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元融合办学模式进行探究,分析了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多元办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探索出一套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模式,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的多元融合办学模式,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多元融合;办学模式
本文引用格式:刘君.高职院校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现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8):242-244.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从单纯地注重规模扩张到注重内涵式发展的阶段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的多元融合办学体制是进行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步骤。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是在国家投资办学的大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是指学校隶属关系、管理职责、机构设置的制度体系。机制,原指机器和动作管理,是指有机体中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在社会学中,指客观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在运动中相互影响的模式[1]。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目前主要形式有学校与企业、协会、研究所一方或以上的相互合作办学。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多元办学合作模式并不成熟,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实践经验还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多元融合办学模式进行探究,摸索出一条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模式,形成以学校为主导,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的多元融合办学模式,整合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工作能力与适应能力,增加就业率,促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回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从高度集中、产学研分离的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开始,转变到一个适度集中、产学研结合、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愈益开放的办学模式转变[2]。
一高职院校多元办学模式转型的意义
(一)改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历史较短,高职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与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差距,办学水平有待提高,社会认可度较低。因此,当前部分企事业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偏见,职业型人才的整体就业环境不够乐观。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多元融合的办学理念可以改善此类现状,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会促使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多元化,高等职业院校并不仅仅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探索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增加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式,建设校企合作平台,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融入区域行业中去,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广度,有政府的保障,社会多方面力量的参与,也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
(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资源的利用效率
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催生了多元的教学体制,多元教学体制不再单纯以学校为教学机构,而是形成了以学校教学为主,企事业单位参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可以整合政府、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资源,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除高校外的其他机构的参与,为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场所,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行业环境的能力。
(三)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探究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中不仅仅学生得到了锻炼,参与其中的教师也同样得到了经验的积累,使教师能更快锻炼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在接下来教育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培养更优秀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
(四)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构,高等职业院校最应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并未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与品牌,特色办学不明显。更甚有些学校一味追求办学办“大”,办“广”,追求专业齐备,这并不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长远发展。通过探索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人才、设备、资源等方面相互交流碰撞,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可以督促高等职业院校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
(五)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
本科教育理是注重学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培养,以便更好地从事基础、科研类工作,而高等职业院校应重视应用性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方便日后从事技能性工作。目前来说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的就业与本科院校相比还差很多,社会认可度较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是区域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给方,提高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机构。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促使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扩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
二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的政策支持不够完善
当前缺乏对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针对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政策支持,高等职业院校的多元办学模式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引,导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性不高,部分高职院校在探索多元办学模式过程中存在偏差,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更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关于校企合作规章政策都做得不到位,如多元融合办学模式的政策保障体系,多元融合办学模式的经费保障体系等都不健全。
(二)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专业设置及教学方式与本科院校雷同,实习实训环节过于简单,这于高等职院校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有些高职院校过分追求专业齐全、综合办学,导致原有的办学特色丧失。这会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达到企业要求的标准。由于没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导致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样也不会吸引到优秀的企业行业参与合作办学。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相适应
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的辐射范围一般定位在本省或者本区域,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与本地的行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当地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往往过分追求热门,并没有从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出发,结合当地的人才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偏低,专业对口率也不高,一方面行业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搞笑的额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与本区域行业企业需求相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是本区域行业企业生产经营一线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前应充分做好调研,结合本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及产品技术发展趋势来设置相应的岗位专业。
(四)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是注重投入产出比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机构。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花费了一定的人力、财力及物力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若他们得到的回报较少,若最终投入是小于产出的,在没有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那么企业的积极性就比较低。这也是当前限制高等职业院校多元融合办学的一个瓶颈。
(五)高等职业院校基础薄弱
1.多元办学模式理论研究不够
当前大部分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因此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缺乏厚实的理论与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无法全身心开展多元办学模式。大多高等职业院校还处于摸索阶段,如何解决当前合作办学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合作教学基地偏少,合作深度偏浅
多元融合办学基地是开展多方位合作办学的场所,是多元办学理念实践的基地。但当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基地偏少,基地内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严重影响校企合作的进展。当前大部分校企合作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如单纯的顶岗实习合作,合作就业等方面。缺乏共同育人,共同发展等深层次的合作。
三 完善高职教育多元办学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多元化办学监管与保障体系
目前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需要政府政策的保障。多元化办学监管与保障体系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多元化办学的根本保障。当地政府根据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机制,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通过一定的政策或经济手段鼓励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税务减免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也要理清不适应多元融合办学体制的陈规旧制,应尽快予以修正,从制度层面与高等职业院校松绑,如不同性质的资本如何营造公平统一的竞争环境,都需要政策文件进行指引与规范。
高等职业院校也应该积极寻找合适的企业开展合作,健全学院的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充分利用企业的办学优势,确保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共享校企合作的资源与成果。
(二)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是校企合作的办学主体,也是主要推动者,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吸引更多企事业单位寻求合作。根据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状况,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设置与本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及人才结构相互协调适应的专业与课程。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本院校的办学特点或地域优势,突出办学特色,从而吸引优秀的企业行业共同合作办学。如农业类高职院校就应突出在农林牧渔方面办学的优势,打造“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品牌专业群,形成与区域发展及行业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集群,带动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与广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密对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与利益链的有效结合。
(三)探索“校企所协”多元融合办学模式的新模式
打破学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体制机制壁垒,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如“校企所协”合作办学,校政交互、多元共治”的创新与实践[3],多元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优势互补的互利共同体,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拓展多元化的合作领域。
当前多元融合的办学体制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公办学校可以依托二级学院混合办学,也可以吸纳非公有制资本混合办学,民办学院可以引入国有资本混合办学[4],目前这个些模式均有成功的案例。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就在多元办学实践中,引进了非公有制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办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依托二级学院混合办学模式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较多的模式。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该学员依托本校的二级学院部门,引进民营独资办学,并建成了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流程与机制,实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要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在多元办学模式中的主导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化内部改革,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章立制,建设灵活高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调整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相关政策制度,确保多元合作办学的顺利开展。在探索多元办学模式的过程中,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对运行机制、经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与指引,做好多元办学模式的制度保障。
高等职业院校理应在多元融合的办学模式中起主导作用。企业在参与办学中是探索建立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办学实体,要激发市场要素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绩效分配改革,实行优绩优酬,激发学校内部活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要建立并发展学校校企合作基地,更新实习实训硬件设施,提高学校的合作办学吸引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增加真正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质量,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的催化剂与纽带,这样才有利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
参考文献
[1]班涛,张丽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6-57.
[2]陈小军,李平,吴飞.多元主体视角下的依存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10-13.
[3]李明月,傅智端,吴树罡,等.“校政交互、多元共治”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43-46.
[4]牛彦飞,吴洁,潘新民.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8(03):44-49.
[5]孟倩,甘少杰.融合视域下的多元文化与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8):350-3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