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从全日制转变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存的格局。本文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就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模式开展探索性研究,在剖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环境工程专业;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文引用格式:李如忠.环境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6):22-25.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 for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LI Ru-zho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bstract:Training model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has changed from full-time model to be a pattern of coexisting both full-time and part-time.In the paper,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model of non-full-time postgraduate students was made by tak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major issues faced by part-time postgraduate training,several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training and management mode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full-time postgraduate;part-time postgraduate;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ajor;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一新时代引领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1]。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亟需的各类人才,对推动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模式也从单纯的全日制逐步转变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者并存的新格局。根据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研究生教育向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转型,基本形成结构优化、满足需求、立足国内、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还要将我国建成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根据该项规划,2020年在学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总规模达到290万人。
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的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较为不足,制约培养质量提升的一些深层次的障碍也还亟待破除[2]。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把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而加大投入和支持,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日益凸显了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3,4]。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推动新时代我国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改革研究生教育制度。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明确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界定和招生计划、招考方式等。实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统筹管理,将有利于发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功能,不断满足社会需求,促进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管理政策正式执行,但从两年多的实践情况来看,发展态势似乎与当初设想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反思。
二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数量严重不足
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过去非全日制研究生(工程硕士)基本都是在职工作人员,主要通过专门的全国联考GCT进行招生,为那些工作多年而又渴望能够继续深造的人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工程硕士招生政策不仅使一批人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硕士学位,更多的人也因此在职位升迁、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筹码。尽管可能需要支付数万元的学费和培养费,但由于GCT考题相对较为简单,因而工程硕士还是受到了很多在职人员的青睐。2017年,国家正式取消了全国联考GCT,将其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并实现统一下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录取。
三年来,从全国各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情况看,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211工程”高校,甚至一些顶尖“985”工程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也都遇冷,大多通过调剂进行招录。总体上,大多数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名额空缺较大,过去工程硕士报名、招生的红火场景一去不复返,其他各专业也大都如此。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来自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考试难度显著高于全国联考GCT,且需要与应届本科毕业生一同竞争,这成为横亘于在职人员面前的拦路虎,阻碍了在职人员的报考热情;(2)社会认可程度尚不确定,使得综合能力相对较强的考生不愿主动报考,甚至不愿意接受调剂;(3)非全日制研究生学费相对高出很多,而且不参与奖、助学金的评定,甚至很大一部分学校还不提供住宿条件,等。
(二)生源质量总体不佳
纵向比较来看,由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17年以前全国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背景往往十分复杂,专业基础差别很大,有些甚至从未规范接受过环境科学知识的学习,生源质量往往不高。目前,全国各高校大多数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都是从没有多少工作经历的应历届本科生中直接招录,具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可谓是凤毛菱角。由于经过统一考试招生的初试、复试等环节,这些学生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往往比过去非全日制研究生在职攻读人员高出很多。
横向比较来看,优秀生源鲜有原意主动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些考生宁愿落榜也不愿接受调剂进入非全日制行列。毫无疑问,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日制生源质量存在先天不足的明显缺陷,这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由于未能有效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加之自身判断能力不足,在社会负面舆情的干扰下少数非全日制研究生很容易陷入迷茫,从而影响后续阶段的研究生学习。根据调研的情况看,由于未能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2017年入学的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甚至还没有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总的来看,生源质量不佳无疑是当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发展的重要阻力。上述情况不仅存在于环境工程专业,其它绝大多数专业可能也都面临这一问题。
