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与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2 17:21: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的丰富与整合了信息资源,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讯技术、传统行业紧密结合在了一起。科技的创新带来了思政工作中资助工作的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为高校信息系统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在互联网特定环境下,分析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思政工作和资助工作紧密结合;互联网时代高校资助更高效、便捷、利于保护隐私;网络平台的建设构建精准资助体系,帮助三困学生,有效帮扶学生形成系统化与书面化数据,使资助工作真正实现育人最大化与最优化。

关键词:互联网;贫困学生;高校精准资助;网络平台

本文引用格式:潘倩.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9):15-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际工作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而互联网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源自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1]。

一 互联网与思政工作中的资助工作相结合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同样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既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把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真正融合起来,才能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资助工作随着高校的扩张人数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分析成为了新兴技术中的重中之重,探索高校资助体系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与研究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

 
二 互联网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有序开展

今年3月1日,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署名文章,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学生资助工作要在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和依法资助上用心用力。截止2016年,全国共有超过100所高校对外宣布设立学生事务中心,学校类型涵盖本科及高职院校[2]。这样一体化的事务中心很受贫困学生的欢迎,因为初入大学对各项事情的迷茫,在中心里可以一站式解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助学贷款、学费缴费问题。

(一)大数据分析与精准资助

各大高校纷纷推出只能信息化平台,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化。例如河南大学的自主设计互联网新技术——“迎新系统”的研发,在开学报到前精准定位了新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查询和总结了各类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咨询回答新生们的问题,及时用有效的方法为新生们答疑解惑,指导全方位,服务全过程,解除困难新生的担忧,可以放心报道。上海市推进全学段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建成了“上海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在精准资助上下苦功夫。东北师范大学利用数学建模,筛查出万余条数据,经过反复修改和测试,形成有依据的测评模型,其中就有困难学生评价模型和困难生分类模型两大块。这两个大模型既可以区分困难生与非困难生,又可以划分困难等级,即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这样节省时间,又可以准确摸索出困难生。

(二)开展互联网环境下多元育人途径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治愚,高校资助工作应该“志智双扶”,给予学生发展性支撑,提升学生自助脱贫能力,才能实现真正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3]。开发“互联网+”多角度多方式的育人平台,找出帮助困难学生的有效方法。在学校的资助网络页面,给家庭困难学生送去温暖,提供政策解读、创新创业宣讲、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就业技能培训等,增加困难学生的学习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资助对象自信地走进社会,成功的资助学生可以作为优秀典型树立榜样,以自身的奋斗历程开展讲座,实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三)建立一支工作能力强的资助队伍

在学生工作处成立助学贷款中心和勤工助学中心。

做好“资助预警前移”工作,防止广大学生与家长上当受骗。通过教育部网站、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以及“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次发出预警,警惕各种不良“回租贷”“校园贷”“套路贷”等。各地、各高校也在新生入前后,利用网络新媒体方式广泛预警。

进一步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认真做好选聘配备工作。加强干部培训,形成一套内容完整、形式丰富的培训体系,完善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建设一支编制充足、分工明确、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资助工作队伍。

及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后顾之忧。在高考考试前,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了两封信,用活泼暖心的语言介绍学生资助政策,组织各地将信发到每一名毕业班学生手中。

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建立和完善动态贫困学生数据库,为资助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现阶段基本大部分全国高校都会在新生报到地点设立“绿色通道”,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入学手续。很多高校派出领导小组,将“绿色通道”延伸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中。同时各地各高校做好保护学生的隐私工作,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给予更多人文关怀,轻装上阵拥抱大学新生活。

三 三困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资助工作重点与难点

当前,高校主要的学生群体主流为“95”后,作为网络时代的长居者,他们更熟悉网络环境和网络语言,思维方式和生活环境与之前学生大为不同。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创新精神,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当前精准资助的困点与难点是贫困生申请的材料参差不齐,准确度不高;大部分困难生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偏激等;部分学生感恩教育意识淡薄,诚信教育有待加强。

(一)农村与城市困难学生

贫困生由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自身会比较敏感和自卑。在高中求学阶段,一部分贫困生会由于成绩突出进而自信心增加,然而到了大学阶段,成绩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大学更注重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自我展示平台的出现,身边优秀的同学也增加,生活环境的变化,适应性弱的学生无法融入新环境。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利用其效率性、传播性和时效性,形成智慧资助,调动贫困生的积极性,精准帮扶,结合资助平台,建立社交关系、消费水平、家庭贫困度为核心的科学模型,利用大数据描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资助中心联合校内多个部门,对本科、预科学生2018年全年在餐厅刷一卡通消费的18.73万条数据进行分析[4]。分析内容有学生在餐厅的消费频率、消费水平、最低金额、最高金额等。综合各方面考虑学生的消费能力、就餐次数、文化差异等影响因素,向消费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200多名家庭困难学生发放学期用餐补贴,一次性将700块打入学生一卡通。

(二)心理困难与家庭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困难,具体表现为敏感自卑、多疑、焦虑、虚荣心强等多种复杂性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平时的交际,严重者更会失眠烦躁无法正常进行课业及课外活动。研究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并不能畅所欲谈,但通过互联网,在特定的环境下,他们容易释放自己的情感,愿意与人亲近交流。学校应该减少仪式性补助,如给贫困生发冬衣冬被,上台领奖,发表感言等。大力提倡生源地贷款,减少校园贷款。让学生在家乡、在入学前获得贷款,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贫困学生的隐私。从贷款的资产质量上来讲,生源地贷款也比校园地贷款更有还款保障[5]。利用心理云等筛查平台,可以更便捷有效的筛查出贫困生中的心理问题学生,“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助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形成“他助-互助-自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

 
四 结语

大学生贫困资助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大事,贫困生资助系统运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等多个层面。2019年教育部将做好推进精准资助、推进资助育人、强化规范管理、扩大资助宣传四个方面重点工作,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强化学生资助工作的政治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目前,我国高校系统及省系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问题的发生,解决问题也迫在眉睫,贫困生的总人数在不断增加,现实的纸质版记录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可行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博,刘志坚.“互联网+”视野下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7(15):138-140.
[2]朱阳莉.基于“互联网+”数字化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3):230-232.
[3]王睿.“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48.
[4]贠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J].现代交际,2017(12):103-104.
[5]孙锦.新时期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9):158-1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9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