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石油天然气装备领域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3 11:42: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以油气装备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和人才需求,初步提出了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措施,以期培养能满足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油气装备领域的智能升级提供人才保障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气装备;培养模式;协同创新

本文引用格式:张富晓,等.行业特色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石油天然气装备领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94):32–33.

行业特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理工科行业特色院校作为其所在行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均需具有较强的实力,其研究领域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1]。因此,行业特色院校进行何种人才培养直接决定着其毕业生的水平与就业前景,也关系到所在行业的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战略安全。油气资源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装备和技术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作为以石油天然气工程及装备为特色的行业院校,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石油天然气领域的设计开发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制造工程师等高端科技人才为使命,主动服务国家重大能源战略需求,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油气装备智能制造领域培养出优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

 
一 现行油气装备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在油气装备领域研究生培养,存在封闭的、单一的、自产自销式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脱节,成为制约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开发培养资源、拓展综合素质的障碍[2]。

同时,研究生培养模式还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缺乏高端融合型的人才,很难符合当前油气装备智能制造所需的能将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度融通的需求;第二,师资配置难以满足油气装备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第三,产学研模式水土不服,企业与高校需进一步加强解决现阶段双方在合作层面出现的问题;第四,现有实践实验教学平台需要优化整合,不断提高研究生在油气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建立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过程是研究生培养的最核心部分,建立一种基于“油气装备智能制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对英国、美国和荷兰的能源类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博士招生实行严格的申请-考核制,结合校情和专业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与新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鲜明的改革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深度融合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建设能够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协同创新的培养过程,实现全面提高研究生面向油气装备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工程能力目标。

(一)建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战略协同机制

通过建立战略协同机制,紧紧围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在校内协调各管理层与各培养院系、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加强科研教学资源共享,吸引集聚掌握行业发展前沿和尖端科技的人才来协同培养研究生[3];在校外以国家油气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基于协同创新对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实现与各培养主体单位协同创新战略的耦合,就各培养主体单位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积极沟通和统筹协调。

(二)建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管理机制

组织成立由多方培养主体共同参与的联合管理机构,着重负责管理具体事宜和人财物资源优化配置;着眼于运行模式和人才队伍协同、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协同、资源成果和经费预算等诸多方面,建立协同创新培养的准入、退出方式与标准,跨单位人员的互聘与考核,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学分互认,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一系列机制来进一步规范管理,实现配合紧密、管理科学、沟通顺畅、协调有力[3,4]。

(三)建立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利益分配机制

根据各培养主体的利益诉求,探讨在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过程中各培养主体的责任边界和利益范围,如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完成的论文、专利、科技成果等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与利益分配方法、资源配置的具体规则等,具体可包括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标准、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硕博士导师聘任管理办法、导师和研究生学术成果认定办法等,为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研究生提供利益驱动力,进而实现协同育人。

辩证地看,研究生协同创新的三个培养机制是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三者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但又不能独立存在。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战略协同机制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起点和归宿,它指导其他两个机制的实施和功能发挥;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管理机制是指导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关键,连接着战略协同机制的培养过程和利益分配机制的最终研究生考核评价;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的利益分配机制是战略协同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检验者。

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协同创新培养绩效评价体系

建立充分考虑不同培养主体的差异性,突出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各培养主体满意度、协同创新贡献度等方面信息的全面科学评价体系,实现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高效运行,调动各培养主体积极性。

四 制定适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研究适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立足专业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知识,构建能满足不同求知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5]。充分体现油气装备先进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协同创新”的培养过程,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油气装备智能制造需求对接、培养内容与油气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特点对接、课程结构与研究生职业发展对接、综合实践与油气装备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

 
五 建立1+X研究生指导团队

为解决单个导师的个人能力局限、学术背景单一,不能满足研究生全面培养和课题研究交叉的发展趋势,建立“1+X”导师组指导模式,包括以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培养、校内学术梯队团队联合培养、以多学科交叉的第一第二指导教师共同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并行,为研究生提供一批专业特长强大、学科背景多样、学术经验丰富、校企交流合作稳定的高水平指导团队,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六 建立研究生实践创新公共平台

为了改善传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缺乏实践动手环节和缺乏集成创新实践平台的状况,通过整合校内相关专业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学科与教学资源,以油气装备智能升级与智能制造为主线,搭建油气装备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公共平台,着力提升研究生集成创新能力。作为行业特色高校,油气装备领域培养的研究生,

应掌握行业新理论、新技术,创新创业能力与工程能力突出,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模式也会发生变化,研究生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高校改革的必然趋势,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为培养满足油气装备智能制造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淳柳,王书亭.行业特色院校“1+1+N”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16(6):48–50.
[2]盛明科,邵梦洁.协同创新环境下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17–22..
[3]邵百飞,杨晓波,邓龙江,等.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04):79–84.
[4]谢桂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新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邱均平.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8-2009)[M].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6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