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评价、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往往会走入评价结论的失真、尊教文化的冲击、学风教风的弱化和评教反馈的失当等困境。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老师的沟通、科学运用评价结果、开展教育再评价等建议。
关键词:学生评教;实践困境;优化建议;教育再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成龙.高校学生评教的实践困境与优化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94):187–188.
学生评教是指由学校组织的,学生参照一定标准对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等进行打分、给出价值评判的一个活动和过程,它是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了解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量化的教育评估,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评教由过去的纸质评价逐渐转变为网上评价,虽然初衷是好的,技术也是先进的,但在实践中由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的运用等环节存在不可控性或操作不科学性,导致学生评教结果失真、教师被动、局部教学质量下滑等现象,成为高校管理令人诟病之处和迫切需要改革的痛点。
一 学生评教的初衷与愿景
(一)学生评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工作意见》中强调:“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是学生评教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出发点[1]。目前大学正在回归教学本位和本科本位,学生评教活动可以从被教育者的角度来衡量、反馈“学”对“教”直观感受,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动教师改进教学态度、教学方式,也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依据,推动学、教、管理三个层面的优化调整,提高教育质量。
(二)学生评教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推动着经济社会深度变革,互联网+教育是高校管理改革创新的趋势与潮流,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逐渐推动构建学生共同体生态圈和教育评价体系。同时,电脑、手机的普及为网上学生评教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平台,尤其是手机为掌上办公、移动办公提供了可能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进行评教活动,且网上评价数据统计便捷、信息来源多元、成本低廉、绿色低碳等特点,有效克服了传统纸质评价篇幅有限、内容单一、统计困难的瓶颈,因此网上评教得到越来越多高校管理者的青睐[1]。
(三)学生评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人本主义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个体差异的学习主体,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消费者理论也认为学生作为高校办学的服务对象,应该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进行教学改革,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感。学生评教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评教活动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判断,对教学活动进行监督,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主人翁的存在,调动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学校也能通过评价能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需求,以及对学校办学现状的满意度,
二 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困境
(一)评价结论的失真
学生评教的客观性、有效性存在较大争议是目前实践中的共识,也是学生评教最大的难点。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参与评教时,由于知识、经验、能力有限往往会就教师某一行为进行演绎,从而忽略对指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打分时以偏概全;从理论学角度来看,评价需要一定的伦理规范,但目前推行的网上评教,对学生额约束力几乎没有,如果有恶意评低分或随意评高分,则会降低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此外,在现实操作中,部分高校将评价时间节点放在期末阶段,学生查成绩或者选课前必须先进行教师评价,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自我选择的权利被无情剥夺,往往为了赶紧获取成绩,迅速填写而缺乏认真思考,匆忙打分,从而成为一个形式大于意义的“一分钟游戏”[2]。
(二)尊师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尊师重道”文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现行的学生评教制度中,教师是被评价的对象,他们缺失话语权,评价结果出来后还要被要求作出各种改进,教师觉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导致部分教师对学生评教活动有着较大的误解和排斥。现有评评教活动中全体学生准入的方式,导致部分长期旷课、缺课的同学也能给老师打分,不利于老师权威的树立。从学生角度看,教师被评价意味着学生拥有“生杀大权”,对待老师的心态会存在微妙的变化,无形中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轻视,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三)教风学风的弱化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学生对评教目的的理解存在不对称性,打分的时候大多从自身考虑,而没有从评教的初衷出发,难免会忽视对方的感受,出现情感体验间隙,甚至有部分学生把老师的严格当成严苛、把关心当做烦恼,进行逆向选择给教师恶意打低分。在此情况下,评教结果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从事教学活动时会心存顾虑,难以将最真实的状态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根据博弈论,学生评教、老师打分的互评过程中会相互妥协,根据双方有利的分析,部分学生为了不得罪老师,给老师打高分,同时也有部分教师为了在评教中获得“好成绩”[3],不敢对学生提要求,对迟到、旷课等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听之任之,不敢给学生提建议、打不及格,防止学生的报复,逐渐沦为学生评教活动的附庸。
(四)评价反馈的失当
学生评教的初衷是搭建“学”与“教”的沟通桥梁,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但目前的实践中,高校逐渐偏离了评教的初衷,管理主义和功利主义让评教成为学校考核教师的一种手段,往往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与支撑评定、奖教金评比、课题申报等挂钩,忽略了将评价结果合情合理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4]。在此情境下,详细报告停留在管理层面,教师得到的可能是一串冷冰冰的数据,缺乏详细的分析与建议;出于隐私的保护,学生对评教的结果知之甚少,很难在评教活动中获得认同感,主体地位的体现更是“名存实亡”。如此反馈导致评教中缺失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只剩下评教工作和评教结果的过度吹捧,教师无法全面理解评价结果从而做出改变,提升教学质量,长期下来反而会形成教师惧怕评教、学生厌恶评教的局面。
三 学生评教的建议与展望
(一)加强对学生的宣传
学生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才能如实地反映教学、教育情况,管理者依据此优化管理、教师依据此完善教学。因此,高校在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前应通过网络、班会、邮件、宣讲等方式对即将开展的评教活动、评教政策进行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评价的初衷,正确认识客观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吃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客观公正地填写评教问卷,保障评价结论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出来后,也需要引导学生合理看待不同老师教学风格之间的存在的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二)加强与老师的沟通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者处于大学利益的第一个层次,同时也是学生评教过程和结果的三个利益相关主体。在开展学校评教时,也应该让教师充分理解评价目的、评价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提高教师的认同感,将评教活动视为自身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改进教学研究的信息途径,从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要引导教师相信学生具备评教的能力,切忌为了得到学生的高分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此外,也要经常性聆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尝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合理规避学生评教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
学生评教结果出来后不能只停留在管理层面,而要第一时间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教师,提供数据分析后的意见清单,进行跟踪评价,防止就数据论数据,只看静态评价而忽视动态改善;也要以合适的方式第一时间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教室评价的结果,既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也能对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的改进进行动态的监督,提高改善的动力。在具体运用时,充分考虑到学生评教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其他评价相互补充,切记一刀切,防范过度解读数据,产生负面效果。
(四)开展教育再评价
教育在评价是指对学生评教活动过程进行的评估、定性活动,也称为评价的评价[2]。评价现有的评教指标体系,是否能体现教学质量的精髓,是否能体现教学条件、方式的改变,是否能兼顾学生、教师的立场,是否能充分表达学生的需求;评价现有的学生“一次性”评教模式的合理性,探讨开展过程性评价;评价现有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只有科学的数据才能作为科学判断的前提;评价现有结果的反馈与运用模式,努力减轻“行政人”的管理本位主义、功利主义,体现“学术人”的价值,探索形成网上评教分析报告制度,既要找问题,也要拿对策。
参考文献
[1]郭凯旋.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调查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2]常娜.我国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实践困境及再评价机制构建研究[D].江苏大学,2018.
[3]时广军.高校师生互评“分数膨胀”的博弈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06):119122.
[4]政权,赵忠.管理主义对学生评教的负面影响及其消解[J].教育评论,2017(02):6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