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互联网 + 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2 16:43:2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下,我国在扶助具有困难的大学生的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大。从总体上看,扶助大学生资金的数额和比例也呈现出较大的提升。国家这一政策的提出,为在学业上存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福音,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学业的顺利完成。同时,这也遵循了“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承诺,较大的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公平性以及高校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2015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全民趋势。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下,精准资助也成为近年来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互联网+;民办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黄冬梅等.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89):77-79.

本课题从民办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研、座谈、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民办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现状,结合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构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

一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助学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高校资助政策,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原则,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动态调整、延伸资助领域。目前,在普通高校已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混合资助体系,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上好学,基本实现了资助学生工作的目标。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对于公办高职院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资金来源是有限,学生受助力度相对较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不健全,监管机制缺乏;资助育人工作重物质轻精神,其内涵有待加强等问题。

二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价值探索

习总书记提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要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要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在我国实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可持续性的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因此,要在高校资助的工作中重点突出教育的价值,并且在精神上和经济上进行全面的扶助。因此就要加强资助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得到资助,在互联网背景下就要创新资源育人的方案,构建全新的育人模式,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育人理念,把资助工作落实在高等教育育人体系中,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

 
三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过程中的问题

(一)育人的缺失


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的目标,要把解决学生物质需求作为资助的要点,同时,也不能把资助工作视为重点而忽视了精神育人。把资助育人的工作当成了扶贫项目,缺少了育人的功能,没有及时的对受资助的学生在资助中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指导,没能使学生产生感恩自强的正确的价值观。还忽视了对资助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停留在物质帮助阶段,忽视了培养资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现象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受资助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缺乏竞争力和积极的向上的心态,严重的情况会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和孤独,对其工作和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互联网下的资助学生心理发展呈现新特点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资助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融合和冲突明显。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对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利用网络一夜成名的思想与贫困现实反差很大。通过网络聊天平台进行的网上交流不需要面对面,导致受资助学生过于依赖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交往产生排斥,使其性格更加的封闭和孤僻。高校对于贫困学生在物质资助的同时就应该加大精神领域的帮扶,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及实践平台等形式的帮扶让资助的学生能够远离互联网的诱惑,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益处为生活和就业带来便捷。

(三)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中,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其稳定运行的保障,也是保证其公平性的关键手段。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的认证要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审核。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所提供的相关的资料和证明材料,以及学生在校生活期间的情况进行了解。严格意义上而言,在监管中存在审查信息的有效机制,可能会出现虚假信息,并且在审查信息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贫困证明等,一定程度上忽略在经济上真正困难的大学生,出现遗漏的现象使资源得不到合理、公平的配置。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如果在学校的范围内出现虚假和不公,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以后的就业发展和道德的建设。

(四)资助资金来源有限

国家对于高校资助贫困学生有相关的规定,相应的高校,资助的名额有限。随着各高校不断增加招生人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也在不断的增加,学生的增加资助的名额有限,所需要的资金有限。“捐款助学”是道德行为,没有统一的制度,逐渐向企业捐资助学、知名人士设立基金项目的方式转变,这种力量是有限的。构建全方位、可持续的民办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就需要社会各界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四“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强化责任意识,转变资助者的观念


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是政府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帮扶,受助者也应该承担相应的义务。资助育人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提高知识水平和素质,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的经济来源,贫困也不是不劳而获的借口。资助者有义务为自己脱贫做出奋斗和努力。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规范受助学生使用资助资金的合理性,避免浪费。资助者的责任意识强化了,有助于形成正确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认识,资助者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是资助育人功能得到有效实现的体现。

(二)加强校企合作,增加资助资金来源

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和企业展开合作,企业可以为资助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报酬和工作经验。企业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发放相应的薪水,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薪酬,还有效的避免学生的懒惰和依赖的心理,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还为家庭缓解了经济上的压力,累积了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还培养了贫困生努力进取和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态。

(三)健全认定机制,建立贫困生动态数据库

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就要严格贫困生的认定审核机制,这项工作是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根据学生开具的证明,监督人员可以根据学生在校的消费情况和对学习的态度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对于长期高消费学生进行资格复查,不符合条件的给予停止资助。

