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食品添加剂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繁杂,综合性强,偏应用型却以纯理论课形式讲授的特点。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针对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课时压缩、过程考核细化等新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考核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索提高教学效果、达成工程认证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认证;食品添加剂;教学内容;教学改革;评价方式
本文引用格式:王平坪,等.工程认证背景下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1):61–62.
食品添加剂在现代食品工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满足大众日益增高的营养、风味、安全等要求的重要保障[1]。正确了解和掌握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和用量标准等是从事食品行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2]。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把《食品添加剂》作为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基础知识和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常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机理、应用情况等,为今后进入食品行业打下基础。但高校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往往存在课时数设置较少,教学模式单一化,繁多而分散的知识点教学效果“零碎”化,实践环节缺乏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3,4]。针对食品添加剂教学过程中凸显的诸多不足,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采用被广泛认可的教学模式,应用新颖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了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5-8]。
一 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
(一)精简课堂授课内容,提高自主学习比例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设置中,食品添加剂的课堂授课学时由原来的32学时压缩为24学时。根据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食品添加剂可分为22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少则数种,多则上千种(如食品用香料)的食品添加剂。在教学工作中,若要将所有食品添加剂种类的性能、性状、作用机制、使用方法,安全评价等内容都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有选择性地精简教学内容,把最重要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同时培养学生对一些细节性内容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授课内容的设置上,使用至少4个课时完成课程绪论部分,从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安全评价、应用情况、使用要求、标准体系和管理、发展动态等多方面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系统性的入门引导,其余课时对食品工业中应用量比较大的食品添加剂种类如防腐剂、抗氧化剂、乳化剂、增稠剂等进行基础知识的细化讲授,而对于酶制剂、营养强化剂及一些加工助剂等则安排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中,并通过一定的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二)及时补充研究前沿及国际动态,丰富教学内容
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研发的物质和新型的技术在不断的出现和应用。但国家相关标准的修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学用教材的编写也无法做到实时更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等及时补充和融入教学也是教学内容优化设置的重要内容。每学期新课程开始前,都会将查阅整理的最新行业成果和前沿动态加入教学实施方案,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二 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及应用探索
(一)精心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将教学方法细化到每一节课堂
食品添加剂的课程实施方案在不断的探索中越来越细化,不仅对每一次课堂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设定,同时对完成对应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设计。通过对“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已在食品添加剂教学中成功应用的教学模式的学习[5,6],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索性应用,尝试了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具体教学方法,在课程结束后及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优化每一节课堂内容的理想教学方法。
(二)传统、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在信息时代很好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结合点,既保留传统教学手段中能够用于突出重点的板书形式,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每个课堂内容中设置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表现形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可以实现视听结合、兼用形象和声音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措施。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推进工作,为教师提供给了较好的理论学习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施。因此,通过平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使用技术,在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进行应用。例如,使用学校的专用设备进行部分课程内容的录制和剪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学生自学资料的一部分。此外,采用一些剪辑软件对自己拍摄的内容或者网络下载的科普素材进行视频剪辑,作为课堂内容的导入或者是知识的延伸,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形式。
(三)设置课堂报告等环节,引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已有报道显示,“翻转”“对分”教学模式是增强学生课程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2]。通过三个学期的探索,从课堂讨论、课堂报告、案例分析、主题辩论、课外调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中,筛选出小组课堂报告和课外调研两种形式作为食品添加剂课程部分章节内容的学生主导的学习方式。课堂报告分不同的主题且对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要求,同时还有详细的评价标准对完成情况进行评判。课外调研需要每个同学根据要求自己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记录表格或者设计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两种形式学生的参与度都比较高,通过查阅资料、组织整理、制作课件不仅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这些都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点考核内容。这些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形式比教师讲授更受学生欢迎,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也相对较好。
三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及评价方式的细化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对食品添加剂的课程考核要求与以往有所不同,对过程考核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求更高。为了保证课程目标的达成,对课程知识点的考核形式就不能太单一化。在近两年的教学中,逐步调整了食品添加剂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课堂报告、教学APP课堂限时答题、课外调研等多种非考试的评价形式,将期末考试的考核占比降低到了学校允许的最低要求。例如,根据课堂报告环节的设置,将课堂报告作为总成绩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报告的同时对其表现进行评分,这样能更好地考查和了解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对掌握较差的内容进行巩固。
四 结语
虽然前期进行了一些探索,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效果,但如何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和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模式,仍需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需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结合教学改革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探索更佳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实现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孙金沅,孙宝国.我国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4):1–7.
[2]蓝蔚青,孙晓红,卢瑛,等.“翻转+对分”模式在“食品添加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7(36):99–100.
[3]梁丽雅,苗颖,郭梅,等.《食品添加剂》在新形势下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195–196.
[4]丘苑新,曾晓房,白卫东,等.高等农业院校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广州化工,2013,41(4):172–174.
[5]李春强,武俊瑞,杜阿楠,等.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食品添加剂”课程中的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8(2):85–86.
[6]蓝蔚青,丁卓平,孙晓红,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食品添加剂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02):92–95.
[7]盛姣.新食品安全形势下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2):63–64.
[8]彭强,王敏.“食品添加剂”教学活动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5(8):70–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