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工程认证理念引导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1-04-21 17:26: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工程认证倡导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主,评价的是学得如何,这其中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契合了工程认证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有助于明确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的毕业要求,并以毕业要求达成度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完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工程认证;教育理念;混合式教学;毕业要求

本文引用格式:罗玉梅,杨明君,王斌,等.工程认证理念引导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84):157-158.

工程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关注学生“学”,关注学生是否取得了应有学习成果,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在工程认证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应思考想让学生取得什么学习结果,为什么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结果,怎样能够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结果,怎样知道学生是否已经取得了这样的学习结果,怎样保障学生更好的取得学习结果。这就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还是老师讲的较多,学生思考和自我学习的空间则相对较少,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学习效率。然而有效的学习应该是输入和输出的闭环,混合式教学模式则顺应了有效学习的要求,及时的输入和输出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得以实现[1]。

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资源开放性和学习碎片化的特征。资源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联网访问教学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实施开放的互动交流;学习碎片化是指学生自主地、有目的性地寻找并访问目标资源,针对性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查漏补缺。

\

 
二 材料分析方法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的设计


在工程认证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专业的毕业要求,本课程可以将雨课堂移动学习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应用于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中心,以工科材料学为背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教学服务为指导,构建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以材料分析方法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依托,实现课程的网络共享,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逐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着眼于仪器原理和测试结果的理论分析,重视仪器操作和应用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以上特点,应首先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油气田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实例为中心,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框架的设计。因此,本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包括:知识点分解、线上线下资源整合、案例设计与嵌入、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涵盖大量的知识点,却多而不乱,具有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认为混合式教学更适合具有碎片化特征的知识点,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则需要课堂教学给予完整、完善的教授[2]。

(二)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混合式教学需要整合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资源整合要求老师熟悉并精通各种分析测试仪器,尤其是大精设备的使用。在此过程中,搜集具有较高教学价值的案例,并基于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任务设计教学案例,然后将课程知识按照案例分解为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将案例拆解、嵌入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前沿和技术进展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先进性。另一方面,资源制作需要教师具有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对于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视频、课件、练习题等。视频可以是由主讲教师录制的慕课,也可以是具有较高质量的网络精品课程视频。对于课程中需要动手实践的内容可以制作成微课,或者制作成flash等动画视频,使操作过程更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练习题可以有效利用课程原有线下题库的资源,设立填空、单选、多选等题型,课堂上布置给学生即时作答,快速搜集学生的答题数据,课后进行分析,也可以课后推送给学生自检或互检,以利于学生自我考核或同学间相互评价[3]。

(三)基于雨课堂的移动学习平台的使用

像雨课堂这类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学工具,能够充分利用微信和PPT实现多屏互动、答疑弹幕和大数据分析等功能,有利于在工科课程中构建“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例如,上课前可以将课件发布在雨课堂平台上,督促学生预习各课次的内容,微信实名签到功能便于教师掌握到课情况,协助管理学生;课堂上可以发布随堂习题供学生回答,争取在课堂内解决和消化基础知识,匿名反馈功能可以让学生对有疑问的内容点击“不懂”,教师能够实时监控和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对于案例分析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弹幕等功能参与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后教师可以推送学习资源,发布在线测验、作业任务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雨课堂使手机成为了新型的教学工具,让学生乐于用手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将手机作为娱乐工具。尤其是它所具有的大数据功能,可以对教学活动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包括出勤率、习题批改率、答题率、答题正确率、“预警”学生名单、优秀学生名单、“不懂”页数等等,还可以导出并保存为文档文件,为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及改革提供参考依据[4-5]。

三 工程认证理念下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毕业要求

根据我校建设高水平能源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需要,本专业的定位为:以“厚基础,重能力,宽口径,突出特色”为指导思想,以油气田应用高分子材料为特色,建设成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油气行业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科专业。因此,通过材料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以下课程目标:

第一,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材料物相分析、结构分析、形貌分析等材料分析方法的一般手段,具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能够针对高分子材料生产中的基本原理、单元操作、分析测试等复杂问题进行建模、计算、推演和分析。

第二,使学生学习和掌握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现代材料分析设备的基本原理、样品制备及应用,能够基于科学原理,调研和分析复杂的高分子材料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法。

第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生产、测试、分析等技术,使用高分子材料工程相关实验仪器和检测仪器等现代工具,用于研究高分子材料制备、表征、应用等。

\

 
四结语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以用习总书记提出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来概括。就如何培养人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工程认证倡导的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主,评价的是学得如何,这其中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地契合了工程认证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有助于明确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应达到的毕业要求,并以毕业要求达成度为指导,建立科学的评价办法,完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13-24.
[2]田真平,张小萍.基于SPOC的中职混合式教学生态系统设计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5):88-92.
[3]张宏志.课堂和线上混合式教学有效结合途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4(42):135-136.
[4]吴孔菊,王钰帆,郭永刚.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5):85-87.
[5]闻学娟.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数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智库时代,2019(31):67-6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