-学生互动式的学习模式,必然不能适应培养目标变化的要求[1-4]。因此对现有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整势在必行。在这样的现状背景下,探索调整新的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的想法油然而生。恰值《毕业设计》课程出现在此时,故《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方式调整探索拉开帷幕,其也将作为全面探索实践课程教学调整的前奏。
二《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方式调整探索
(一)课程环节构成
16级城乡规划专业《毕业设计》题目最终确定为德阳市某工业遗产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根据课程教学方式调整想法,拟定课程教学环节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中第一和第三环节均是调增课时和新增环节):
首先学生自我认知环节:其一通过对项目所在的地不同层级区域进行城市调研,了解区域物质环境情况;其二通过市民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城市工业遗产公园的诉求。开展课时不得低于课程总课时20%(调整前低于10%)。其次是指导老师全程的教学辅导,课时占比100%;最后是行业老师的教学课堂参与环节。通过行业专家老师参与课堂,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听到不同的评价声音,开阔设计眼界和思维。开展课时不得低于课程总课时10%。
(二)课程进程及内容安排
16级《毕业设计》本应是2019春期开设的课程,但考虑到为探索调整需要,课程调整(增加)了授课内容,为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故从2018秋期第19周开始,该班就已进入到毕业设计课程阶段。
2018秋期19周周三,召集全班发放毕业设计任务书,讲解任务构成及要求,并进行学生分组和任务答疑;周四全天小组内部讨论消化任务;周五上午开始为期一周的基地踏勘、城市调研和社会调查。具体调研时间安排如表1。
除此之外,对2019秋期寒假期间做了实地调研、资料搜查等准备工作的安排,内容如表2。
从以上两个任务表可以看出,学生自我认知环节从在校期间的2018秋期19周周三到20周周五,以及一直贯穿于整个寒假期间,对相关概念的初识、思考、理解、发酵、升华都有较为充分的时间进行,在学生进入对设计之初就对将要设计的内容及其所处的区域环境有了较为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已另有论文对此作了详细阐述)。这一环节课时实际占课程总课时比19.5%,但若加计假期的认知环节,占比还会大大提高。
2019春第一周各小组完成调研成果汇报后,正式进入项目概念设计阶段,具体时间安排及课程内容如表3。
在这个过程中,校外行业老师参与课堂的时间分配在:
1.第一周各小组初步确定设计方向,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行业老师共同参与汇报课堂(4个课时)。行业老师为德阳市城乡规划局规划编制科4位老师,他们分别从该地块的规划定位、政府及市场对其的规划预期、工业遗址公园规划理念多样化的阐释等几方面进行讲解,让学生更为透彻的理解了基地上位规划和对该项目的政府公共性及市场盈利性的双重未来设想。
课堂后记:(1)课堂中学生兴奋度明显增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升;(2)在设计方向上由指导老师和行业老师“双把脉”,学生思想多样性被充分调动,拓宽了思考思路。2.第四周工业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初步方案、拟改造建筑初步方案和深化景观设计区初步方案形成时,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行业老师(包括德阳市城乡规划局原总规划师钟老师、编制科2位老师共计三人)共同参与汇报课堂(4课时)。在方案形成之初、还有较多修改回旋余地之时,聆听各组设计思路和方案形成过程,提出方案优良处及需调整修正处,更为重要的是发现方案闪光点,并引导深入思考。在本次课堂中,行业老师在充分认可各组方案的基础上,从曾经经历的相关案例分析出发,剖析学生方案存在的可能问题,并提出大胆想象、大胆创新的要求。
课堂后记:(1)学生课堂兴奋度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高;(2)获得指导老师和行业老师双重认可的方案,学生学习热忱被极大地调动,跃跃欲试地要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获得不确定认可度(有褒奖、有否定的情况)的方案,学生反映获得了从多重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的机会,为多样性、多元化价值观的建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第七周概念规划设计方案、拟改造建筑设计方案、深化景观设计区方案完成时,由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行业老师(包括德阳市规划局原总工程师、编制科一位老师、德阳某景观设计公司董事长、四川省古建筑研究所副所长以及《德阳晚报》编辑老师)共同参与方案汇报课堂(4课时)。该课堂模拟规划方案评审会,由指导老师和行业老师组成评审专家组,对方案进行点评、提出书面评审意见并打分。
