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匠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的精神理念。由于社会传统思想等影响,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存在对“工匠精神”不够重视的现象,不利于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出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包括“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设计、资源建设、课堂实施、考核评价等环节。
关键词:工匠精神;专业课程;高职
本文引用格式:郭燕.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专业课程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9):235-236.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被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强调要营造精益求精和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1]。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是培养大国大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明确了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高职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主阵营,理应担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责任和使命。高职专业课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渠道,责无旁贷成为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主战场,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才能较好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
一 当前高职院校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重视的原因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社会的各种误解,在高职教育中出现了缺乏对“工匠精神”重视的现象。
(一)中国传统思想导致“工匠精神”缺失
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认为熟读儒家经典学说进入官场才是正途;存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农工商”的职业偏见,认为工匠职业是“三教九流”。直至今天,劳动分贵贱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造成人们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歧视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同时,社会上普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由于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工资定级与学历挂钩,认为学历不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和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就业者没有天然的竞争优势,且就业后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收到局限,导致在校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定位比较迷茫,且存在着实干苦干少、消极抱怨多等负面现象。
(二)市场发展造成“工匠精神”缺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热衷于“短平快”的经济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对于见效慢、时间长的事业不再看好,投机取巧、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盛行,这种金钱至上的社会氛围都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更多地考虑社会地位、工资福利和工作环境,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相对较低,这样一来,人们心无旁骛地钻研技术技能绝非易事,在这种环境下,工匠精神不仅没有得到弘扬,反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3]。
(三)学校办学理念中“工匠精神”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作为招生链的下游,生源素质日益下滑,同时,学校评估以及各类优质院校的评比使得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奖、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数量、特色和优势专业等成为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的培育由于见效慢无法排名成为了高职院校工作中容易忽视的“盲区”。同时,高职院校大多数教师毕业于高校,缺乏必要的技术技能实操经验,而许多能工巧匠又因为学历不高而被挡在高职院校之外,行业里有经验的人做兼职教师流动性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及工匠精神的培养。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专业课程”融合的内涵研究
工匠精神,是工人在长期岗位工作中对所从事的工作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的精神理念,是一种对岗位的热爱、对职业的敬畏。爱岗敬业、执着专注的职业道德以及精益求精、创造创新的职业品质及技术高超、技能精湛的职业能力都属于工匠精神内涵。
(一)学习态度中内化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执着专注是职业道德的具体内涵,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基本素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将这种职业道德贯穿于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学习中做到“学一门、爱一门”,打下良好的职业素养,将来在工作中才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学习的过程中,坚定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踏踏实实,全心全意,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中学好相关的课程。
(二)学习习惯中塑造职业品质
精益求精作为职业品质的精髓,要求从业者注重细节,对产品和工序精雕细琢、追求极致。对于从业者而言,做好是基础,创造创新是更高的追求。学生在大量的实践课程学习中,要培养注重实践环节中的每个细节、善于分析和总结并且不断创新、追求成果品质最优化的习惯,内化职业品质。
(三)学习成效中体现职业能力
技术高超、技艺精湛作为职业能力的体现和对从业者技能的要求,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不断加强技术技能的训练,理论课程强化知识,实践课程强化训练,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水平,在学生的学习成效中体现相应的能力[4]。
三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渲染和渗透。
(一)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教学设计
在高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以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双核心”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积极调整和完善课程标准,根据行业和企业岗位标准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实现课内外“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二)开发以工匠精神为情景的三点融合式教学资源
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可以采用网页链接、视频、动画、微课、PPT、文档等多种形式。教学资源除了大量丰富的知识点,还要深挖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资源。在专业课程的资源建设中,应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中,与时俱进完成课程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构建三点“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融合式课程教学资源。
(三)打造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为主线的高职翻转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战场。在高职专业课堂中,利用课堂互动、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测试投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地参观、访谈交流、辩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与工匠精神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和深刻印象。
(四)建立以工匠精神为主元素的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过程评价体系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是突出人才培养效果、促进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一环。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练习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专业能力和水平的促进作用。在高职专业课程的考核中,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企全方位多元化动态过程评价体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实现过程动态考核[5]。
四 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注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将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到职业精神的高度,实现技术、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精神的塑造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为制造业培养优质的技术人才储备,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推动中国制造2025。
参考文献
[1]崔志钰.工匠精神视域下职教名师成长的路径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14-17.
[2]张良.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9(6):187-189.
[3]汤艳,季海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2017(1):142-148.
[4]唐金权.“中国制造”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8(1):54-58.
[5]谢爱良,徐春波,尤海涛,等.创新创业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临沂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53):1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