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秉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之理念,高校思政课需要努力打造课内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等三大教学平台,积极整合主题征文、PPT演讲、经典品读、调查研究、时事评论和参观考察等六大实践教学形式,优化设计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索研究、成果交流和评价反馈等五大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构建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育人的新模式,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现实需要。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向泽雄.高校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的路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5):153–155.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高校思政课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2]探索构建思政课“全景式”(full spectrum)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始终牢记“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之初心,[3]积极回应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之现实拷问。[4]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以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为理论基础,以思政课理论教学为认知前提和实践基础,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旨在探索构建一个集三大实践教学平台、五大基本环节、六大教学形式于一体的教育教学场景。
一 打造三大实践教学平台
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遵循“整体设计、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原则,按照时空维度可以分为课内实践、社会实践和网络实践等三大类教学平台。
课内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五门思政课的不同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同时兼顾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在实践教学时间设置上,紧密结合五门课程的教学进度,以本科总计32个学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按学期分步实施;在实践教学场地安排上,以理论教学的授课教室为主,并根据活动需要临时安排报告厅、会场等为辅灵活选择;在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上,依据实践教学方案所制定的相应考核要求予以评价,计入学生成绩册。
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要贯彻“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之精神,[5]采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遴选具有典型要素特质和优秀教育禀赋的地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将其打造为实践教学基地。以巢湖学院为例,学校通过整合环巢湖区域现有教育资源,优化设计、有序建成一批主题鲜明、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如校外环巢湖文化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模范教育、大学生廉洁教育、大学生法治教育、改革开放主题教育、民主政治发展主题教育、创新智造主题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实践教学基地。
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是将网络作为辅助性的教学手段,是利用网络资源的生动性、形象性、丰富性和便捷性打造的基础平台。一般而言,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分为硬件平台和资源平台。硬件平台主要是依托校园网和课程教研室工作室搭建而成,资源建设才是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和方式的拓展,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按照“系统+模块”的体系结构要求,将实践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分门别类地集中呈现,且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于一体。平台教学板块方面,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设计为:“学习资料查阅”“新闻资讯浏览”经典影视欣赏”“虚拟场景体验”“网络问卷调查”“教学成果展示”和“网络互动探究”等模块。
二 整合六大实践教学形式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要具有针对性,需要综合运用主题征文、PPT演讲、经典品读、调查研究、时事评论、参观考察等形式,要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既相互区分、相对独立,又相互协同、有机统一”。[6]
主题征文。在结合大学新生的学习实际和“基础”课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授课教师设计诸如“我的梦、中国梦”“开启大学生活、放飞青春梦想”“我与大湖名城共成长”等主题,要求学生以征文的形式参与其中,在确立主题、查阅资料、撰写征文、范文赏析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生之问的思考,满足“基础”课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的目标。
PPT演讲。围绕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走向民族振兴的历史轨迹,授课教师设计诸如“缅怀革命先烈、肩负时代使命”“传承革命精神、助力民族振兴”“铭记屈辱历史、走向辉煌未来”等主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完成制作PPT文件、撰写演讲稿、课堂演讲展示等内容,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史国情教育,更加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经典品读。围绕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习和理解,设计以“品读经典、坚定信仰”为主题,授课教师开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书单供学生选读,并在选读的基础之上开展“读经典、讲经典、树信仰”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调查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历史进程及其两大理论成果,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开展深入调查研究,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其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课内实践教学部分重点解决选题指导、方案规划、问卷优化、成果修改等问题,课外实践教学部分则重点完成问卷发放、问卷回收、数据统计、报告撰写等任务。
时事评论。围绕国内“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和“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等教育内容,[7]授课教师设计诸如“十九大精神面对面”“改革开放40周年”“两岸关系新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审视中美贸易战”等主题,通过学生参与完成资料搜集、视频剪辑、背景分析、现场评论等环节,生动活泼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
参观考察。它是在五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开展的思政课综合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主题依据各相关课程确立,重点围绕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设计,地点以社会实践教学平台上的基地为主,活动参与者以五门课程实践教学表现优异的学生为代表、每个教学班级1-2名,时间大致为每学期的第14-15教学周,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提交考察报告、考察感悟、汇报PPT等实践教学成果。
三聚焦五大实践教学环节
“全景式”实践教学,核心在于通过创设情境(situation)、发现问题(question)、探索研究(investigation)、评价反馈(evaluation)、成果交流(production)等教学环节的设置,将实践教学所需的各种要素资源予以合理组织和科学配置,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再现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有价值的教学情境,通常兼具生活化、形象化、情感化、问题化等属性,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求知心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探索获得认知。因此,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的前提基础就是要创设教学情境。围绕五门思政课不同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分别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人生成长发展情境、中国近现代历史情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创作情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情境、国内外时事情境等,以更好地满足对五门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需要。
发现问题。问题是一种不能达到的目的或认知障碍,问题亦是一种学习行为的触发器。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式,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视为核心内容,相关教学环节的设置皆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有诸多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教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发现问题、学生根据情境自主发现问题,等等。发现的问题,来源于真实的情境,具有客观真实性,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自身体验紧密相关,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更能够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发现问题肇始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上,同时,发现问题也为下一阶段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探索研究。问题即旗帜,问题即动力。围绕问题开展的探索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在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完成解决问题的初衷。探索研究,通常可以分为“问题解决的假设”“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推理”和“通过行动检验假设”三个基本单元组成,[8]居于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其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的效果而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三大”实践教学平台提供的教育资源、灵活采用“六大”实践教学形式,针对发现的问题从事必要的观察、对假设从理智上进行认真的推敲、通过行动检验假设方案的有效性,并且随着探索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得到深化,推动学习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成果交流。创设情景以致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探索研究,探索研究必然导致成果产生。一般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成果来真实反映和生动体现。思政课“全景式”实践教学亦将教学成果交流视为其主要的归宿。用以交流的成果阶段性成果为辅和终结性成果为主,成果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主题征文、PPT演讲视频、经典品读案例、调研报告、时事评论、考察报告等。教学成果交流主要采用课堂交流和网络交流的方式进行。在成果交流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渐明确化和外显化,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学生之间交流研究的结论和经验体会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来自同伴的启发,获得新的灵感。这种因交流而获取新的信息,有可能触发新的认知冲突,造成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从而形成新的问题,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展开。此外,在成果交流的过程中,因搭建了学生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平台,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评价反馈。为了能够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需要评价和反馈的全程介入,从而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评价依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种。学生自我评价主要采用填写自我评价表的方式对自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表现进行鉴定。小组评价,包括小组内评价和小组间评价两种。两者相异之处在于一个是指小组对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和所做贡献进行的评价,一个是指每一个活动小组对其它的活动情况和活动成果进行整体性评价。而教师评价,则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活动和学生表现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上述评价的结果,会应实践教学的需要适时进行反馈,以保证活动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因此,评价和反馈是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评价与反馈,随时了解活动进展现状,及时发现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能够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动力、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活动效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495/moe_991/tnull_10140.html,2005-03-09/2019-01-28.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01).
[6]向泽雄,徐柳凡,张道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重要实践向度——以巢湖学院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5,17(05):12-15+79.
[7]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496/200507/9309.html,2005-07-01/2019-01-28.
[8]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