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论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价值。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进一步充实和凝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归纳和整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强调和关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与改革的科学指南及根本遵循。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
本文引用格式:刘伟,李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论述的价值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93):186-188.
在全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内容中,多次涉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且观点鲜明、内涵丰富、说理透彻,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实践指导。特别是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从根本上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充分体现了我国新时期新阶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和关键内容的重要论断。纵观这些论述,它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一 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地位
在新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深刻转变,人们的思想问题层出不穷,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主流价值观念倡导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地位尤为突出[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刻地揭示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性,也诠释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任务和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性课程,也是新时代背景下铸魂育人的重要课程。因此,面对当前国内外发展局势,多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纷繁复杂,互联网络飞速发展,不断冲击和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影响着青年学生价值观的确立,我们必须立足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意识,激励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青春活力[3]。这有利于我们从更加宏观、更加长远、更加广阔的视角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干课程。
二进一步充实和凝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为了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创新,需要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引导学生,用彻底的思想理论教育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充分体现了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对其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性的要求[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段时间以来,因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党员同志及任课教师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也放松了对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教育,导致部分青年学生思想上出现困惑及混淆,而改善这些现象的重要途径,就是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理论及方法,从而引导青年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功关键是“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时,我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导向,确保其在内容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和导向性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对青年学生三观的影响作用[5]。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支撑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随着各国经济和文化实力的竞争,国家间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流入中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威胁;此外,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强烈冲击,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互联网时代的价值挑战,以及多元文化交织引发的价值选择困惑,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要迎接这些挑战和解决学生的困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红线和主线,不仅夯实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其衡量自我社会行为的标准,在学生内心形成坚定的理想信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水准的提高[6]。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时代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品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使得教学内容体现时代主题,展现时代精神,构建一整套真正反映新时代思政课最新研究成果的教材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诠释社会热点和痛点,回答学生关心关注的理论难点和社会焦点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彰显思想性又体现时代性,既突出严肃性又展现活泼性,从而培养有时代担当的社会新人。
三 进一步归纳和整合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谈常新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才能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目标[7]。
(一)道德文化熏陶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可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引经据典,合理运用《论语》《道德经》以及优秀典籍著作丰富思想治理论课内容,还可以利用古代先贤圣人事迹,借助漫画、歌剧、话剧、戏曲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形式,以及现代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形式,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扎根传统文化和历史发展故事,从传统的道德文化中寻找答案,从而使青年学生见贤思齐,在道德文化的感召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同时应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努力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重要目标。
(二)读书学习法与实践教育法相结合
读书学习的方法能够帮助受教育对象掌握先进的理论与思想,接受理论思想的熏陶与洗礼;实践教育法则可以使得受教育者把先进的理论思想,转化为实践行动及物质力量,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和文化自信。首先,教育者应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激发受教育者的读书积极性,使其感受读书的乐趣,并通过读书分享会等实践方式,分享读书心得、推荐优秀读物,让青年学生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态以及党的政策方针和相关内容。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还需要把握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习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求真知、悟真谛[8]。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极其重要的。显性教育方式多呈现外显性、直接性、组织性和计划性,隐性教育方式多呈现间接性、隐蔽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从改革创新的角度,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主渠道教学与其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一致,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相融通,形成合力教育教学的良好局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学需通过战略性的布局和规划、具体的教学设计,切实加强和提高隐性教育的“比例”,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坚持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从而更好的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
四 进一步强调和关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关键在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用“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肯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又提出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当前,尤其要重点关注思政理论课教师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9]。
(一)守正
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真正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起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掌握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始终聚焦认知、能力和情感三维育人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做好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教师自己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同时,广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还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教材为基本指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以个性化的风格,引导学生从理论学术层面去探究教材中的系列问题,通过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学术思维锻炼,引导学生认同教材的重点判断与命题,进而使得学生从更加深层次的理论内涵中把握教材内容,从而达到对理论体系的系统建构。教师要敢于和擅于打破框架、汇聚新意、挖掘亮点,运用更多接地气、贴近学生的方式来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于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观点、错误思潮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刻剖析和批判,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0]。
(二)创新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此,思政课教师要按照创新发展的总要求,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创新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共鸣点、情感出发点、理论渴望点、学习困惑点,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双重创新。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研究式、辩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把历史观、价值观、国情观、现实观等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网络手段,丰富线上线下教育渠道和教育载体,将传统教育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时时处处触手可及的网络空间教育,增强思政课堂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得学生真正有所思,有所获。
(三)自强
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真正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强”起来。而要想让思政课强起来,首先思政课教师自身必须强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思政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实现优化目标的人才保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信仰的引领者,以及思想疑惑的解答者,是党最新理论思想、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1]。
五 结语
教师队伍的强大和素质的提升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应当具备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师德师风、娴熟的育德能力严格要求自己。各高校也要以新时代指导思想为引领,打造一支“又红又专”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注重汇聚一流的人才资源,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效”目标。
参考文献
[1]武智.论生活化视阈下的思政课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6):36-37+51.
[2]梁铭.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结合的四个路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79-80+83.
[3]高鑫.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作用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5):56-59.
[4]敖永春,张振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04):112-116.
[5]冯悦,郭一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选择[J].新西部,2019(21):149+154.
[6]江家城,寇清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基本依据、推进路径与内在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7-11.
[7]白中阳.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省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4):149-159.
[8]徐海鑫.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实践遵循[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99-105.
[9]李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困境破解[J].教育现代化,2019,6(58):194-195.
[10]姜波,李丽君.三全育人视域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的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57):260-262.
[11]单连春,王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中的情感因素作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8):103-1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