课堂后记:(1)课堂形式完全模拟规划方案评审会;(2)新鲜的课堂形式,学生既好奇又陌生,专注度普遍高;(3)模拟评审专家组以真实的评审方式给出评审意见,并提交纸质评审意见文件,让学生虽置身课堂却能感受课堂外实际工作中的状态;(4)《德阳晚报》编辑老师作为社会相关行业者第一次参与课堂,一方面对创新性的课堂形式作出积极肯定,另一方面对各组方案提出作为市民角度和媒体角度的意见和想法,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识。
在16级《毕业设计》课程中,行业老师共计参与课堂3次,共计12个课时,占总课时的12.5%。这12个课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自由度更高,从课堂反映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这与他们希望赢得更多认可和多样化的课堂环境有关。
(三)部分学生成果展示
第一组“迈向绿色健康的工业遗址新公园”,组员:唐婷婷、舒铭霞、余春明。这是经第七周评审会专家评审组一致评为获得规划设计第一名的设计小组。该组规划成果内容完整度非常高,图面表现质量非常优秀,且规划主题明确,具有一定的理念创新性,在实操性方面也具有一定可行性。如图1。
第三组“金鑫•印迹--旧工厂改造方案设计”,组员:刘莉、杨鹏举、梁欢、王平。这是经第七周评审会专家评审组商讨评为第二名的成果作品。该成果内容完整度高,且表现质量优秀,主题立意鲜明,同时王平同学作为该组汇报员,其汇报表现得体大方、汇报热忱洋溢、语言组织井然有序且表达用语准确,得到在场所有评审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认可。如图2。
第五组“四川某机械厂遗址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组员:赵思诗尹超玉刘芳秀。在第七周方案评审会中,该方案在理念创新性方面获得了所有评审老师的高度认可,并一致认为其方案立意是最具创意的一个。但由于方案表现质量稍欠缺,且汇报内容次序出现错位等问题,仅被评选为第五名。但组员们对新旧碰撞的立意的把握,是很值得肯定的,这与组员们具有创新性思维,勇于打破传统思,且及时、积极地与老师沟通讨论等有很大关系。如图3。
三结论
16级《毕业设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初次尝试调整试验,教学中通过调增认知环节课时,以促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对于项目及区域环境进行认知了解,以形成自有的认知价值观和对事物的认识论,还着重增加行业老师进课堂的环节,这两方面都是促使16级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被校内外老师普遍认可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设计成果整体成绩优良率远远超出往届学生,这也反映出该实践课程调整尝试是有效的。通过该课程的探索,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分析结论以便为后一阶段全面调整实践课程模式提供参考。
其一:为获得更为深入全面的学生认知环节效果,保证学生认知课时不低于总授课课时20%,因此可再适当增加现有实践课程课时量。
其二:行业老师参与课堂在课堂深度的延展、课堂丰富度的提升、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故行业老师参与课堂的占比至少能有10%以上,且上课前中后期都宜有授课安排。
其三:对行业具体工作行为方式的模拟,是实践教学课堂最为重要的内容。为此,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采用自由度更高、灵活度更大的授课方式,包括在授课时间、地点、参与人的选择等方面,都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其四: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社会相关行业者与行业老师一同参与课堂,可使学生对项目本身、对区域、对城市听到更多不同声音,更宽泛其认识,使设计结果更饱满。
参考文献
[1]林莉.论城乡规划教育改革理念在调研实践环节中的渗透与探索[J].建筑与文化,2016(05):176-178.
[2]周捷,杨钧月,易芳馨.城乡规划专业公园设计课教学改革初步实践与思考——以贵州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教学实践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05):66-70.
[3]白淑军,许峰.城乡规划专业城市调研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2):129-133.
[4]张旭.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06):78+80.
[5]刘卉.关于高职城镇规划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25.
[6]赵志庆,张晓峰,陈玉珠.“城市双修”视角下工业遗产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以哈尔滨水泥厂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415-426.
[7]陈轶.社会调查竞赛与城乡规划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建筑,2019,45(06):241-243.
[8][美]劳伦斯·纽曼,著.胡军生,王伟平,译.理解社会研究-批判性思维的利器[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