(三)培养目标与现实状况出入显著
根据《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纳入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范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也将纳入抽检范围。毫无疑问,该要求对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学位授权点的考核,一些高校往往都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直接与指导教师个人、二级单位年终考核等捆绑在一起,这对指导教师和学位授权点产生很大压力。
据调查,在目前招收的环境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学生在环境技术咨询公司、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环境修复工程公司或工程设计单位兼职。这种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必然受到单位工作任务的羁绊,致使大多数人难以集中精力完成集中授课阶段的课程学习,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出勤率。可以肯定,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在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在社会实践中,各种诱惑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消磨和干扰着这部分学生的进取心。特别是,非全日制往往难以具备全日制研究生所拥有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如何实现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同一标准、同等质量目标,这不能不令人产生忧虑。
(四)学位论文质量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及学位论文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和各培养单位基本都已有了相对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在具体操作中,很多高校对于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依旧非常尴尬,有些高校针对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很大一部分仍偏重于理论研究,真正属于工程实践应用的论文并不占主流。这可能与指导教师对专业学位论文应达到的水平拿捏不稳有很大关系,也与指导教师为避免论文盲审或抽检出现纰漏有一定的关系。此外,由于思维惯性,一些评阅专家在专业学位论文审阅中就会不自觉的以学术论文标准进行衡量,从而可能因误判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从国家对研究培养质量和衡量标准来看,学位论文是重要指标。目前,国内非全日制研究生基本都是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这类研究生在主、客观条件方面的局限性,如何保证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可能还是一件棘手的难题。为此,教育部相关部门在制定顶层设计时,不仅需要明确和细划学位论文质量标准,还需要对学位论文审阅专家的工程实践背景等提出明确要求,这对客观、公正的评阅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大有裨益。
(五)高校指导教师热情不足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不安排在学校集中住宿,加之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不可能像全日制研究生那样拥有集中、大段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实验中。虽然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有助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顺利地撰写出达到一定水平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还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和指导。
毋庸讳言,在科研、教学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几乎不能为指导教师提供多少帮助。加之非全日研究生专业基础总体相对偏弱,日常管理难以把控,往往需要指导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在很多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往往与指导教师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绩效分配等直接挂钩起来,因此指导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从调研的情况看,除少数指导教师因个人拥有环保公司而愿意招收非全日制外,鲜有导师主动愿意接纳。毫无疑问,这势必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工作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几点对策
(一)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较为红火,但在起步阶段,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优秀生源不愿意报考和调剂到专业学位。但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重的不断增大,近两年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快速增加,考研竞争日趋激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学术型研究生。为此,一些学者乐观的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将会像全日制专业学位一样,很快得到大家的青睐和认可。实际上,在很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并不大,特别是在科研和学位论文方面。根据最初的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具备直接免试攻读博士学位,但目前全国很多高校正逐步淡化这条界线,甚至很多学校已取消了这一限制要求。笔者以为,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这种情况恐怕还难以实现,因此希冀在56年时间内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估计有很大的难度。
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考,通过推行“严进”的招生录取政策,实际上就是对过去过低门槛招收在职研究生的纠偏[5,6]。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公信力,不仅来自于“严进”,也需要在培养过程管理上加大力度,更需要在学位论文的考核方面加强监管,通过“严出”逐步赢得社会认可。但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习条件等的显著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否认不了的,这种差距可能不是通过延长学习期限就可以解决的。因此,教育部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理性、认真的对待,并据此制定共同而有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避免空洞强调“严格要求”、“采取一致标准”,不能希冀鱼和熊掌兼得。
(二)精心谋划学位论文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我国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毕业生就业前景也得到了很大的拓展,甚至出现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从事环保业务的公司企业已不再单单是一些小的技术咨询公司,一些大中型设计研究院甚至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也都在近年纷纷涉足环保领域,从而推动了环保市场的空前繁荣和发展。环保业务类型也从过去以技术咨询、污染治理等为主,快速拓展到环境修复、生态治理、环保设备制造等领域。毫无疑问,环保领域公司企业的快速发展也给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落实工作去处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环保产业中业务类型的多样化格局,可以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从理论上讲,作为突出实际应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既可以将本人在工作期间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书为主体内容申请硕士学位,也可以将从事的环境污染控制治理、环境生态修复或环保设备制造的方案设计成果用于硕士学位的申请。但这并不意味可以直接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书作为硕士学位论文,除了在论文格式方面符合学术论文的要求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水平。为此,需要对相关论文内容精心谋划。比如,若以环境影响报告书为学位申请材料,除了体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技术要求外,可以在模型模拟方面强化理论依据,采用Monte Carlo模拟等不确定性技术方法模拟污染物运移、扩散和转化规律,并据此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若以清洁生产审核报告书作为申请学位材料,可以在审核重点的筛选和确定方面,强化模糊综合评价决策、灰色关联评价决策等技术方法的使用,从而充实和提升论文的理论学术水平。当然,对于依托环境污染控制与污染治理、环境生态修复或环保设备制造等工程案例的,也都可以在研究方案设计中寻求理论上的提升。
