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科院校转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使其具有现场实际工作的能力,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培养有以下困难,实践教师数量少、实训场地设备缺乏、经费不足等。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是转型院校必需研究的问题,我院组建实践技能小组培养实践技能的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其原因是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思维,建立实训长效机制,实现实践技能培训常态化,并用新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整合、补充教学资源,克服实践教师短缺、硬件少且利用率低的困难,此模式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部分解决经费不足,将此模式介绍给大家供转型院校参考。
关键词:实践模式;实训;技能小组
本文引用格式:宋国岩,等.工科院校转型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6):22-23,27.
一 实践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传统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简称实训)是按教学大纲进行,各专业同种实训基本同时、同地在校内或校外进行,校内进行的实训因多专业同时进行导致实训期间教师、场地、设备严重不足;在校外进行实训虽然解决了设备场地不足的问题,但企业为保障安全很少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实训变成了参观[1],经费大部分用于差旅补助。这种现象凸显出传统实训方法存在的问题:1.实训时间集中,教师集指导训练、维修设备、管理于一身,导致教师不够;2.学生缺少前期技能培训,设备损坏多,使得设备、场地更加缺少;3.实训时间短,学生人数多,无法进行单独指导及操作,学生技能掌握不牢;4.集中实训过后设备闲置,设备总体利用率低;5.教学大纲一般使用几年,实训内容落后于实践技能发展;6.经费不足却用于各种补助。保障实训质量的可行途径就是实训持续、常态化,如何实现实训持续、常态化就成转型院校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二 实践技能小组模式的思考
持续、常态化做得最好的是兴趣小组,其虽然存在各种不足,但确很好地解决常态化的问题。学生互教互学证明是可行的学习模式,教学相长不论是指导者学习者都有长足进步,按此思路我们提出了组建实践技能小组(简称小组)的想法。兴趣小组存在问题是缺少规范管理、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参与者积极性、组织不稳定。为克服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实践技能小组管制条例》,首先是选择指导教师;教师在大二学生中选拔学习积极性高、有愿望提高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规范化指导,形成骨干力量;以后每年从大二学生中选拔一批同样的学生形成梯队。让高年级学生边训练边指导新成员,在实训中学生集观摩、指导、实训、教师指导提高为一体,实现自我管理提高的目的。小组以老带新的模式称其为“学长制”,学长协助教师指导实训、日常管理、维护设备,解决实训不能常态化的难题,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实现了持续实训,提高了设备、场地利用率。
三 小组模式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师缺少问题的解决
小组技能培训模式是学长指导为主,简单重复的实训不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因此实现了分组训练。小组成员是“乐学”者组成的,成员为提高自身能力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学长们主动组织教学实训、维修设备、追求新实践技能、管理尽职尽责,承担了助教的工作。
(二)学生形成实训新观念
为鼓励学生参与实训制定了相关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实训中来,自身爱好加上教师专项指导,使小组成员实践技能进步迅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几乎全部是小组成员,他们获得的成绩激发了其他学生参加实训的热情,学生由轻视实训到重视实训,学生建立了重视实训的新观念。
(三)部分弥补经费不足
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这为提高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家职业技能实训越来越备学生重视,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证的取得[5],国家对本科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政策让学生培训不再缴费,节约了实训经费,有职业技能鉴定所的院校还能得到培训费补贴,小组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的模式缓解了资金不足。
(四)技能实训室更规范且高利用率
为完成实训需要对实验室进行整合补充,将实验室整合为实训室、创新实验室,更符合实训要求,克服了实验室只能完成验证性、演示型实验的缺点,实训室、创新实验室既能满足实践技能培养需求,也能完成大纲要求开出的实验,无论完成大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实训还是实验,都可以分组进行实训,极大地提高了实训质量。学长参与管理、维修,提高了设备完好率、使用率,这些实训室、创新实验室真正实现了“开放”,解决了技能训练缺少场地、设备的状况,实训室建设更规范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利用率。
(五)实践技能及相关知识快速掌握
课堂教学讲授知识推导多,难学而不致实用,学生有厌学倾向。实践技能培养只讲与之相关的知识,直接实用,易于接受[2]。教师传授实用的技能和相关的理论,教学不走弯路,讲授的知识实用易于掌握,并在后面的实践中化为实际能力[3],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小组实践证明了实践技能可以很快掌握,参加技能实训辅助了理论教学的知识掌握。
(六)实训方案为转型发展大纲制订积累了经验