政府部门和各级学校联合建立信息完善的贫困生档案,其中也应该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经济收入和家庭状况等,信息库要在不同的学生时期进行及时的增删,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逐步进行完善,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就可以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对贫困生进行准确的认定。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福建助学APP”是对学生资助工作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福建助学”APP目前开设了精准资助信息填报、民主互评信息填报、国家资助政策和助学贷款介绍等板块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便捷,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在民办高职院校里就要充分认识APP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利用“福建助学APP”来提高对资助学生的精准工作的水平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

 
(四)借助新媒体平台,完善勤工助学体制

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应该于民办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相结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工具,把资助育人的模式创新。手机的普及,对于资助的学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发布推广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的资助形式,和相应的勤工助学的方式,发布学校里勤工俭学的榜样,让学生们向他学习。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传媒对发布勤工俭学的岗位和相应的报酬。勤工助学的方式是充分利用了贫困学生的业余时间,丰富了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仅有利于资助学生们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社交的技能,消除自卑感心理,树立信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互联网构建资助育人课程体系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把线上的媒介平台和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起来,达到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同时进行。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互动,突出师生之间的平等身份,是资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和施教方式。针对贫困资助学生有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思想,围绕诚信和感恩等主题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辅导。资助学生的心理存在差异,在资助育人的课程中最好以学生的差异进行选择性的授课,把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分化开来,类似相同的学生归为一个班级。如果全部放在一起授课,就无法满足对心理压力的释放。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正视困难,懂得珍惜学业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

(六)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构建资助育人平台

现阶段,在互联网背景的影响下,高校可以借助一些校园移动终端,以APP或者是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打造资助平台。在网站上高效可以发布一些与资助相关的条件与标准,让高校中的学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同时,一些没有参选的学生还可以对学校评定以及审核贫困学生的公平性进行监督和实时的追踪。从而在根本上保证高校资助育人制度的公平与公正,为每一位贫困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让每一位贫困学生都可以接受资助,享受等政策优惠带来的好处。通过在移动终端中浏览记录和互动动态数据,后台使用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处理等能够很好的帮助做出准确判断,把握资助学生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的变化,调整育人的方法,判断通过平台得到的育人效果。

同时,高校应当鼓励所有的教师与学生一起监督资助育人制度实施的全过程,使得整个过程实现透明化与公开化。同时,高效还可以将微信公众号以及APP划分为不同的板块与平台,在上面发布一些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最新动态变化,以及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此外,还可以创新发布一些关于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以及贫困生资助需求以及满意程度的调查报告。但是应当对贫困学生的个人信息尽量保密,尊重每一位贫困学生。享受资助的学生个人信息应当只有后台管理员可以查询。从而最大程度的保护学生的隐私,并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性化的资助服务。

(七)细化工作载体,丰富资助育人内涵

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在其综合素质上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要把育人理念融入当中,不仅可以体现校园文化资助育人功能,也促进当代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比如,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以“诚信”为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宣传画设计比赛等;结合学校开展的较为经典的活动,如青协的母亲节感恩活动,广播台的感恩节活动,商学院的宿舍文化节活动(快闪、三行情诗等),养老学院的重阳节活动,毕业季的生源地贷款学生座谈会,生源地贷款学生承诺书等,学生们即是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增加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和交往能力。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就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把互联网+有效的和资助育人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快捷而且隐私性好的特点,满足现代化社会高职院校资助学生多样而复杂的需求,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率,使资助和教育公正公平的有效的进行,培养资助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面对困难,以完善的人格发掘自身的价值。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的人才,真正的体现民办高职院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朝明,徐勇军,陈梦瑶.高职院校学生“资助与育人”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7).
[2]甘良梅.高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南京某高职院校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4):42-44.
[3]李仁方.论高校贫困生认定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解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1):93-98.
[4]薛欣晨.高校社会资助育人新模式探究——基于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个案的实证调查[J].教育观察,2016,5(10).
[5]祖勤,胡广来,张华,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工作实践初探--以“伯藜助学金”项目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1-2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