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院校如何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2 11:39: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人与人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关键在于沟通,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要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当前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重要性以及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学生;沟通

本文引用格式:侯跃飞,等.高职院校如何构建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机制[J].教育现代化,2019,6(94):121–122.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素质较差,学习较差,要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人,需要辅导员正确引导,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做好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在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工作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否能够有效地与学生沟通,直接关系到辅导员能够做好学生工作。

一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一)心理方面的特点[1,2]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高考中失利、受挫的学生,在心理上他们会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不如那些上本科院校的同学,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没有了希望,抱着得过且过混到毕业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自信心不足。学生抗压力、挫折的能力差,自我调控情绪能力不强,很多学生遇到问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当今高校学生因学习、情感问题而选择伤害自己、伤害他们人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在毕业时,由于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不如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就业难问题普遍存在,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导致他们会对自己的将来产生怀疑,甚至会怀疑人生,从而产生消极和懈怠情绪。部分高职学生虚荣心理严重,喜欢攀比穿着打扮,喜欢享受奢侈享乐生活,认为面子比天大,一些贫困学生甚至为此背上巨额网贷。

\

 
(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特点[1,2]

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宠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只有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才会去做,班级活动、集体活动都事不关己,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集体观念弱。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现为自律性差,自己不能约束自己,遵守校纪校规的意识薄弱,经常会迟到、旷课、夜不归寝,使用大功率电器、喝酒打架,部分学生还会屡教不改。不少高职学生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敢勇于去拼搏,例如,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时遇到工作困难时,会选择放弃不干,严重缺乏责任感。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自我还表现出自私,不愿意奉献只看重索取,认为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帮助是应该的,不知道感恩,在评优评奖、评奖助学金等利益面前,放弃道义原则,弄虚作假。

(三)学习方面的特点

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分数普遍偏低,招进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学习难度大。部分高职院校因为招生难等问题,理科专业文理兼收,文科生进校后学习理科类课程难度很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习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是因为对所学课程、专业不感兴趣,个别学生是因为不想学习,表现为上课走神、玩手机、睡觉等。有些学生虽然一直在很认真地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佳,缺乏正确学习方法和系统学习能力,这种屡次学习上的受挫往往会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问题。

综合以上高职学生的特点,作为一名高职辅导员要做好学生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改正学生的不足,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乃教育之根,有效的沟通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 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沟通


高校辅导员不同于中小学班主任,一位老师可能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辅导员,同时还兼上课和做行政工作,使得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少,班级大部分管理工作都交给班委完成,只有在开班会的时候与学生见面,有的辅导员甚至到学生毕业的时候还不记得学生的名字和模样。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严重缺乏交流和沟通。

(二)沟通流于形式[3]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要求辅导员要完成学生的谈心谈话,很多辅导员都把这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偶尔找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情况,没有将谈心谈话落实到实处。有些辅导员内心其实很想和学生谈一谈,但是由于辅导员在日常工作身兼多职,日常工作繁琐,造成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时间、场合单一。由于学生从小形成的对老师的一种敬畏心理,使得他们不敢找老师谈心,主动找老师谈心的也心存戒备,不敢、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种种原因造成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流于形式。

(三)沟通方式不恰当[3]

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都是年轻教师或者是兼职辅导员,作为辅导员的经验不足,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可能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言辞不恰当,致使学生有抵触情绪,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长期以往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跟辅导员吐露心声。

鉴于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有利于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 构建高职辅导员有效沟通机制的策略

(一)了解学生


在学生沟通之前,辅导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辅导员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情况、近期生活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思想状况,可以通过咨询亲近的同学、任课教师以及与家长沟通获得相关信息,有利于在沟通过程中有针对性解决问题以及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沟通情感化[4]

古人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人亦以术而待。”感情相通往往容易得到共鸣,在沟通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关爱,用心去关爱学生,让他们愿意对辅导员敞开心扉,诉说内心真实的想法。要做到沟通情感化,第一在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微笑,不要用训斥的语气对待学生,容易让学生卸下心里的第一道防线;第二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大人、当朋友看待,比如在安排任务时,以一种朋友的方式、以一种商量、征询的语气,说出辅导员的希望与要求,使学生主动去完成任务;第三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冷暖,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心,比如学生生病的时候,多嘘寒问暖,过年过节的时候给学生发一些祝福,学生生活有困难的时候尽量给予帮助;第四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表扬,少一些训斥。

(三)运用有效的谈话技巧

沟通的主要形式是谈话沟通,说话是一门艺术,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有没有运用好说话艺术至关重要。为改进辅导员的谈话技巧,湖南农业大学杨文辉研究总结出以下策略[5]:第一,增进辅导员的政治素养,修养高尚的职业操守,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二,需要增强辅导员谈心谈话综合能力,包括提升塑造语言魅力能力,与学生谈话时语言要委婉生动、丰富;增进辅导员自身学术研究能力,以高深学问在谈话中引导学生向学;提升网络协调能力,以迅速反馈抓住学生谈话前沿。第三,提升辅导员综合运用技巧能力。增进“明技巧”能力,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谈话时,要熟练掌握“慷慨赞美、善于倾听、保持同理心、巧用语言”等技巧,明确其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该使用的技巧;掌握“熟运用”能力,谈话方式不拘一格,要会熟练运用各种谈话技巧;强化“巧运用”能力,辅导员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要挑对说话的时机,学会对事不对人,了解别人的感觉,聆听他人的回馈;拓展“广运用”能力,积极与其他院校的辅导员进行交流和经验传授。

(四)善用新媒体进行沟通[6]

当今是网络的时代,大学生更喜欢用一些网络平台进行交流。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一方面方便辅导员与学生随时随地沟通,另一方面,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与辅导员面对面沟通时可能有害羞或害怕的情绪,但是在网络平台上不需要面对面,这些学生更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能够更好地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方便班级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添加每位学生为好友,适时通过聊天方式与学生沟通;随时关注学生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并与学生交流互动;在QQ空间、朋友圈更新动态,让学生也能了解到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状态,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一些个性特点,普遍存在学习差、难管理、难教育等问题,如何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教育他们成才,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尤为重要,辅导员要做好德育工作最关键地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有效的沟通是解决各种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

 
参考文献

[1]汪楚凡.当前高职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表现及其成因分析—基于省内四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J].科教文汇,2018(7):80–81.
[2]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谈[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6.
[3]李法君.浅析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J].问题与建议论坛,2011(2):95.
[4]刘易莎.“五化育人”法在高职辅导员工作中的实践运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67–268.
[5]杨文辉.高职院校辅导员学生谈话技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7.
[6]柴冬霞,黄晓鹤.沟通理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沟通路径探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8(20):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33.html
本文标签: 辅导员 ,学生 ,沟通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