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逐渐增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这关系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发展和整体教学质量提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人特点,结合访谈实践,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为完善优化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提出可借鉴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
本文引用格式:申潞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97):266-268.
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日益提升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高校入学率也明显增加,除选择民族院校和所在地域的高校外,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也会进入内地普通高校,随之而来的将是学生群体融入、学业适应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涉及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等关键环节,因而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重点工作,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其管理方式及成效关系着少数民族学生个人发展及民族团结友好[1],也影响着高校综合教育质量。本文将基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结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访谈实际,分析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以期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特点
(一)学习基础薄弱,求知欲强
当前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新疆、西藏等地区,因地势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尽管国家有出台一系列援疆援藏的教育政策,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投入有限,仍是这些地区教育落后的现实制约因素。笔者访谈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甚至来自藏族、新疆地区的农村,与内地城市大学生的入学水平差异可想而知,他们的家长很多都不会使用汉语,在他们的学习指导中的帮助作用有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在汉语听说、英语表达、高数学习和计算机使用等这些方面存在困难,与汉族大学生有明显差距。
少数民族教育倾斜政策,使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享受到与内地大学生同等的高等教育资源,他们的入学分数相对较低,但在当地已算优秀学子,较大的学习基础差异和就业压力,驱使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希望能用刻苦的努力和加倍的学习,来缩小与其他汉族学生的差距。
(二)人际沟通能力欠缺,民族意识强
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接触习惯民族语言,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大多已实现双语教学,但生活中他们沟通交流还是以民族语言为主,因而在汉语交流方面心理还是有所排斥,有些学生甚至无法用汉语与同学顺畅交流,这就使他们较难融入汉族学生中,不善与老师、同学交流,交际圈只限于本民族同学,更增加了与汉族同学间的距离,无法正常加入学校校园活动。
民族意识具有民族特征,也称为“民族性格”,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在宗教信仰、生活环境和价值理念方面,与汉族大学生有明显区别,即使所处地区变换,也没有妨碍他们保留自己长期以来的民族特色。他们往往有较强的自尊心,与汉族大学生的文化理念差异及经济条件落差,加之不擅长人际沟通交流,各方压力容易产生内心的脆弱与敏感,自然疏远于汉族大学生生活圈,封闭、孤独、小团体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的一个表现[2],同时还表现在对本民族荣誉的维护,内心葆有一种赤诚纯朴的民族情怀,当然也有一部分相对外向积极上进的少数民族同学,愿意和其他民族学生交流学习,融入汉族学生的生活圈中,这是可贵并值得学习的。
(三)生活习惯差异,自由性强
少数民族学生因地域差异和宗教环境影响,生活习惯与汉族学生有明显区别,诸如饮食禁忌、生活作息时间等,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因家乡新疆、西藏与内地存在时差的关系,加之崇尚自由的民族性格,多数会有晚睡和作息时间不规律等特征,容易与寝室汉族学生形成生活差异,影响宿舍融入,需要时间调整和适应。在饮食方面,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少数民族学生主要在清真食堂饮食,一些饮食禁忌与汉族学生存在明显区别,需要我们予以尊重和理解。
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个性热情奔放,少数民族学生也有着较强的自由性,譬如访谈中有藏族学生提到当地很盛大的一个节日:藏历新年,常常藏历新年和我们的农历新年时间不一,甚至推迟很多,这就会出现寒假开学不能按时到校的问题,但藏历新年的重要性会让他们选择宁愿错过开学耽误课程学习,也要度过藏历新年才能返校,这其中需要我们尊重其民族风俗,当然也要重视学校制度。
(四)汉语能力弱,自主学习性弱
普通高校日常教学交流以汉语为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坏。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有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学时往往并不具备很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相较于一定的汉语读写能力,听说能力略显薄弱,从而限制他们能深入理解吸收汉语教学知识。
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未得到系统地学习习惯培养和思维方式开发,特殊的地理环境、有限的经济水平以及家庭教育意识的缺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当地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并进入大学已实属不易。因而在大学学习中,他们往往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学习新知识,向同学老师请教问题,同时自身学习基础薄弱,使得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难以提升。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自卑心理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实际学习时,在汉语听说、英语表达、高数学习和计算机使用这些方面学习尤为困难,而这大部分是刚入学大一阶段的公共基础科目,这就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畏难情绪,催生自卑心理,而民族学生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加之汉语沟通交流障碍,会使他们的自卑心理封闭在内心,而无法得到合理解决。
(二)小团体性
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因此少数民族学生与内地汉族学生在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言语沟通障碍使得少数民族学生较排斥融入汉族学生交际生活圈,疏于参加校园团体活动,双方接触和了解程度的限制,促使少数民族学生活跃在本民族学生群中,并自发形成小团体,有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荣誉感。这种小团体性可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彼此交流经历、抒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畏难情绪,增进民族自尊心,但也需要注意小团体在面对民族问题时,易引发偏激情绪,不利于校园团结和稳定。
(三)纪律性较弱
日常教学活动开展中,常有少数民族学生迟到旷课现象,究其原因,通过访谈,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由性,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课堂纪律性不足;另一方面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关,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汉语应用能力有限,导致主动学习积极性打折,也会产生“听课也听不懂”的自暴自弃心理,此外大部分高校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困难,或多或少都会对少数民族学生有所照顾和包容,这也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学习惰性,依赖于考试时任课老师开小灶,考试成绩获得倾斜性加分等,而忽视平时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四)学习适应较难