小组的实践方案是由造诣较深的教师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用反求法和任务驱动法制订的,并经过严格审核,知识点和技能点准确,实践技能培训的设备、仪器、工具、场地材料考虑缜密,经实践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技能培养方案。转型发展的实践技能培养大纲与小组实训方案相吻合,转型大纲的制定任务量大,一个专业需要几种技能,没有经验借鉴,而小组实训方案却可以为转型发展实践技能大纲的制定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小组的建立很好地解决教师少,实训硬件短缺的问题,也缓解了实训费用不足的困难。由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实训室管理,实现了实训室、创新实验室开放,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 技能小组具体实践操作
我院2012年起组建了各种小组,经过七年实践检验小组模式效果良好,解决了教师缺少、实训场地设备利用率低、设备维修量大、实训管理难等问题,小组具体操作如下。
(一)组建小组计划提出
教师以其主讲专业课实践技能项目提出组建计划,技能必须是本专业主要技能,并且是目前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项目或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
(二)对可行性进行评估
教师提出申请后学院学术委员会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主要确定本项实践技能为必备的能力;是否具有先进性且符合未来发展方向;教师确实掌握本项技能,很好地掌握了本技能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能够胜任实训任务;学院现有的硬件或改造、补充后能满足技能训练要求;具体实施计划包括实训方案、技能点、相关知识的确定基本准确[4];相关专业学生有意愿参加此小组;上述条件必须全部符合方可通过。
(三)对实训计划进行全面研究改正
学术委员会组成三人以上专家组对实训计划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目的、技能点、相关知识、实训时间安排、设备仪器需求等进行全面审核,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补充修改,尤其对技能点、相关理论知识点、实训设备、实验室整合补充规划、实训计划、资金资助、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正,确保实践技能实训计划的可行性。
(四)小组成员选拔
相关专业的大二学生自愿申请,指导教师对其专业成绩、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遵守纪律等方面进行考察,全部符合方可录取。对那些具有独特技能天赋或有一定实践能力基础的学生适当放宽条件,让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发挥其特长。
(五)小组的实训管理
小组按计划进行实训,指导教师每季度向学术委员会汇报实训情况及问题,学术委员会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主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反馈,保障新技能、设备出现时能够及时调整实训内容,保障实训的先进性。并将培训中取得的经验及时推广到教学中,为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修改奠定基础。每年对实践技能小组的工作进行评价,确定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对师、生取得的成绩按制度进行表彰。
(六)实训指导模式“学长制”的应用
“学长制”就是让那些理论实践能力好的高年级学员完成实训工作,“学长”安排新学员参观学习,指导新学员实践操作,对场地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指导教师不再进行低级重复的指导,只完成重点指导和理论知识讲授。“学长”将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及获悉新的实践技能信息汇报教师,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学习新的实践技能,这些问题及新的信息有一定高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因此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为学长们提供了自我管理、自我培训、教学相长的机会。
五 实践小组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制定鼓励实践教学制度是成功的基础
任何工作成功最首要的条件就是有相应利好政策,我院制定了《矿业学院组建学生实践技能小组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教师取得的成果等同于其他同级奖励,可作为评先、评优、晋职称的条件,对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奖及表现突出者规定了加分及奖励方法,这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二)按小组管理制度对小组进行督查
按管理制度对实训进行检查,督导不严就无法保障实训质量,甚至会出现损坏、丢失设备等问题。对教师督导主要是检查他们对小组的管理,“学长制”不是教师没责任,教师必须完成指导学生掌握难度大的实践技能和释疑,指导学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贯彻管理条例,检查实训执行情况,尤其学生积极性不高时,必需及时进行引导,为他们指出努力方向和目标,保证小组实训按计划完成。
(三)小组成员的选拔
一定要严格选择成员,尤其那些将成为“学长”的学生,必须是有责任心和管理能力的学生,否则会对实训室的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四)教师的选择
教师必须是责任心强,具有很强的实践、理论能力的人。更要鼓励那些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从事实践,形成实践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1-6.
[2]周伟英.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以“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电子教育,2011(01):61-64.
[3]胡建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研究[J].林区教学,2012(12):5-6.
[4]齐幼菊.居于项目实训的的课程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5]商圣虎,吴朝国.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对等及衔接[J].职教论坛,2006(12):20-22.
[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K].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