(三)协商制定学位论文推进计划及技术指导
毫无疑问,良好的工作素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取得满足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成果,还需要师生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协调运作,共同制定学位论文推进计划。特别是,需要兼顾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不同学习状态,充分论证和反复协商论文进度、设计考核节点,确保论文的有序推进,同时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对于在环境领域从事实践工作的在读研究生,应该自觉加强与校内指导教师的密切联系,共同协商学位论文中有关理论技术的提升,及时发现和纠偏问题。
毋庸置疑,企业与校内指导教师各有优势,比如在环保企业工作的校外导师具有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长处,对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控制或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环保工作较为熟悉,具备应用技术层面的优势。相比而言,校内导师往往更擅长于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显然,若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与校内指导教师的各自优势,协商制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势必将会产生显著的效果。
(四)科学设计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简单地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是国家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实际技术的应用,侧重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应用能力,而学术型硕士则侧重于科研。因此,从本意上讲两者之间应该存在很大区别,在学位论文的理论性要求方面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目前,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阅,很多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供论文审阅时参照。但优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层次的学校在针对同一份论文的成绩评定时,可能评价结果存在较大出入。为此,需要对专业学位论文的评阅,构建具有通用性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017年首届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即将面临毕业。由于在主客观因素方面,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差距很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评阅标准可能并不适合直接套用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因此,针对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为此,建议从如下几方面科学设计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即论文选题是否来源于环境生态领域实际;文献综述是否对论文涉及的问题、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现状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论文研究是否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深度、是否能体现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成果是否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是否有足够工作量;论文撰写是否做到格式规范,等。
(五)建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
非全日制研究生上课时间多集中在周末或节假日。从我校多年来环境工程专业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来看,每年寒暑假期间集中授课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主要表现为学员的出勤率较低,甚至有些专业课教学无法开展下去,这与集中教学持续时间较长(半个月以上),在职硕士请假不易获得单位批准有一定关系。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目前环境工程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也屡屡发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活动相对较为灵活多样,这无疑给实际监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学位论文质量关系到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此,二级学院和指导教师应该严把学位论文过程关,即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撰写、预答辩、答辩等工作入手,扎实做好每一步工作,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其中,指导教师可以将与研究生共同协商制定的学位论文推进计划作为抓手,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根据学生在论文实验和撰写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考评,从而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但在监管工作中,如何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层面可能还有很多政策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四结束语
随着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政策的不断调整,社会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也将会不断上升,应届本科生就读非全日制研究生正成为新常态。作为相对较为新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将会不断出现,需要学校和研究生培养部门未雨绸缪。同全国大多数工科院校一样,我校也基本都是将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指标放在专业学位招生。类似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发展空间也还很大,特别是201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成功获批,今后报考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全日制、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可能都将明显增加,因此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管理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1]姜乃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N].中国教育报,2013-7-15.
[2]黄正夫,易连云.协同创新视野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4):7-10.
[3]聂文斐,杨吉,宁更新,等.基于三段实践式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4-67.
[4]呼丰,张占恩,杨洁.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探析—基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实践[J].高教探索,2016(10):103-106.
[5]张永吉,李建,向东方,等.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9):35-37.
[6]石晶,修光利.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5-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