基础教育阶段的系统性学习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语言工具障碍是制约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普通高校学习节奏的客观因素,同时他们自身的自我要求较低,理想信念模糊,缺乏清晰的目标规划,部分学生会有混日子领个毕业证就可以回家乡顺利就业的想法,自觉主动学习意识缺乏的主观因素,又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适应的困难程度,往往在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会出现挂科科目,需要重修,有的挂科数目之多甚至达到退学预警程度,极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也会影响学校整体教学效果。
三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策略与措施
(一)加强帮扶互助
及时了解更新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信息,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动态数据库,做到常跟踪、常更新,借助辅导员的力量,及时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难疑惑,帮助他们积极融入汉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圈,克服自卑胆怯心理。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加入学生活动,增进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同学的了解和沟通。
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帮扶小组,以专业学科为单位,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情况建立学习小组,可由班级科目课代表或者学习优秀的班干部担任组长,及时为他们辅导解惑,帮助他们跟上日常教学进度。组长也是任课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桥梁,是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指导和补课[3],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学校教学。学校层面也可有重点地增加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如汉语文化、信息技术基础、英语交流等,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基础薄弱问题。
(二)健全系统管理
尊重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及风俗习惯,是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完善相关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促进学风建设,保障教学质量。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弱势,对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创新,形成合理科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制度。及时就新问题、新情况,改进现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少数民族学生融入集体、提高学习效果。在少数民族学生分层次教学、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完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尽可能兼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求,因材施教。[4]
学校层面可进行宏观教学管理制度架构和监管,并将权力分配下移给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根据本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情况进行具体管理制度的实施,实施中兼顾到少数民族学生差异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可专门增加面向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课,对少数民族学生强化基础学习,增进知识面,补齐短板。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考勤管理,通过学风建设、优秀少数民族学生交流等活动,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学习自律,真正融入集体。
(三)调整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合理全面的教学评价要兼顾到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评价。因而在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中也需要调整评价体系,做到客观科学的评价,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实际出发,真正全面地评价其学习成效。
少数民族学生因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待提升,课程考试成绩往往和内地汉族学生有明显差距,在实际评价中,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权重的方式,调整少数民族学生教学评价体系,在进行结果评价的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将学习态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一个指标,充分兼顾教学全过程;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也可将实践技能提升纳入教学评价指标,使少数民族学生知识技能全面发展。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和优秀,调整改善教学评价体系,着眼少数民族学生实际,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全面衡量其发展水平。
调整教学评价体系的同时,也要协调好严与松的平衡,将“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不将调整教学评价体系异化为人为地为少数民族学生降低门槛,使少数民族学生享受特权,而应分层次有特色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全面客观评价,鼓励发挥优势,保持学习积极性,树立克服弱势的信心。
四 小结
进入内地高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近年呈增长之势,有国家教育政策倾斜的背景,也有高等教育普及扩招的因素。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工作的完善与优化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其涉及面之广,需要高校各部门和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5],在尊重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交流,规范制度管理,分层培养评价,通力协作,在新形势新问题下,不断摸索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的新方法,打开新思路。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以生为本,尽可能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平台,提供展现自我、融入集体的机会,激励他们奋发努力,建设家乡,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迈向新台阶,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学海.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49-50.
[2]蔺婉轩.公安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17(2):95-96.
[3]丁静.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工作探索——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J].现代交际,2018(5):161-162.
[4]金莞婷.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10):76-77.
[5]刘璇,董大朋,赵海燕.关于做好民族院校教学秘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8(9):191-1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440.html